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3.11《海洋》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3.11《海洋》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15:32:5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海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的第三课,围绕“海洋”展开,涵盖三方面核心内容:一是认识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海水含盐及盐类物质的来源;三是借助模拟实验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教材以示意图、实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究,建立对海洋水体的系统认识,为后续学习水体保护、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海洋有初步的生活感知(如知道海水是咸的、海洋很大),但缺乏科学层面的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初步的观察与简单推理能力,但对“海水盐类来源”“海水淡化原理”等抽象过程的理解需借助直观实验、模型辅助。因此,教学需以实验、图示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海洋是最大水体,海水含盐且盐类部分来自陆地,了解海水可淡化获取淡水。 科学思维:能依据实验现象和模型图,推理海水含盐特点及盐类物质向海洋的迁移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参与海水含盐与淡化的实验,规范操作、观察现象并尝试解释淡化原理。 态度责任:对海洋探究有兴趣、爱交流,初步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海洋是最大的水体,探究海水含盐及盐类物质的来源,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陆地水体模型图”推理盐类物质的迁移过程,理解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的原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实验探究:海水里的盐能规范操作“探究海水里有什么”的实验,观察并准确描述现象,推理出海水含盐的特点。能基本能不能分析推理:海水盐类的来源 能结合陆地水体模型图,清晰分析并表述海水中盐类物质从陆地到海洋的迁移过程。能基本能不能实践模拟:海水淡化能正确完成海水淡化模拟实验,观察淡水形成过程并解释“蒸发—冷凝”的基本原理。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海洋——最大的水体教师活动1 1.播放海洋主题的短视频(展现海洋的广阔、生物的多样),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对海洋有什么印象?海洋在地球上的水体中,地位是怎样的?”引出课题《海洋》。 2.展示 “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讲解:“蓝色区域是海洋,与陆地相比,海洋面积大得多;从水量看,海洋水量比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等的总量多得多,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比较海洋与陆地的面积占比。学生活动1 认真观看视频,分享对海洋的印象(如 “海洋很大”“海水是咸的”),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唤起生活经验,为新课探究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借助地图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形成 “海洋是地球最大水体”的科学观念,培养观察与比较能力。环节二:实验探究:海水里的盐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小结:海水又苦又咸,海水中含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提出问题:“海水尝起来是咸的,里面有什么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 2.讲解实验步骤:①用滴管取 1 毫升淡水和 1 毫升海水(或模拟海水),分别滴入两把金属勺;②将金属勺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烧干后,观察勺中残留物质;③最后蘸取少量残留物质尝一尝。强调实验安全(远离火焰)。 3.巡视小组实验,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活动2 学生自由回答。 分组领取实验材料(滴管、金属勺、淡水、模拟海水、蜡烛等),按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现象:淡水烧干后勺中无明显残留;海水烧干后勺中有白色颗粒状物质,尝起来是咸的。 小组交流实验发现,得出“海水含有大量盐分”的结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海水含盐的特点,培养探究实践与观察分析能力,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环节三:分析推理:海水盐类的来源教师活动3 展示 “陆地水体模型图”,提问:“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从哪里来呢?结合模型图,想想雨水、陆地的岩石和土壤会发生什么作用。” 播放视频 讲解:“雨水冲刷陆地的岩石、土壤时,会溶解其中的盐类物质,这些含有盐类的水汇入河流,最终流入海洋,长期积累使海水含盐量逐渐增加。” 引导学生结合模型图,分步分析盐类物质的迁移过程。学生活动3 观察 “陆地水体模型图”,结合生活中 “雨水流过土地会带走杂质” 的经验,思考盐类物质的来源。 跟随教师讲解,逐步推理:雨水冲刷→溶解岩石、土壤中的盐类→汇入河流→流入海洋,理解盐类物质的迁移过程。活动意图说明:借助模型图与逻辑引导,帮助学生突破 “盐类来源” 的抽象理解难点,培养科学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环节四:实践模拟:海水淡化教师活动4 1.提问:“海水含盐量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才能得到淡水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海水淡化的过程。” 2.讲解实验步骤:①往盆里倒入温热的模拟海水,中间放一只小碗;②用保鲜膜盖住盆口,在小碗正上方的保鲜膜上放一块石块,使保鲜膜向下凹陷;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保鲜膜、小碗和盆里的模拟海水有什么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 讲解原理:温热的海水蒸发成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保鲜膜会冷凝成小水滴,滴入小碗形成淡水。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活动4 分组进行 “海水淡化模拟实验”,按步骤操作,注意观察保鲜膜、小碗内的变化。 观察到:保鲜膜上出现小水滴,逐渐汇聚并滴入小碗,小碗内有淡水;盆里的模拟海水减少且含盐更浓。 