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素质达标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本单元以“小说中的人物光辉”为主题,选编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经典小说。核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引导我们通过情节推进与环境描写,体会普通人物在困境中展现的善良、勇敢与担当。请认真审题,细致作答,展现你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4分)
1.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脚步略显踉跄(qiàng qiāng)。
2.洪水狞(níng nìng)笑着逼近,村庄陷入一片恐慌。
3.桑娜忐忑(tè tè)不安地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
4.老班长用缝(féng fèng)衣针弯成鱼钩,为战士们钓鱼。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7分)
1.面对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的洪水,老支书像一座山,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用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
2.桑娜看着邻居西蒙冰冷的尸体,心中满是bēi tòng( ),但她还是克服yōu lǜ( ),决定收养两个孤儿。
3.不要bào yuàn( )生活的不顺,每一次kǎo yàn( )都是成长的机会;也不要因自己的xiǎo qiè( )而退缩,勇敢才能创造奇迹。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示必须,一定要)
B.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吞没了他。(突然,忽然)
C.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对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D.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四、下列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动作、语言描写,表现老汉不徇私情、严于律己)
B.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渔夫的犹豫与自私)
C. “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我们。”(外貌、神态描写,突出老班长的疲惫与坚强)
D.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神态、心理描写,展现桑娜的紧张与善良)
五、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6分)
“黛玉葬花”是《__________》中的经典情节,黛玉看着满地落花,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字里行间满是__________的情感。朗读这段文字时,应读出__________的语气。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水浒传》 D. 孤独伤感
E. 豪迈洒脱 F. 欢快活泼 G. 轻柔低沉 H. 激昂高亢
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桥》通过环境描写(如“山洪咆哮”)和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凸显老支书的英雄形象
B. 《穷人》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展现她从犹豫到坚定的过程,赞美了穷人的善良
C. 《金色的鱼钩》中,“鱼钩”既是实物,也是老班长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他对战士的爱
D.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能烘托气氛,对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帮助
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儿童的天真提问,暗含作者久别归乡的沧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直接点明离家时间之久。
2.《桥》中,老支书在洪水面前“像一座山”,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让村民们获得了生的希望。
3.《穷人》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文章通过描写桑娜和渔夫的生活,展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八、 按要求答题(5分)
班级计划开展“小说人物故事会”活动,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分享时,应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
2.为了让故事更精彩,可以随意改编小说的主要情节。( )
3.可以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如读老汉的话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
4.介绍人物时,只需说清楚人物的优点,不用提缺点。( )
5.活动结束后,可记录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总结其精神品质。( )
阅读理解(25分)
阅读理解(25分)
(一)课内阅读(11分)
穷人(节选)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1. 桑娜“心跳得很厉害”的原因是 (2分)
2. 用“______”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她怎样的品质?(4分)
3. 分析“非这样做不可”中“非……不可”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课外阅读(14分)
雪夜的灯
①雪下了整整一夜,清晨时,整个村子都裹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李大叔推开屋门,寒风夹着雪沫子灌进来,他裹紧棉袄,准备去山上看看林场的情况——那是村里唯一的收入来源。
②刚走到村口,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蹲在路边,是村里的孤儿小宇。小宇穿着单薄的旧棉衣,小脸冻得通红,手里紧紧攥着一盏破旧的煤油灯。
③“小宇,这么冷的天,你在这儿做什么?”李大叔走过去,脱下自己的棉袄披在小宇身上。
④小宇抬起头,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星:“大叔,我听说您要去林场,这盏灯给您。雪夜黑,您拿着照路。”
⑤李大叔心里一暖,又有些心疼:“这灯都快坏了,而且山路滑,我自己带着手电筒呢。”
⑥“可是手电筒要用电,煤油灯能省着用。”小宇固执地把灯递过来,“我昨天捡了些松果,能给灯添油。您放心,这灯能照亮您回来的路。”
⑦李大叔接过灯,灯芯微弱的光在雪地里摇曳,却像一团火,暖了他的心房。他知道,小宇是记着去年雪灾时,自己把仅有的粮食分给了他。
⑧傍晚时,李大叔从林场回来,远远就看见村口的老槐树下,小宇还站在那里,手里举着那盏煤油灯,灯光在雪夜里格外明亮。
⑨“大叔,您回来啦!”小宇笑着跑过来,冻得发紫的小手还在紧紧护着灯。
⑩李大叔蹲下来,摸了摸小宇的头:“傻孩子,这么冷的天,怎么一直在等?”
