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3 14: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豢养(huàn)  遁词(dùn)   玄奘(zàng)   懦夫(ruò)
B.曾参(shēn) 鲁钝(dūn) 崇拜(chóng) 倘使(tǎng)
C.塑像(sù) 中伤(zhòng) 樵夫(qiáo) 不朽(xiǔ)
D.懒惰(duò) 单调(diào) 年纪(jǐ) 创伤(chu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些微  僵死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B.灌溉  繁植  走投无路  挥毫泼墨
C.茅草  屋檐  先知先决  参天大树
D.卦辞  印象  众盼亲离  从天而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这家社区养老院豢养着许多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B.我的家乡变化真大,过去山穷水尽,如今瓜果飘香、牛羊成群。
C.这一幅名家山水画挂在这么气派的大堂,真可谓画龙点睛。
D.这场辩论赛,反方辩手被正方一辩盘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甘拜下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杭州特有剧种——“杭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道他喜欢去哪里旅游?
B .花市上有蝴蝶兰,水仙,牡丹,山茶,墨菊,梅花……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C .他的一篇文章在“语文报”上发表了。
D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都不能明白。
老师说:____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始终没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考试的时候,老师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甜又咸的沙子。”
①雪是像冰淇淋一样的 ②雪是像沙子一样的 ③雪是像盐一样的 ④雪是纯白的东西 ⑤雪是冷冷的东西 ⑥雪是粗粗的东西
A.④③⑤①⑥② 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③⑥①⑤② D.③④①⑥②⑤
7.对下列句子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对比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文章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C.课文列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构成排比句式,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9.班级要制作毕业纪念册,初步选定了两种封面设计(见下图),请你选择其一,向同学们陈述你的理由,让大家支持你的选择。
要求:①注意说话目的,理由合理;②条理清晰,表达得体;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创造宣言——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被泰山树苗听见,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那一缕是树苗的,那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三日 写于凤凰山
10、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说说“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早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只有少数几座岛屿不时露出水面。这些岛屿是由质地较轻的花岗岩组成的,它们浮在玄武岩地壳之上,是所有大陆的前身。
②今天,只有在南非、加拿大、格陵兰岛、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还能够找到这些原始岛屿的遗迹,这几片“微大陆”为我们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样子。距今35亿年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在澳大利亚西部被发现的,而迄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则是在格陵兰岛上被发现的,距今已有37亿年历史。
③早期的微生物肯定全都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中,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所有生命的终极杀手。大部分深海微生物依靠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这些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分解的不是水,而是硫化氢,所以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不是氧气,而是硫单质。
④虽然深海的光线很弱,但因为惧怕紫外线,这些细菌不敢去浅海生活,于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大约在30亿至35亿年前,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菌能够分泌一种黏液,挡住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它们终于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生活了。充足的光能让蓝细菌具备了分解水分子的能力,因此,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物不再是硫单质,而是氧气。
⑤那段时期,整个地球的浅海区和今天的哈梅林池非常相似,遍布叠层石。这些石头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浅海海滩,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将近30亿年!换句话说,地球生命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叠层石统治的,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
⑥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细菌没有天敌。生命在演化出来之后,有将近20亿年维持在原核生物的状态。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缺乏细胞器,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以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虽然细菌的种类成千上万,但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大家只能和平共处,共同演化。
⑦说到生物演化,不少人相信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才是王道,其实在生命最初的30亿年里,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远比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要大,所以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利用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⑧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氧气。因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气体,很容易和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不太可能在大气层中累积下来。蓝细菌虽工作效率很高,但也花费了至少5亿年,才终于让氧气在大气层中稳定下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⑨氧气的出现对于生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从此地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忧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细菌早已适应无氧环境,氧气对它们来说就是毒药,于是只能继续待在海底,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无氧的环境。
⑩但是,也有一部分细菌演化出利用氧气的能力,迅速成为地表生物圈的主宰。大约20亿年前,一个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里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象被称为“内共生”。此后,这个好氧细菌逐渐把自己的大部分DNA丢给宿主,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专门为宿主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而宿主则因为有了能量的保证,逐渐演化出细胞核与复杂的细胞器,变成一个真核细胞。这就是如今所有复杂生物的前身。
又过了数亿年,一个真核细胞吞下一个蓝细菌,后者同样摇身变成叶绿体,帮助宿主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植物的前身。再后来,一个真核细胞演化成多细胞生物,靠吞吃其他有机体为生,这就是动物的前身。 从此,地球生命变得多姿多彩,地表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终于成为今天的样貌。
(摘编自袁越《海洋诱惑》)
