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课文内容,概括文中事情,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品味课文语言,感受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字词分析来欣赏冰心清美的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赋予“笑”的含义——爱,了解作者的“爱的哲学”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课文语言,感受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赋予“笑”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爱的哲学”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我们七年级时学过了冰心的《<繁星>
<春水>提要
》,请大家齐读下列三首小诗,概括出冰心“爱的哲学”的三个部分:(自然、童真、母爱)
1、生:齐读小诗
2、生:概括(可能概括不到位,老师引导)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初读文本,掌握主旨
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散文《笑》
2、
板书:“笑”、“冰心”
3、
听录音,为文中不熟悉的字词注音。
教师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音
4、模仿录音朗读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解决第一道思考题:
生:找句子,朗读
师:请大家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眼前屋内画中的安琪儿的笑
五年前道旁乡村小男孩的笑
十年前茅屋里的老妇人的笑
(每找完一段朗读,再概括)
解决第二、三道思考题:
1.
生:三幅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相同,都是“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2.
师:他们的动作神气相同,那么他们传递的情感是否相似(那么我当时的感受是否相似?)结合文章第8小节(朗读)
3.
生:他们传递的情感相同,都传递了温暖与爱,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平和。
4.
生:安琪儿是天使,微笑着的小男孩、老妇人也是天使,他们通过微笑传递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他们都是天使的象征。
5.
师:归纳异同处,了解冰心“爱的哲学”
同:三个微笑,笑容相似,神韵一致,
都让人感到暖暖的爱意、充满友善。三个微笑,融化在爱的调和里,是作者所寻觅到的爱的家园。
不同:天使微笑图—和谐博爱,歌颂自然
乡童微笑图—纯朴可爱,歌颂童真
老妇微笑图—安详慈爱,歌颂母爱
分析:主题“爱的哲学”——世间充满爱,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三、研读文本:赏析景物描写
师:文章所描写的三幅画面中,除了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与神情之外还描写了什么?
生:景物描写。
师:分别朗读描写景的三个语段并赏析:
叠词的运用
例: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改成“闪烁”意思也一样,好不好?)
分析:“闪闪烁烁”运用了叠词的形式,写出了树叶上的水滴在月亮的银光里晶莹透亮,更显其律动感。同时AABB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例: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
分析:“滑滑的”、“潺潺的”都是叠词,它们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也写出了脚下泥土的湿滑,水流有节奏地流动的声音,清新、悦耳,似乎听到了泉水的叮咚声。
动词运用
例: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透”改成“渗”、“洒”、“照”好不好?)
分析:“透”有通透、透明的意思,“透进清光”写出了窗外月光的澄澈明亮,几乎透明似的,幽幽地进入窗帘里,给人以通透清亮之感。
例: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浸”可否改成“映”“衬”)分析:“浸”有沉浸、融入的意思,表现了画中的安琪儿与幽辉合为一体,完全融入到幽辉之中,增加安琪儿的纯洁与美感。
例: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笼”字改成“罩”、“围”好不好?)
分析:“笼”有笼罩、围绕的意思,它写出了绿树周围烟雾缭绕,使得绿树若隐若现,整个地被湿烟包围着,增强了文章的意境之美。
比喻排比的运用: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运用比喻,把微妙的神情比作游丝,用“绾”字把三个微笑连接在一起。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神情之间的相似是那样的微妙,需要人用心去发现,便能使人的心灵充满温馨和感动。
小结概括:
文中的三段景物描写语言富有诗意,意境优美,这与画中的三个天使般的人物交相辉映,也很好地烘托了文章的主旨:人间到处充满温情,爱随处可遇。(以景衬情)
活动3【作业】作业
模仿课文,运用叠词写一段描写景物的短文(200字左右)
把课上的构思整理成文。(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