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难懂的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探究活动,围绕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真实血型创设情景,探究“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找出规律。通过这种自主的调查和学习,引发对“生物学”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远远超出了教材的目标要求,同时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感悟无疑最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为主,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教学分析:
1.教村分析:《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最后一节内容。教材通过前三节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这一节《输血与血型》,并设置了“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类活动。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桥梁,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的途径和契机。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好奇、好动,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血型、输血”一知半解但又极感兴趣。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前应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课堂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激发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运用目标层次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
1、准备一组投影和一段献血现场录像(图片也可以)
2、提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学生:
1、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血型(不知道的到医院验血型)。
2、开展“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测
上节课有关内容
教师评价
小组长主持,学生轮流提问,轮流回答。小组加减分
引入新课
见过献血车吗?在哪见过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献血有哪些条件?
提问,评价
观看献血车录像,并回答。
展示目标
师生共同认定
简介
领会目标
导学 达标 导学 达标
一:血型的发现
1、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17世纪以前,很多病人仅仅是由于失血太多而死亡,尤其在战争中因失血死的人更多的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思考。2、 现场调查同学们的血型,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家人血型。
1、 学生讨论后回答:血型不同。(但具体也说不清) 2、学生前后相互调查,然后总结ABO血型系统中血型的四个种类。
二、同型输血
1、你的血可以输给哪些人?你可以接受哪些人输的血呢?我们每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输血的关系表。指导学生观察2、假如老师失血过多需要大家输血,你们愿意为我献爱心吗?那我就要看看谁真正可救我,谁会好心办坏事了。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个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1、学生共同学习,对照表格讨论相互之间如何输血。 2、 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各种血型,然后老师任意说出一种血型,问:谁可以为我输血?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思考并举手尝试。3、 认真听、思考、总结规律: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人是万能受血者,输血原则是输入同型血。
三:血量和输血
出示预习题:①正常的血量是多少?②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③一次献血多少是不会影响健康的④献血有哪些好处。出示老师自己的献血证,讲解无偿献血的益处,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后抢答、争论。学生讨论总结出献血对他人有好处,对家人的好处,及对自己的好处。 2、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长大后无偿献血的愿望。
四、“血液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交流
科代表担任组织者,让每组交流他们调查报告,并进行现场评价。
学生交流、探讨,评选出最佳调查小组。
见大屏幕
总结本节内容并提出疑问
小组组织提问,答疑组织评价。
达标测评
见大屏幕
布置作业
1、每一小组设计一个无偿献血的口号,看哪组设计的最好。2、利用节假日到新柳步行街参观无偿献血活动并写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