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中图新版八上地理考点梳理+分层精练】
2.3 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考点梳理
“大陆漂移说”提出依据。
1.拼合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如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的轮 廓比较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_地壳运动_、 _海平面升降_和人类活动。
2.“大陆漂移说”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魏格纳_。
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 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_泛大洋_。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_漂移_,最后形成 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4.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_地球内部_物质的运动。
知识点一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 物。”(选自《朱子语类》)。读材料,完成1~3题。
1.据文推测,该地( D )
A. 地形平坦 B. 极度干旱 C. 人口众多 D. 古为水域
2.材料表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C )
A. 海平面上升 B. 河流冲刷形成
C. 地壳隆起上升 D. 生物大量迁徙
3.下列与“常见高山有螺蚌壳”产生原因一致的现象是( B )
A. 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B. 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
C. 崇明岛的形成 D. 荷兰人围海造陆
知识点二 大陆漂移
读图,完成4~5题。
4.漫画反映的是( B )
A. 板块挤压 B. 大陆漂移
C. 气候变化 D. 地球运动
5.可以证明图示两大洲曾是一家人的证据有( D )
①动物的相似 ②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致 ③古老地层的相似 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属于该变化依据的是
( A )
2亿年前 6 500万年前 现在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 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 石。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据材料推测,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可能是( A )
①温暖湿润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较低 ④雪山连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导致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C )
A. 人类活动 B. 海平面上升 C. 地壳变动 D. 火山活动
2024年2月29日从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 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34亿年的海洋 生物化石——七鳃鳗化石。据此完成9~11题。
9.七鳃鳗原本生存在海洋里,却在陆地的地层中被发现,说明这里( C )
A. 海平面上升 B. 生物物种独特
C. 曾经是海洋 D. 鱼类生存在陆地
10. 四岔口村发现七鳃鳗化石的原因可能是( C )
A. 气候异常 B. 生物迁徙 C. 地壳变动 D. 地球自转
11.上述原因还可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D )
A. 河南省汝州市发现古象化石 B.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C.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D. 珠穆朗玛峰还在“长个儿”
(东营中考)华北平原曾是大海湾, 山东丘陵为海中的一个大岛。 黄河等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逐步堆积,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 外推移。经过长期的变化,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读图,完 成12~13题。
①②③④
12.能正确反映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的排序是( A )
A. ②④③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13.下面是同学们对此变化过程的讨论后形成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C )
A. 所有海湾最终都会变成陆地
B. 地壳变动是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C. 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中
D. 该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14. 阅读台湾海峡的变迁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 变迁。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 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 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后来海峡地壳时沉时升,使台湾岛与祖国大 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 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 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
(1)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时分时连”,你认为:
“时分”是因为_地壳下沉_,_海水进入_;
“时连”是因为_地壳上升_,_露出海面_。
(2)煤是由陆地上的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 了丰富的煤层,请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茂密的森林资源在地质作用下转化成了 煤炭。
15.(中考新考法·项目式学习)
项目背景: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小明准备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探究地壳运动及其影响。下面是小明 项目式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探究实验
实验①: 小明向中间挤压书页,发现书本隆起。 实验②:小明向两边拉扯纸张,发现纸张被撕裂。
(1)实验①说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在陆地上会形成 山_脉_。
(2)实验②说明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会形成_裂谷或海洋_。
任务二 分析探究
(3)根据实验结论,在图中各找出一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 和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
[答案]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红海。(各举一例)
(4)试分析太平洋未来的面积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变化原因。
[答案] 太平洋会变小;太平洋两边的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 导致太平洋面积缩小。
任务三 成果展示
(5)讨论:地壳运动对世界海陆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地壳运动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造成海陆变迁;地壳运 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影响人类活动,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和海啸等。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考点梳理
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表示拉伸,“→←”表示挤压。
2. 易混的板块位置。
(1)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2)亚洲的西伯利亚主要位于亚欧板块。
(3)太平洋大部分位于太平洋板块,小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 板块和其他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内没有大陆。
(4)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描图填图】
◆在图中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描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在相 应的位置填注红海、地中海。
I答案] (描图填图略)
1.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_大陆漂移_、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2.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全球共分为_六_大板块,它们是_亚欧_板块、
_美洲_板块、非洲板块、_太平洋_板块、 印_度洋_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正是板块的运动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3.板块内部比较_稳定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 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_板块_与_板块_的交界地带。
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_环太平洋_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6.世界上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世界最长的山系是
_科迪勒拉_山系。
知识点一 板块构造学说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 洋西部海床。读马里亚纳海沟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C )
A.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马里亚纳海沟所处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B )
