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标 1、掌握“过、相、来、安、辞”等实词的意义。
2、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固定格式。
3、体悟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仁(仁者爱人)
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欲速则不达。
文质彬彬。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语录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故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解释词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社稷之臣
则修文德以来之
陈力就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战事陈列,施展指示代词,这讲究,完善预习检测厌恶、痛恨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使动用法,使……来名词活用为动词,托辞,找借口两个重点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
尔是过,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理解为过尔,责备你。反问句式
何辞为?(《鸿门宴》)无乃……与?何以……为?孔子反对讨伐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驳斥冉有的观点孔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结构均修文德和安用引比喻——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政治主张仁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讨论探究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
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清 ·张养浩《潼关怀古》 让布什去倾听雨声,让他那充满怒火的胸膛在雨中浇灭;
让恐怖分子去倾听雨声,让这纯洁的雨来净化他们仇恨的心灵。
--- 一位学生 让所有的当国者去倾听孔子的心声,让这古代圣贤的博大胸怀感化他们嚣张的灵魂。巩固练习1、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C、风吹草低见牛羊?????????????D、于是入朝见威王?E、见笑于大方之家?2、选出“是”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求,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3、与“不患贫而忠不安”中“患”意思不同的是(???)? A、患得患失???????B、欲加之罪,何患无辞???C、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D、后患无穷?4、指出出自文章?第三段的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EAD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作业
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
2、根据历史背景材料,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