文 言 文 复 习
一、通假字
《孔孟论学习》:说:通“悦”,高兴,愉快。如:不亦说乎?
知:通“智”,聪明。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通“源”,水源。如: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暴:通“曝”,晒。如:一日暴之。
奕:通“弈”,围棋。如:今夫奕之为数。
辟:通“譬”,譬如。如:有为者辟若掘井。
轫:通“仞”,古代长度单位。如: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游记小品两篇》:缙:同“搢”,插。如:缙绅士大夫。
谭:同“谈”,交谈。如:谭锋甫畅。
志:通“识”,记。如: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二、重点词语
《小石潭记》:篁竹、为坻、佁然、俶尔、翕忽、幽邃、寥居
《孔孟论学习》:好之者、重问、道、专心致志、善奕、援、弗若、及泉、伐
《游记小品两篇》:春盛、士大夫、暇、偕、以为戏具、临、夫(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然则
《白洋潮》:如之、同席、喷沫、惊眩
《黄生借书说》:摩玩、姑、形、落落、蒙、相类
三、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环:1、玉制的装饰品。如:如鸣佩环。
2、环绕。如:四面竹树环合。
清:1、形容词,清澈。如: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如:以其境过清。
为:1、动词,作为。如: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如:为坻、为屿。
可:1、副词,大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2、助动词,能够。如:不可知其源。
差(cī):1、形容词,长短不一。如: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如:其岸势犬牙差互。
《孔孟论学习》:故:1、旧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如:温故而知新。
2、所以。如: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居:1、生活在一起。如:与古人居。
2、保有。如:居之安。
为:1、做,当。如:可以为师矣。
2、同“谓”,说。如:为是其智弗若与?
3、是。如:犹为弃井也。
《游记小品两篇》:中:1、名词,中旬。如:于是三月中矣。
2、动词,击中。如:中目塞口。
《黄生借书说》:子:1、你。如:子不闻藏书者乎?
2、儿子、儿辈。如: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1、是。如:非读书为然。
2、被。如:若业为吾所有。
3、作、写。如:为一说。
四、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如:心乐之。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如:下见小潭。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如:斗折蛇行。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如:斗折蛇行。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如:犬牙差互。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如:凄神寒骨。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如:凄神寒骨。
《孔孟论学习》: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如:不耻下问。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如:十日寒之。
《游记小品两篇》:新翠:名词用作动词,刚发出翠绿的颜色。如:时柳梢新翠。
《白洋潮》: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如:怒雷鞭之。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如:稍近,则隐隐露白。
《黄生借书说》:汗:使动用法,使……流汗。如:汗牛塞屋。
五、文言虚词
《小石潭记》:以:1、介词,用。如:全石以为底。
2、表承接,不译。如:卷石底以出。
3、介词,表原因。如:以其境过清。
而:1、表修饰。如:潭西南而望。
2、表承接。如:乃记之而去。
3、表并列。如:隶而从之。
《孔孟论学习》:而:1、表递进。如:敏而好学。
2、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
3、表承接。如:思援弓缴而射之。
以:1、介词,把。如:可以为师矣。
2、介词,用。如:以至仁伐至不仁。
之:1、代词,代所学知识。如:学而时习之。
2、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助词,无意义。如:今夫奕之为数。
《游记小品两篇》:而:1、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2、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3、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接)
4、流急而清(连词,表并列)
以:1、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
2、茗饮以为酒(介词,把……当作)
3、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4、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5、予以问予(因此)
之:1、鱼之沉水底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鱼鸟之飞沉(结构助词,的)
3、呼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
4、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
乃:1、乃急归(于是,就)
2、百苦乃得至邸(才)
《白洋潮》:之:1、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2、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3、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而:1、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2、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黄生借书说》:然:1、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
2、非读书为然(这样)
焉: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2、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
3、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之: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2、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3、少时之岁月(结构助词,的)
4、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六、古今异义
《小石潭记》:去:古义:离开。如: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义:静止不动的样子。如:佁然不动。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义:年轻人。如: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孔孟论学习》: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可以。“以”,介词,把。
今义:可以。
策:古义: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今义:计谋,谋划。
《游记小品两篇》:属:古义:关连。如:了不相属。今义:类别,归属。
同年:古义:同榜登科者。如: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
今义:同一年。
了:古义:全。如:了不相属。今义:语气助词。
御:古义:戴上。如:相与御貂帽。今义:抵挡,驾驭。
《白洋潮》:故事:古义:旧例,过去的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走:古义:跑。如:走避塘下。今义:步行。
《黄生借书说》: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如: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今义:仅指祖父。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如: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
夫人:古义:那人。如: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今义:妻子。
七、特殊句式
《小石潭记》:倒装句:1、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文:以整块石头作为小潭的底。
2、如鸣佩环(应为:如佩环鸣)译文: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孔孟论学习》:固定句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译文: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助动词;
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译文:可以把这作为老师
了。
《游记小品两篇》: 省略句:茗饮以为酒(应为“茗饮以之为酒”。)译文:把饮茶当作饮酒。
判断句: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句中“……者……也”表判断)译文:游客山人不得不来这里是为生机。
《白洋潮》:省略句: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省略主语)译文:(人们)看了头晕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黄生借书说》:省略句: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省略主语,应为“我”往借,“张氏”不与,归而形诸梦)译文: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时的情形。
2、为一说,使与书俱(“使” 后省略“之”。)译文:写了这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