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课题:枣核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枣核》一课篇幅不是很长,结构明晰,感情浓郁,写法很有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素养的很好载体,是学生学习叙事散文的的典范之作。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的绝佳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蹊跷、掐指一算、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圣诞”等词语。 2.能悟出标题的妙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多种形式读出人物的心境,争做爱国好青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现代文(叙事散文)的基本方法和习惯,但本文有一些写法的概念如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等学生不一定都熟知,应注意指导学法和概念。 2.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很难体味出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情感,应注意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 3.为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在导入和拓展训练时设计了一道同话题不同形式的仿写题,渗透此理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朗读文本中悟出感情,在悟后再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学习应用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心境,悟出标题的妙处,总结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 悟出标题的妙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 1.教师出示游子思乡组图,出示思考话题: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老 师说:乡愁是一封浸泪的家书; 说:乡愁是 ;(有寄托情感价值的微小的东西均可)一位美籍华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枣核! 2. 板书课题、作者。
1.看图片,思考。 2.说乡愁,互相交流。
创设适合文本学习的情境,自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之中。
(二)读: 1.出示“导读提纲”: A.轻声读课文,将目标2指明的重点词语(蹊跷、掐指一算、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圣诞)划出来写一写;读完后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概括全文。(7分钟) B.勾划并有感情的朗读写枣核的句段,划出句段中的关键词读出人物的心境。(4分钟) C.跳读课文,体会标题的妙处并在标题右侧空白处作出批注,尝试总结文章写法方面的特色。(3分钟)D.除上述问题外,你还有何疑问请随时记录下来。2.巡视观察学情,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
1.学生认真读“导读提纲”,明确要求。 2.独立完成“导读提纲”要求。
此环节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旨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圈点批注,记录自己感悟的成果,为下一个环节——组内的交流、预展和全班展示、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展1.出示“交流展示”的具体程序及要求:A.全班分成六个大组:词语积累组、情读文本组、文题理解组、总结写法组、评分记录组以及补充评价组(所有小组,组长为老师)。B.各大组先按分工进行预展(3-4分钟),之后代表全班进行展示,要求组内人人参与班级展示、分工要明确,表达宜简洁准确,形式尽可能生动直观,鼓励使用各种媒介并与他组主动互动。C.展示组展示时,其他组每个学生要认真倾听、记录,有不同见解及时补充,并能进行诚恳的评价。D.评价组要根据评价细则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分记录,并在下课前汇总公布。2.教师组织交流展示,引领互动补充和评价;3.教师对重点、疑点进行精讲。
1.学生读“交流展示”,明确流程和要求; 2.组长组织组内预展; 3.开始进行全班展示: (1)词语积累组展示,全体学生倾听、记录、补充和评价; (2)情读文本组展示,全体学生倾听、记录、补充和评价; (3)文题理解组展示,全体学生倾听、记录、补充和评价; (4)总结写法组展示,全体学生倾听、记录、补充和评价; 4.认真聆听教师精讲内容,记录在笔记上。
这一环节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展示全面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的互动对话将会促使课堂更加丰富的生成。 教师只精讲重点、疑点,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四)练 1.帮助学生逐级梳理本课的“思维导图”; 2.呼应导入部分,进行“拓展练习”。(出示“拓展练习”题:) 乡愁是什么? 杜甫说:乡愁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急切期盼; 海归说:乡愁是“青年留学老大回,乡童不识问客籍”的伤感怅然; 苏轼说:乡愁是“ , ”的美好祝愿; 文中的美籍华人会说:乡愁是 , 的恋国情结。
1.学生各自梳理个性化“思维导图”; 2.小组评出最佳“思维导图”展示在本组展板上; 3.教师板书与学生的对比展示; 4.学生先书面,后口头完成“拓展练习”题,并经行全班交流。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是为了打通课内知识;“拓展阅读”是为了打通课内与课外;这样的设计针对本节目标、配合课上的小组展示,可以有效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全面素养。
(五)结 1.评选出本节最佳小组。 2.推荐阅读篇目: A.第八课《始终眷恋我的祖国》。 B.余光中的《乡愁》。 C.《我的中国心》歌词。
1.评分记录组宣布本节课的“最佳小组”,并宣读数据和“颁奖词”。2.记录教师推荐的“阅读篇目”。
评选最佳小组是为了深入推进小组学习,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推荐阅读是为了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小组评价量化表 组名朗读情况计分发言情况计分检测情况计分补充、评价计分综合分数A( ) B( ) C( ) D( ) E( ) F( ) 说明:评价组根据各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公平公正公开评价计分,最后合出总分,拟定颁奖词。
说明:这份教学设计是我在演礼中学、河北中学讲课研讨时的学案改编成的教学设计,在山西省初中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案设计中被评为优秀,并予以推荐。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就其中的某些环节继续展开研讨,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