结合教师讲解,尝试解释“蒸发—冷凝”的淡化原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淡化的过程,理解 “蒸发、冷凝” 的核心原理,培养探究实践与原理解释能力。环节五:总结拓展,深化认知教师活动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水淡化技术。 讲解 多级闪蒸技术的原理。 播放视频 布置拓展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海水淡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学生活动5 阅读教材,了解海水淡化技术。 记录拓展任务,对海水淡化的实际应用产生探究兴趣。活动意图说明:总结知识,构建完整认知体系;通过拓展任务,将学习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7.板书设计 海洋 最大的水体:面积广、水量多(远多于冰川、地下淡水等) 海水含盐:实验(蒸发海水→白色咸颗粒) 盐的来源:雨水冲刷陆地岩石、土壤→盐类汇入河流→流入海洋 海水淡化:模拟实验(蒸发→冷凝成淡水)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是( ) A. 冰川B. 海洋C. 地下水 2.海水不能直接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里有垃圾B. 海水没经过加热杀菌C. 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 3.模拟海水淡化实验中,淡水主要通过什么过程形成?( ) A. 海水结冰B. 海水蒸发后冷凝C. 海水过滤 4.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来自( ) A. 海洋本身产生B. 陆地岩石、土壤被雨水冲刷后汇入海洋C. 人类倒入海洋的盐 5.下列属于海洋资源的是( ) A. 河流里的鱼B. 海洋中的石油C. 湖泊里的荷花 二、判断题 1.海洋被称为 “人类的资源宝库”,因为它蕴藏着生物、矿物等多种资源。( ) 2.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糖。( ) 3.简易海水淡化装置需要放在太阳下,利用阳光加热海水。( ) 4.海洋里的水都是咸的,没有任何淡水。( ) 5.陆地的岩石、土壤中的盐类物质不会进入海洋。(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CBBB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用塑料盆、保鲜膜、小碗和少量盐水(模拟海水)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观察并记录 15 分钟内保鲜膜上水滴形成及滴入小碗的过程,下次课分享实验发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究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分布、形成及水资源保护,建立对水资源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二、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11.1自然资源 ②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学业要求: 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概况和主要水体类型。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知道矿产、淡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自然资源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具备收集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树立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河流与湖泊》识别水体差异:观察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它们的不同之处。 模拟形成实验: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并解释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 了解水源与水库:认识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等汇入河流湖泊的方式,交流水库的用途。2《地下水》区分水体类型:明确地表水(河流、湖泊等)与地下水(泉水、井水等)的区别,认识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探究井水形成: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容器+碎石+沙子),模拟并解释井水的形成与补充过程。 认识地下水保护: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探讨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3《海洋》认识海洋规模与水源: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探究海水成分:用淡水和模拟海水做蒸发实验,观察残留物质并尝味(安全前提下),推测海水含盐分。 模拟海水淡化:用盆、小碗、保鲜膜等模拟海水淡化过程,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与意义,阅读海水淡化技术资料。4《珍惜水资源》理解淡水重要性: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生产的关键作用。 体验淡水有限性: 用1升水模拟地球总水量,量取不同比例的水直观感受淡水资源占比; 模拟“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场景(盆装水模拟供水、取水过程)。 掌握节水方法: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式,写出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节水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从学生熟悉的河流、湖泊切入,逐步拓展到地下水、海洋,最后落脚于水资源保护,符合“从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兼具生活性与环保教育价值。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落实 “认识水体、探究形成、树立保护意识”的课标要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关系 作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内容,承接前序单元对地球物质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天气、气候” 等学习奠基;与“土壤”“固体液体”等单元关联,体现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如水体与土壤渗透形成地下水)。 (四)次级主题逻辑 按“地表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体→最大水体(海洋)→水资源保护”的顺序,从“水体类型与形成”到“水体价值与保护”,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水资源认知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生活感知,但对水体分类、形成原因(如地下水产生)、海水含盐等知识较模糊;有初步节水意识,但对“淡水资源有限”的科学依据及具体节水方法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模拟实验,适合通过直观探究建构知识。