A. B. C. D.
知识点二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5年1 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 发生6.8级地震。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西藏自治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C )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不活跃
4.该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在( B )
A. 大西洋沿岸 B. 环太平洋地带
C. 亚洲北部 D. 北美洲东部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 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 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A )
A. 张裂 B. 碰撞 C. 挤压 D. 消亡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C )
A. 四川芦山地震的发生 B. 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C. 红海不断扩张 D. 太平洋不断缩小
读图,完成7~9题。
7.依据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推断 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 C )
A. 大西洋
B. 阿尔卑斯山脉
C. 地中海
D. 红海
8.位于亚欧大陆的①②半岛属于( B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9.2025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地震逃生做法中,不正 确的是( B )
A. 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 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 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 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下图是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这种灾害可能是( D )
A. 台风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地震
11.产生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太阳活动 B. 人类活动 C. 地壳运动 D. 大气运动
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及气体 像蘑菇云一样向空中升起。下图为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位置示 意图及影像。读图,完成12~13题。
12. 图中火山喷发地( C )
A. 地处南半球、东半球
B. 地处中纬度
C.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D.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3.汤加火山喷发后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 D )
①饮用水受到污染 ②诱发海啸灾害
③加剧空气污染 ④带来肥沃土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2024年8月暑假,家住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小南沿着板块交界 线进行地质旅游,重点考察了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红海三 地。下列是小南记录的部分地理现象。请你参考局部地区板块示意图 和阿尔卑斯山岩石褶皱(地层经过挤压形成)景观图,完成笔记内容 的解释。
(1)说出小南的家乡墨脱县的大致地理坐标。
I答案] 墨脱县大致位于(29.3 °N ,93.5 °E)附近。
(2)小南在家乡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请 说出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海陆形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I答案] 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由海洋变为陆地。
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区地壳上升,海洋 变为陆地。
(3)在阿尔卑斯山脉考察时,小南发现此山脉的岩石有很多被挤压而 成的褶皱,请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I答案] 阿尔卑斯山脉岩石有褶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
(4)小南查阅了目前红海的宽度,并与100年前的数据做了比较。请 你推测红海面积的变化,并用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理论解释其原因。
I答案] 红海面积在扩大。原因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 裂边界,板块张裂使得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5)从板块角度猜测小南家乡最易发生的灾害,并为减少灾害损失提 出相关建议。
[答案] 最易发生地震灾害。
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知识 宣传和应急演练;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中图新版八上地理考点梳理+分层精练】
2.3 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考点梳理
“大陆漂移说”提出依据。
1.拼合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如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的轮 廓比较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_地壳运动_、 _海平面升降_和人类活动。
2.“大陆漂移说”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魏格纳_。
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 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_泛大洋_。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_漂移_,最后形成 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4.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_地球内部_物质的运动。
知识点一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 物。”(选自《朱子语类》)。读材料,完成1~3题。
1.据文推测,该地( D )
A. 地形平坦 B. 极度干旱 C. 人口众多 D. 古为水域
2.材料表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C )
A. 海平面上升 B. 河流冲刷形成
C. 地壳隆起上升 D. 生物大量迁徙
3.下列与“常见高山有螺蚌壳”产生原因一致的现象是( B )
A. 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B. 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
C. 崇明岛的形成 D. 荷兰人围海造陆
知识点二 大陆漂移
读图,完成4~5题。
4.漫画反映的是( B )
A. 板块挤压 B. 大陆漂移
C. 气候变化 D. 地球运动
5.可以证明图示两大洲曾是一家人的证据有( D )
①动物的相似 ②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致 ③古老地层的相似 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属于该变化依据的是
( A )
2亿年前 6 500万年前 现在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 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 石。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据材料推测,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可能是( A )