材料二:
叠层石的出现,或者说蓝细菌的出现和生长,给地球带来了新的变化,将地球引入了新的纪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氧气。
氧气不断充满海洋,将海洋中存在的大量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氧化,这些金属氧化物从海洋中漂浮状态逐渐沉淀到海底,变成铁矿等矿床,成为我们今天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
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叠层石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一直在肆意生长。这种情况在早古生代奥陶纪时期发生了变化。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大辐射,出现了海绵、苔藓虫与其他后生动物,它们一起形成了比叠层石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生物礁灰岩,它们全方位挤占了叠层石原来的稳定优越的环境,叠层石只能在近岸区或台地边缘区盐度、温度存在一定异常的区域继续存活。好在得益于蓝细菌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对海水深度、盐度、温度的广适性,倒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再之后,蛀孔类海洋生物的出现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叠层石的生态位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在地球上几亿年以来出现的数次大灭绝事件同样对叠层石也有毁灭性的打击。到了近现代海洋中,叠层石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局限了,只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鲨鱼湾和巴哈马浅海区有它们的身影。
从元古宙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零落成泥,叠层石大起大落,它曾踏上过生命巅峰,也经历过重大坎坷,现在的它已经坦然面对,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尽管它已经远离俗世,但是人群中还依然流传着它的传说,“大地史书”“古生物钟”“地质瑰宝”都是人们对它的敬畏与赞扬。
(摘编自张超 郝彧《层层叠叠是岁月 弯弯曲曲是年华》)
1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地球表面绝大部分是海洋,极少部分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岛屿,这些岛屿的遗迹在少数地区至今仍然能被寻觅到。
B.生活在深海中的早期微生物,有的利用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有的利用热液喷口发出的微光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
C.蓝细菌可以在浅海中生活,充足的阳光使之能够分解水分子,并产生氧气,从而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D.由于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原核生物在近20亿年的时间里,只能以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澳大利亚仍存有地球太古时代的遗迹,人们在那里还发现过叠层石化石。
B.叠层石曾经统治地球生命近30亿年,近现代却只能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存活。
C.真核细胞是所有植物和动物的前身,演化过程中先出现植物,后出现动物。
D.叠层石作为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重要角色,如今被人们称为“大地史书”。
17.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⑨段画线句中“喜”的是( )
A.在今天的深海无氧环境中依然生活着一些微生物,如深海嗜压菌、深渊细菌等。
B.氧气在高空形成的臭氧层挡住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部分生命可以在陆地安全生活。
C.好氧细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有完整的呼吸链,必须在有氧环境下生活。
D.科学家证明,在有氧环境中,单细胞绿藻莱茵衣藻仅用16个小时就迈向多细胞生命。
18.从曾经的“地球王者”到现在的“零落成泥”,叠层石的演化体现了“合作”与“竞争”两种生存方式,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19.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晒晒渔网又何妨
①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令人深思;但也有一些褒贬偏激,扬抑失当的,今天应重新做辩证的分析。
②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用来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③既然人们常用谚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可见,学习、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渔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娱乐,是为了调节大脑和身体,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地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习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革命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⑤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工作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又何来“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必要的休息又何妨呢?
(选自《换个角度看世界》,有改动)
20.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1.第②段加点词“这个意义”指的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
2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晒网”比喻的是①__________;“鱼网”比喻的是②__________;“打鱼”比喻的是③__________。
2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认识。
答案
1.C 2.A 3.D 4.C 5.D 6.A 7.D 8.D 9.选封面一。看,图中四位同学一起扔纸飞机,这代表着我们曾经的记忆,象征着我们深厚的友谊。主题词“青春不散场”,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无论以后我们“飞”向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的青春故事,就珍藏在这美好的三年时光里。大家选封面一吧。
10.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11.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12.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13.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14.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15. B 16. B 17. A
18. ①“合作”:蓝细菌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②“竞争”:从奥陶纪开始,叠层石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比其更高级的生物礁灰岩和蛀孔类海洋生物的挤占。
19. ①科学性,准确运用数字、专业术语,严谨地逻辑推理等,如“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蛀孔类海洋生物”“因此”“与此同时”等。②文学性,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掘墓人”“摇身一变”“悠闲生活”等; 散文化(诗化) 的表达,如“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从元古宙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零落成泥”等。③哲理性,如“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它曾踏上过生命巅峰,也经历过重大坎坷,现在的它已经坦然面对”等语句中蕴含着自然生命的哲思。
20、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应该保持必要的休息。
21.贬损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
22.①休息、娱乐 ②大脑和身体 ③学习和工作
2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许多伟人用适当的休息、娱乐来保证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这一观点,进而证明全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4.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高效地投入工作。例如我在学习中,适当安排打球、听音乐等活动,可以放松心情,使学习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