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3 14:0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聂赫留朵夫探监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轨迹。
2.鉴赏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手法,对比玛斯洛娃形象巨变。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复活”的多重含义。
4.探究作者对沙俄专制制度的批判与人道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过程。
2.对比玛斯洛娃堕落前后的形象,解读象征意义。
任务设计
分析“复活”的深刻内涵。
任务一:探监场景解构·梳理情节,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任务二:灵魂蜕变密码·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
任务三:复活的多重隐喻·结合背景解读宗教救赎与社会批判
任务四:脚本撰写·镜头语言实践,深化主题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想你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拍摄《重生之路:聂赫留朵夫的救赎》。需从课文中选取关键场景设计分镜脚本,揭示“灵魂复活”的瞬间。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探究新知
任务一:探监场景解构
1.梳理情节,完成表格
情节 关键事件
开端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补充介绍
《复活》内容介绍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2.分析本文监狱环境描写作用
①为二人见面提供了背景环境。
②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是社会的缩影。可以看出监狱里有很多冤屈之人。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任务二:灵魂蜕变密码
解密聂赫留朵夫
1.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解密玛丝洛娃
2.通过解读文章对玛丝洛娃的细节描写语句,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状态。
神态描写:“笑”
原文 鉴赏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神态描写:眼神
原文 鉴赏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3.分析玛丝洛娃前后形象的变化。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拓展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任务三:复活的多重隐喻
1.结合背景与文本关联,完成表格。
托尔斯泰思想 课文体现 相似点
贵族阶级原罪论 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 阶级反省
“道德自我完善”主张 聂赫留朵夫的救赎行动 个人救赎
沙俄司法腐败 玛斯洛娃的冤案 社会批判
拓展补充:
(一)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
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
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
晚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要把自己的田地以及财产分给穷人,遭到妻子索菲娅的强烈反对。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主张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道德的自我完善: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不以暴力抗恶:“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博爱: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和“宽恕”等同。
宽恕别人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
(三)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托尔斯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2.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请结合整部作品的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其典型意义。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②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①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②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3.分析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的原因。
(1)内因:本性未泯
对于玛丝洛娃的堕落,节选部分刻画得可谓细致入微。
五次“笑”:“嫣然一笑”(2),“笑盈盈的脸”(3),“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65),“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利用:“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44),“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44),“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50),“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到腰带里”(64)。
不管是玛丝洛娃的笑还是她想方设法利用聂赫留朵夫“弄到些好处”(44)的行为,都能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59)。但事实上,玛丝洛娃并非无可救药,她单纯善良的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否则,她也不可能“复活”了。
(2)外因:聂赫留朵夫的悔改和帮助
玛丝洛娃作为一个有着不堪遭遇的“罪犯”,即使本性善良,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现实和舆论的重压下翻身。但是聂赫留朵夫不同,他的资产、声望和社会地位都足以使之成为一股能够在玛丝洛娃的命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
在课文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一方面,聂赫留朵夫是玛丝洛娃悲惨遭遇的直接责任人,另一方面,当时残酷的社会给玛丝洛娃的只有打击和伤害,其中,聂赫留朵夫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帮助她的人。因此,聂赫留朵夫的悔改使得玛丝洛娃有了获救的可能。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悔改,节选部分有大量心理描写。
任务四:镜头语言实践,深化主题理解
1.视觉化叙事:撰写纪录片分镜脚本
选取你认为课文中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撰写脚本。
示例:
场景:狱中重逢
镜头 画面描述 拍摄 角度 情感表达
1 铁栅栏后,玛斯洛娃背对镜头,听到“聂赫留朵夫”名字时肩膀微颤 远景 压抑与疏离
2 聂赫留朵夫颤抖的手握住铁栏,玛斯洛娃缓缓转身,眼神从空洞到锐利 特写 冲突与觉醒
3 阳光透过铁窗照在两人之间,形成明暗分割的光影 中景 希望与隔阂
课堂小结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布置作业
1.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对复活的理解”,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经历阐述观点。
2.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复活(节选)》
聂赫留朵夫:贵族→ 罪人 → 救赎者 (个人觉醒)
玛斯洛娃:少女→ 妓女 → 囚徒  (社会牺牲品)
双重复活:良知苏生 制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