①温暖湿润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较低 ④雪山连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导致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C )
A. 人类活动 B. 海平面上升 C. 地壳变动 D. 火山活动
2024年2月29日从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 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34亿年的海洋 生物化石——七鳃鳗化石。据此完成9~11题。
9.七鳃鳗原本生存在海洋里,却在陆地的地层中被发现,说明这里( C )
A. 海平面上升 B. 生物物种独特
C. 曾经是海洋 D. 鱼类生存在陆地
10. 四岔口村发现七鳃鳗化石的原因可能是( C )
A. 气候异常 B. 生物迁徙 C. 地壳变动 D. 地球自转
11.上述原因还可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D )
A. 河南省汝州市发现古象化石 B.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C.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D. 珠穆朗玛峰还在“长个儿”
(东营中考)华北平原曾是大海湾, 山东丘陵为海中的一个大岛。 黄河等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逐步堆积,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 外推移。经过长期的变化,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读图,完 成12~13题。
①②③④
12.能正确反映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的排序是( A )
A. ②④③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13.下面是同学们对此变化过程的讨论后形成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C )
A. 所有海湾最终都会变成陆地
B. 地壳变动是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C. 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中
D. 该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14. 阅读台湾海峡的变迁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 变迁。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 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 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后来海峡地壳时沉时升,使台湾岛与祖国大 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 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 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
(1)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时分时连”,你认为:
“时分”是因为_地壳下沉_,_海水进入_;
“时连”是因为_地壳上升_,_露出海面_。
(2)煤是由陆地上的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 了丰富的煤层,请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茂密的森林资源在地质作用下转化成了 煤炭。
15.(中考新考法·项目式学习)
项目背景: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小明准备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探究地壳运动及其影响。下面是小明 项目式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探究实验
实验①: 小明向中间挤压书页,发现书本隆起。 实验②:小明向两边拉扯纸张,发现纸张被撕裂。
(1)实验①说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在陆地上会形成 山_脉_。
(2)实验②说明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会形成_裂谷或海洋_。
任务二 分析探究
(3)根据实验结论,在图中各找出一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 和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
[答案]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红海。(各举一例)
(4)试分析太平洋未来的面积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变化原因。
[答案] 太平洋会变小;太平洋两边的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 导致太平洋面积缩小。
任务三 成果展示
(5)讨论:地壳运动对世界海陆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地壳运动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造成海陆变迁;地壳运 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影响人类活动,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和海啸等。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考点梳理
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表示拉伸,“→←”表示挤压。
2. 易混的板块位置。
(1)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2)亚洲的西伯利亚主要位于亚欧板块。
(3)太平洋大部分位于太平洋板块,小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 板块和其他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内没有大陆。
(4)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描图填图】
◆在图中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描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在相 应的位置填注红海、地中海。
I答案] (描图填图略)
1.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_大陆漂移_、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2.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全球共分为_六_大板块,它们是_亚欧_板块、
_美洲_板块、非洲板块、_太平洋_板块、 印_度洋_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正是板块的运动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3.板块内部比较_稳定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 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_板块_与_板块_的交界地带。
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_环太平洋_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6.世界上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世界最长的山系是
_科迪勒拉_山系。
知识点一 板块构造学说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 洋西部海床。读马里亚纳海沟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C )
A.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马里亚纳海沟所处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B )
