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背景 抗战胜利后,为充分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原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措施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意义 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跃进 大别山 概况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结果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部队
过程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结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 (2)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 (3)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4)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
认识 (1)得民心者得天下;(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地点 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内容 (1)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在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文献是( )
1947年11月《东北日报》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
1947年斗地主、分田地
A.《论持久战》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人民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3.1948年9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发去的电报中写道:“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与此相关的是( )
A.百团大战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4.一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时。”该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5.在一次以“人民解放战争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学习资源,下表中的学习资源与主题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序 号 类 型 名 称
① 视频 《飞夺泸定桥》《辽沈战役》
② 图片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淮海战役示意图”
③ 文献 《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转战陕北》
④ 遗址 八七会议会址、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把战争打到外线去,战争光在内线进行,光让敌人吃我们的粮食,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毛泽东
材料二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1949年4月21日)
材料三
材料四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
(1)材料一中的“外线”“内线”分别指什么 “打到外线”开始于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时,人民解放军已打下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此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有何军事行动 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4)概括材料四表达的主题思想。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1-5CBCDB
6.(1)“外线”:国统区;“内线”:解放区。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军事基础: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行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南京获得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主题思想: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