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存在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体,不同水体有独特特征与形成原因。 理解海洋是最大水体且含盐分,地下水对人类至关重要,淡水是有限的宝贵资源。 (二)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如河流湖泊形成、模拟井水的形成),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基于现象解释水体形成。 对比不同水体的特征与作用,提升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能开展模拟实验(如太空沙模拟河流湖泊、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能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收集水体信息并分析总结。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水体的探究兴趣,养成认真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 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践行节水方法,主动宣传水资源保护。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识别水体类型 任务描述:观察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各水体的区别”;结合家乡水体,描述其外观与功能差异。 设计意图:基于生活经验,直观区分常见地表水体,建立“静止/流动水体”的初步认知。
任务2 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用太空沙塑造高低地形,留出“河道”与“湖泊”低洼处; ②模拟“降水”(用喷壶倒水),观察水在“河道”的流动和“湖泊”的蓄水过程; ③记录现象并解释:自然界中水源汇入低洼地,流动形成河流,汇集静止形成湖泊。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感知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操作与推理能力。
任务3 名称:了解水源与水库用途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汇入河流湖泊;结合图片交流“水库的用途(供水、灌溉等)”。 设计意图:拓展水源认知,联系生活理解人工水体(水库)的价值。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区分地表水与地下水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明确“河流、湖泊属地表水,泉水、井水属地下水”;观察地下水图片,描述其存在形式。 设计意图: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丰富水体类型知识。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探究地下水(井水)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理解雨水渗透、遇岩层聚集的过程; ②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大容器铺碎石→放带孔圆筒→筒外铺碎石和沙子→倒水观察筒内水位变化→取水后再观察; ③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解释“井里总有水”的原因(地下水在含水层聚集,取水后周围水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与模拟实验,直观理解地下水形成,突破认知难点,培养模型认知与推理能力。
任务6 名称: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与保护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地下水是城市重要水源”及过度开采的危害;观察“雨水花园和透水地面”,交流“其如何补充地下水”。 设计意图:认识地下水价值,树立保护意识,理解人工措施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认识海洋的规模与水源 任务描述:观察“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说出“海洋是最大水体”;阅读教材,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设计意图:建立海洋“规模最大”的宏观认知,了解海洋水源的多样性。
任务8 名称:探究海水的成分(含盐分) 任务描述: ①猜测:海水里有什么?(预设:含盐分) ②实验步骤:取1毫升淡水和模拟海水,分别滴入金属勺;用蜡烛加热至水干,观察残留物质;蘸取残留物质尝味(注意安全)。 ③结论:海水烧干后有白色颗粒(盐分),证明海水含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直观感知海水含盐特征,培养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能力。
任务9 名称: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与意义 任务描述:阅读“海水淡化技术”内容,观察示意图;开展模拟实验:热模拟海水倒入盆中,中间放小碗,保鲜膜封口并压石块,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汽凝结成淡水的过程,解释淡化原理。 设计意图:认识海水淡化的必要性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原理,拓展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知。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理解淡水的重要性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灌溉)、工业(酿造、发电)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与生产,认识淡水的不可或缺,建立“水资源宝贵”的初步观念。
任务11 名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任务描述: ①体验“地球水总量与淡水比例”:1升水代表地球水,量取21毫升(冰川)、9毫升(地下水)、0.5毫升(河流湖泊水),直观感受淡水占比极小; ②体验“可利用水资源的供不应求”:盆中装水代表可利用水资源,“供水者”加水、“用水者”取水,重复至水耗尽,交流体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量化、模拟活动,让“淡水资源有限”具象化,深刻理解其稀缺性。