A. B. C. D.
知识点二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5年1 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 发生6.8级地震。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西藏自治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C )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不活跃
4.该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在( B )
A. 大西洋沿岸 B. 环太平洋地带
C. 亚洲北部 D. 北美洲东部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 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 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A )
A. 张裂 B. 碰撞 C. 挤压 D. 消亡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C )
A. 四川芦山地震的发生 B. 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C. 红海不断扩张 D. 太平洋不断缩小
读图,完成7~9题。
7.依据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推断 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 C )
A. 大西洋
B. 阿尔卑斯山脉
C. 地中海
D. 红海
8.位于亚欧大陆的①②半岛属于( B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9.2025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地震逃生做法中,不正 确的是( B )
A. 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 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 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 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下图是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这种灾害可能是( D )
A. 台风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地震
11.产生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太阳活动 B. 人类活动 C. 地壳运动 D. 大气运动
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及气体 像蘑菇云一样向空中升起。下图为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位置示 意图及影像。读图,完成12~13题。
12. 图中火山喷发地( C )
A. 地处南半球、东半球
B. 地处中纬度
C.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D.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3.汤加火山喷发后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 D )
①饮用水受到污染 ②诱发海啸灾害
③加剧空气污染 ④带来肥沃土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2024年8月暑假,家住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小南沿着板块交界 线进行地质旅游,重点考察了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红海三 地。下列是小南记录的部分地理现象。请你参考局部地区板块示意图 和阿尔卑斯山岩石褶皱(地层经过挤压形成)景观图,完成笔记内容 的解释。
(1)说出小南的家乡墨脱县的大致地理坐标。
I答案] 墨脱县大致位于(29.3 °N ,93.5 °E)附近。
(2)小南在家乡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请 说出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海陆形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I答案] 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由海洋变为陆地。
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区地壳上升,海洋 变为陆地。
(3)在阿尔卑斯山脉考察时,小南发现此山脉的岩石有很多被挤压而 成的褶皱,请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I答案] 阿尔卑斯山脉岩石有褶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
(4)小南查阅了目前红海的宽度,并与100年前的数据做了比较。请 你推测红海面积的变化,并用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理论解释其原因。
I答案] 红海面积在扩大。原因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 裂边界,板块张裂使得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5)从板块角度猜测小南家乡最易发生的灾害,并为减少灾害损失提 出相关建议。
[答案] 最易发生地震灾害。
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知识 宣传和应急演练;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5张PPT)
中图版八上地理 考点梳理+分层精练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2.3 海陆变迁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考点梳理
“大陆漂移说”提出依据。
1.拼合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如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的轮
廓比较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2.“大陆漂移说”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_______。
魏格纳
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
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________。后来,泛大陆分
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______,最后形成
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泛大洋
漂移
4.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物质的运动。
地球内部
知识点一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
物。”(选自《朱子语类》)。读材料,完成1~3题。
1.据文推测,该地( )
D
A. 地形平坦 B. 极度干旱 C. 人口众多 D. 古为水域
2.材料表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C
A. 海平面上升 B. 河流冲刷形成
C. 地壳隆起上升 D. 生物大量迁徙
3.下列与“常见高山有螺蚌壳”产生原因一致的现象是( )
B
A. 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B. 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
C. 崇明岛的形成 D. 荷兰人围海造陆
知识点二 大陆漂移
读图,完成4~5题。
4.漫画反映的是( )
A. 板块挤压 B. 大陆漂移
C. 气候变化 D. 地球运动
B
5.可以证明图示两大洲曾是一家人的证据有( )
D
①动物的相似 ②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致 ③古老地层的相似 ④地形地貌
的相似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属于该变化依据的是
( )
A
2亿年前
6 500万年前
现在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 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
石。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据材料推测,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可能是( )
A
①温暖湿润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较低 ④雪山连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导致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
C
A. 人类活动 B. 海平面上升 C. 地壳变动 D. 火山活动
2024年2月29日从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
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34亿年的海洋
生物化石——七鳃鳗化石。据此完成9~11题。
9.七鳃鳗原本生存在海洋里,却在陆地的地层中被发现,说明这里
( )
C
A. 海平面上升 B. 生物物种独特
C. 曾经是海洋 D. 鱼类生存在陆地
10.四岔口村发现七鳃鳗化石的原因可能是( )
C
A. 气候异常 B. 生物迁徙 C. 地壳变动 D. 地球自转
11.上述原因还可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
D
A. 河南省汝州市发现古象化石 B.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C.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D. 珠穆朗玛峰还在“长个儿”
(东营中考)华北平原曾是大海湾,山东丘陵为海中的一个大岛。
黄河等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逐步堆积,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
外推移。经过长期的变化,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读图,完
成12~13题。
①
②
③
④
12.能正确反映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的排序是( )
A
A. ②④③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13.下面是同学们对此变化过程的讨论后形成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
C
A. 所有海湾最终都会变成陆地
B. 地壳变动是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C. 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中
D. 该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14.阅读台湾海峡的变迁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
变迁。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 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