小宇眨眨眼:“我怕您回来时看不见路。这灯虽然暗,但总能照个亮儿。”
雪还在下,可李大叔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他知道,这雪夜里的灯,不仅照亮了路,更照亮了一颗善良的童心。
1. 根据短文内容,补充情节(4分)
李大叔准备去林场→ →李大叔收下煤油灯→ →李大叔被小宇的行为感动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小宇抬起头,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星。(从修辞角度)
2.灯芯微弱的光在雪地里摇曳,却像一团火,暖了他的心房。(从描写角度)
3. 文中的小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内容分析(3分)
4. 短文以“雪夜的灯”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写作与表达(35分)
十、写作(35分)
请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放学后的教室
人物:“热心肠”的林晓 “内向害羞”的张强 班主任王老师
要求:
想象合理,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 2. 完整呈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 运用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4.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素质达标卷 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40分)
一、1.fèi√ 2.jiàn√ 3.yǎ√ 4.lǜ√(4分,每空1分,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注意“废”“溅”“哑”“虑”的读音辨析)
二、 1.汹涌澎湃;悲壮;考验 2.抱怨;倒霉;魁梧;忧虑(7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汹涌澎湃”“魁梧”需注意字形规范,“忧虑”勿写作“忧虚”)
三、D(3分,“忐忑不安”指心神极为不安,并非“犹豫不定”,A、B、C项解释均正确)
四、 A(3分,该句通过动作“冲、揪”和语言描写,突出老支书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非“凶猛、霸道,连自己的儿子都不顾”,B、C、D项分析均正确)
五、 B;D;G(6分,每空2分,语段出自《红楼梦》,第一空:B.《红楼梦》(“黛玉葬花”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展现了林黛玉敏感细腻的性格,A《西游记》、C《水浒传》均无此情节) 第二空:D. 孤独伤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黛玉以落花自比,感叹美好事物的凋零与无人怜惜,字里行间充满孤独、悲伤的情感,E豪迈洒脱、F欢快活泼均与诗句意境不符)第三空:G. 轻柔低沉(诗句情感伤感,节奏舒缓,朗读时需用轻柔、低沉的语气,才能贴合黛玉的心境与诗句的氛围,H激昂高亢与情感基调相悖)
六、C(3分,《童年》中外祖父性格暴躁、自私,常殴打家人,并非“慈祥、善良”,A、B、D项说法均正确)
七、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答出两点即可) 3.俄;列夫·托尔斯泰;悲惨生活;在穷苦中互相帮助(9分,每空1分,错字不得分,“鬓毛衰”“列夫·托尔斯泰”需注意书写规范)
八、1.√ 2.× 3.√ 4.×(5分,每空1分,“生物角”目的是激发观察兴趣、美化环境,而非“变成动物园”;义卖需“售卖”筹款,而非“免费赠送”)
阅读理解(25分)
九、(一)课内阅读《桥》(节选)(11分)
1.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出来,势不可当。(4分,准确画出描写山洪咆哮的句子即可,多画、漏画均不得分)
2. 第2.句写得好(1分)。理由:第2.句运用“像泼,像倒”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势之大、来得迅猛,比第1.句单纯的“雨突然大了”更有画面感,能快速渲染紧张的环境氛围(2分)。(共3分)
3. “像一座山”运用比喻,体会到老汉的沉稳、威严与可靠(2分)。面对乱哄哄的人群,老汉不慌乱、不退缩,像山一样坚定,给村民们带来安全感,也暗示他是村民们的“主心骨”,为后文他指挥撤离、牺牲自己埋下伏笔(2分)。(共4分)
(二)课外阅读《玉米的馨香》(14分)
1. ②;④;①;③(4分,每空1分,情节顺序:三儿接到乡长“处理未成熟玉米”的任务→找到玉米主人老汉面谈,了解老汉困境→乡长再次催促任务进度→县长称赞不搞形式主义→三儿留下辞职书离开,逻辑需连贯)
2. 示例:这玉米还没成熟,老汉指望它给娃子定亲,我咋能狠心让他刨掉?可要是不按乡长说的做,我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就没了……到底是保工作,还是帮老汉?要是刨了玉米,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要是不刨,乡长肯定饶不了我,这可怎么办啊!(3分,需体现“犹豫”“忐忑”,贴合三儿“珍惜工作”与“同情老汉”的矛盾心理,语句通顺即可)
3. A(3分,多次写玉米“葱郁、馨香”,既体现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推动“县长称赞不搞形式主义”的情节发展,也衬托三儿保护玉米、放弃工作的善良心灵,B项“对故乡事物的喜爱”并非核心作用)
4. 三儿是一个善良正直、有良知、不趋炎附势的人(2分)。理由:他看到老汉因玉米要被刨掉而落泪时,心里“酸酸的”,体现他的善良;面对乡长的催促和对工作的威胁,他没有强迫老汉刨玉米,反而选择留下辞职书离开,宁可失去珍惜的职位,也不愿伤害村民利益,凸显他的正直与良知(2分)。(共4分,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理解
十、写作(35分)
评分标准
等级 得分区间 评分要求
一等(30-35 分) 1. 围绕 “课间教室” 环境,以 “马鸣、李林、黄老师” 为主要人物,情节完整且有吸引力(如马鸣淘气引发冲突,李林劝阻,黄老师巧妙化解);2. 运用环境、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如描写课间教室的喧闹,马鸣的调皮动作,李林的紧张心理);3. 人物形象鲜明(马鸣的 “淘气”、李林的 “书呆子” 特质、黄老师的教育智慧);4. 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字数达标(450 字以上),有真情实感。
二等(24-29 分) 1. 情节基本完整,能体现主要人物和环境;2. 有简单描写,人物形象较鲜明;3. 语句较通顺,少量错别字,字数达标。
三等(18-23 分) 1. 情节较简略,人物与环境结合不紧密;2. 描写单一,人物形象模糊;3. 语句基本通顺,错别字较多,字数接近 450 字。
四等(17 分以下) 1. 偏离主题,情节混乱,未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 无具体描写,环境与人物脱节;3.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足 450 字。
示例范文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