任务12 名称: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 任务描述: ①阅读教材,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法; ②观察家用产品节水标识,结合生活经验,在教材“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示意图中,写出各场合的节水方法(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设计意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家庭,全面掌握节水方法,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生活行为,培养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9课《河流与湖泊》评估学生对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特征的识别能力,模拟河流湖泊形成的实验操作与推理水平,以及对水体水源和水库用途的认知。 第10课《地下水》考查学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井水形成的探究与解释能力,以及对地下水保护的认识程度。 第11课《海洋》聚焦学生对海洋规模、海水成分的认知,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的操作与理解,以及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识。 第12课《珍惜水资源》评估学生对淡水重要性的理解,淡水资源有限性的体验深度,以及节水方法的掌握与践行意识。
评价指标 第9课: 1.能准确区分河流(流动、狭长)、湖泊(静止、宽阔)、池塘、水库的外观差异,说出至少2个不同点。 2.能规范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流动与汇集过程,实验操作有序。 3.能结合实验现象,清晰解释“水源汇入低洼地形成河流、湖泊”的过程。 4.能列举雨水、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河流湖泊的水源,说出水库供水、灌溉等1-2个用途。 第10课: 1.能准确区分地表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泉水、井水),各列举2例。 2.能按步骤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观察并描述倒水后水位变化、取水后水位恢复的现象。 3.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能合理解释“地下水渗透聚集、井水持续补充”的原因。 4.能说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1种危害,列举透水地面等1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第11课: 1.能通过海陆分布图,说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列举河流、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海洋的水源。 2.能规范完成淡水与模拟海水的蒸发实验,观察到海水蒸发后的残留物质,推测出海水含盐分。 3.能模拟海水淡化实验(利用盆、保鲜膜等装置),描述水汽凝结成淡水的现象,理解淡化原理。 4.能说出海水淡化补充淡水等1种意义,简单描述多级闪蒸等1种海水淡化技术。 第12课: 1.能列举淡水在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发电)中各1个用途。 2.通过“地球水总量模拟”,能准确说出淡水资源占比极小;在“供水取水模拟”中,能描述“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感受。 3.能说出滴灌(农业)、废水循环(工业)各1种节水方法;在家庭场景图中,能写出厨房、卫生间等2个场合的节水措施(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4.能主动分享1个自己或家庭的节水行为,表达保护水资源的意愿。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基础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核心知识,15-20 分钟) 作业1:“地球水体大家庭”手绘地图 任务要求:在A4纸上绘制简易“地球水体地图”,标注河流、湖泊、地下水(用“地下虚线”表示)、海洋四种水体;用不同颜色区分(如蓝色画海洋、浅蓝色画河流湖泊、灰色标注地下水区域);在每种水体旁标注1个关键特征(如河流“会流动”、海洋“面积最大”、湖泊“静止”、地下水“藏在地下”)。 作业2:“我的家庭淡水日记”记录 任务要求:用表格记录一天中家庭使用淡水的3个场景(如做饭、洗手、浇花),表格需包含“使用场景”“用水量估计(如1盆水、半桶水、1杯水)”“是否有节水空间”三列;在表格下方写1句“节水小提醒”(如“洗手时搓泡沫要关水龙头”“浇花用淘米水”)。 二、提升层作业(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深化理解与应用,20-25分钟) 作业1:“地下水渗透”家庭模拟实验 任务要求:准备透明塑料杯、沙子、黏土、碎石、水、滴管/小勺子;①在杯中按“1厘米碎石(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黏土(上层)”分层铺设;②用滴管缓慢向杯中倒水(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渗透过程,记录“水穿过黏土、沙子、到达碎石层”的时间;③调整铺层顺序为“1厘米黏土(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碎石(上层)”,重复实验并记录渗透时间;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用文字或画图记录现象,回答问题:“为什么沙子层比黏土层渗透得快?” 作业2:“家乡水体小调查”单 任务要求:观察家乡的1种水体(如村旁的小河、小区的池塘、附近的水库),填写调查单:①水体名称与具体位置;②水体外观(如“水的颜色:清澈/浑浊/发黄”“是否有水草、小鱼”“岸边是否有垃圾”);③推测该水体的可能水源(如“雨水汇入”“附近地下水补充”“其他河流流过来”);④发现的问题(如“岸边有塑料袋”“水有轻微异味”“水草长得太多堵塞水面”);⑤提出1个简单的改进建议(如“设置垃圾桶”“定期清理岸边垃圾”“请大人帮忙清理过多的水草”)。 三、拓展层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创新探究与拓展,25-30分钟) 作业1:“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设计与改进 任务要求:参考课堂实验,用家里的材料(如长方形饭盒、小塑料杯、保鲜膜、小石块、食盐、水)设计“改进版海水淡化装置”;①画出装置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如“饭盒装盐水模拟海水”“小杯子放在饭盒中间接淡水”“保鲜膜覆盖饭盒,石块压在杯子上方使保鲜膜凹陷”);②按设计搭建装置,将饭盒放在温暖处(如窗台晒太阳、靠近暖气片),实验30分钟,记录“收集到的淡水量(如‘小杯子底有1-2毫升水’)”;③思考“如何改进能收集更多淡水”,写下2条改进思路(如“用温水调配盐水,加快蒸发”“让保鲜膜凹陷程度更大,方便水滴流入杯子”“在饭盒外侧包一层黑纸,吸收更多热量”)。 作业2:“家庭节水方案”设计 任务要求:针对家庭1个耗水较多的场景(如洗澡、洗衣服、洗菜),设计1套“节水方案”;①现状分析:写下该场景当前的用水情况(如“洗澡时花洒一直开着,从开始到结束要15分钟,用水量多”“洗衣服时,洗衣机放满水,洗完后水直接倒掉”);②具体措施:列出2-3条可操作的节水办法(如“洗澡前先接冷水冲厕所,洗澡时涂沐浴露要关花洒”“小件衣服手洗,洗衣机洗时凑满一桶再洗,洗完的水用来拖地”);③预期效果:估算每条措施能节约的水量(如“洗澡关花洒涂沐浴露,每次能省半桶水”);④实践验证:连续3天按方案执行,每天记录“是否做到”(用“√”“×”标注)和“实际节水感受”;最后写1段实践感受(如“原来关花洒涂沐浴露真的能省水,以后要坚持”)。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