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月光曲 分层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撒谎 撒下 撒种
B.糊弄 糊口 糊墙
C.蒙古 蒙蔽 蒙骗
D.丈量 测量 量杯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谱写 莱茵河 盲姑娘 皮鞋
B.钢琴 幽静 断断继继 矛屋
C.琴声 烛光 失名 纯熟
D.琴健 妾时 景象 照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将要)
B.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拭,掸去)
C.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怀着敬意看)
D.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分数:
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同学的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小华:“课文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事是真实的。”
B.小堆:“盲姑娘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哥哥赚钱养家的不易。”
C.小冬:“贝多芬不但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还具有同情穷人的善良品质。”
D.小强:“哥哥因没钱供妹妹买入场券亲身倾听贝多芬的演奏而感到内疚。”
5.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因为盲姑娘喜欢音乐,再弹一曲满足她的愿望。
B.因为贝多芬弹了一首,正上手,不妨再弹一首。
C.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家太穷了,没机会听他弹琴,机会难得,再弹一首。
D.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知音,激发了创作欲望和灵感。
6.“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下列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盲人姑娘就是随便一说,她不喜欢贝多芬。
B.盲人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说成是“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姑娘体谅哥哥生活的艰辛。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盲人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但因为生活的困苦,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爱好。
D.盲人姑娘为自己说出的话在做解释,她不希望哥哥因为自己的话而产生压力。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在一个yōu jìng( )的夜晚,贝多芬循着duàn duàn xù xù( )的琴声,来到了máo wū(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táo zuì( )了,眼前浮现出许多美丽的j ng xiàng( )。
8.用“幽”字组成词语,填在横线上。
(1)他是一个很 的人,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2)这是一个 的夜晚,树影婆娑,我和妈妈欣赏着皎洁的月光。
(3)这个咖啡厅的环境很 ,我经常在这里看书。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按要求写句子。
(1).月亮升高了,穿过一楼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仿写句子)
(2).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缩句)
(3).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了。 皮鞋匠兄妹听的都入迷了。(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修改病句)
10.把下列和“月光”有关的比喻句补充完整。
(1)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
(2)月光似 ,从夜空中泻下来。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11.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听觉盛宴,更是美的享受,情的感动。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感受音乐的魅力。(课文同人物·贝多芬)
致爱丽丝[注]
①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
②“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③“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④老人静静地听着。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⑤“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⑥“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文有删改)
【注】《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2).结合选文第④段文字展开想象,说说贝多芬弹奏的音乐经过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了你怎样的想象?
(3).本文与《月光曲》刻画了贝多芬怎样的人物形象?
(4).乐曲明明是为老人弹奏的,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乐曲取名为“致爱丽丝”?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6.A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 (1). 幽静(2). 断断续续(3). 茅屋(4). 陶醉(5). 景象
8. (1). 幽默(2). 幽静(3). 幽雅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 (1). 燕子越飞越快,掠过一座一座图画般的村庄。(2). 浪花涌过来。(3). 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了,以至于皮鞋匠兄妹听的都入迷了。(4). 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等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10. (1). 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2). 流水一样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11. 1. “旋转”是动词,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音乐赋予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贝多芬忘情地弹奏乐曲的状态,表现出他琴技的高超。2. 变化: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的音乐比较温柔、平和;第二个阶段的音乐节奏强烈,气势宏大;第三个阶段的音乐又恢复平静,变得温柔、平和起来。琴声平和时,我仿佛看到了海水一望无际,海风微微吹拂,听到鸟儿自由地歌唱;音乐节奏慢慢变强,我仿佛看到了海面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四起,大海卷着巨浪,都快要把小船掀翻了;慢慢地,天气好转,我仿佛看到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泛起粼粼波光。
3. 刻画了贝多芬琴技高超和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4. 因为贝多芬是被爱丽丝的善良所感动,所以给雷德尔老爹弹奏了一曲,因此他给乐曲取名为《致爱丽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