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后来海峡地壳时沉时升,使台湾岛与祖国大
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
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
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
(1)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时分时连”,你认为:
“时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下沉,海水进入
地壳上升,露出海面
(2)煤是由陆地上的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
了丰富的煤层,请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茂密的森林资源在地质作用下转化成了
煤炭。
15.(中考新考法·项目式学习)
项目背景: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小明准备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探究地壳运动及其影响。下面是小明
项目式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探究实验
实验①: 小明向中间挤压书页,发现书本隆起。
实验②:小明向两边拉扯纸张,发现纸张被撕裂。
(1)实验①说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在陆地上会形成______。
(2)实验②说明板块之间的张裂拉伸运动会形成____________。
山脉
裂谷或海洋
任务二 分析探究
(3)根据实验结论,在图中各找出一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
和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
[答案]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理事物: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理事物:红海。(各举一例)
(4)试分析太平洋未来的面积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变化原因。
[答案] 太平洋会变小;太平洋两边的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
导致太平洋面积缩小。
任务三 成果展示
(5)讨论:地壳运动对世界海陆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地壳运动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造成海陆变迁;地壳运
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影响人类活动,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和海啸等。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考点梳理
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表示拉伸,“→←”表示挤压。
2.易混的板块位置。
(1)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2)亚洲的西伯利亚主要位于亚欧板块。
(3)太平洋大部分位于太平洋板块,小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
板块和其他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内没有大陆。
(4)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描图填图】
◆在图中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描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在相
应的位置填注红海、地中海。
[答案] (描图填图略)
1.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__________、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
2.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全球共分为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板块、
______板块、非洲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正是板块的运动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六
亚欧
美洲
太平洋
印度洋
3.板块内部比较_____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
多火山、地震。
稳定
4.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与______的交界地带。
板块
板块
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6.世界上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世界最长的山系是
__________山系。
科迪勒拉
知识点一 板块构造学说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
洋西部海床。读马里亚纳海沟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
A.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
2.马里亚纳海沟所处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 B. C. D.
B
知识点二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5年1
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
发生6.8级地震。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西藏自治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C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不活跃
4.该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在( )
B
A. 大西洋沿岸 B. 环太平洋地带
C. 亚洲北部 D. 北美洲东部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
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
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
A
A. 张裂 B. 碰撞 C. 挤压 D. 消亡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C
A. 四川芦山地震的发生 B. 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C. 红海不断扩张 D. 太平洋不断缩小
读图,完成7~9题。
7.依据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推断
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 )
A. 大西洋
B. 阿尔卑斯山脉
C. 地中海
D. 红海
C
8.位于亚欧大陆的①②半岛属于( )
B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9.2025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地震逃生做法中,不正
确的是( )
B
A. 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 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 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 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下图是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这种灾害可能是( )
D
A. 台风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地震
11.产生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C
A. 太阳活动 B. 人类活动 C. 地壳运动 D. 大气运动
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及气体
像蘑菇云一样向空中升起。下图为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位置示
意图及影像。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火山喷发地( )
C
A. 地处南半球、东半球
B. 地处中纬度
C.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D.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3.汤加火山喷发后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 )
D
①饮用水受到污染 ②诱发海啸灾害
③加剧空气污染 ④带来肥沃土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2024年8月暑假,家住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小南沿着板块交界
线进行地质旅游,重点考察了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红海三
地。下列是小南记录的部分地理现象。请你参考局部地区板块示意图
和阿尔卑斯山岩石褶皱(地层经过挤压形成)景观图,完成笔记内容
的解释。
(1)说出小南的家乡墨脱县的大致地理坐标。
[答案] 墨脱县大致位于(29.3°N,93.5°E)附近。
(2)小南在家乡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请
说出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海陆形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 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由海洋变为陆地。
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区地壳上升,海洋
变为陆地。
(3)在阿尔卑斯山脉考察时,小南发现此山脉的岩石有很多被挤压而
成的褶皱,请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 阿尔卑斯山脉岩石有褶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
(4)小南查阅了目前红海的宽度,并与100年前的数据做了比较。请
你推测红海面积的变化,并用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理论解释其原因。
[答案] 红海面积在扩大。原因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
裂边界,板块张裂使得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5)从板块角度猜测小南家乡最易发生的灾害,并为减少灾害损失提
出相关建议。
[答案] 最易发生地震灾害。
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知识
宣传和应急演练;等等。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