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岳阳市平江县浯口镇西江中学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岳阳市平江县浯口镇西江中学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3 21: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 年岳阳市平江县浯口镇西江中学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国家博物馆藏有 1949 年开国大典时使用的国旗护卫队礼宾枪,枪身刻有 “1949.10.1” 字样。这一文物可佐证开国大典(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C. 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952 年,某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明确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得耕地 4 亩、房屋 1 间,归个人所有。” 该证件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 开启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6 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第一台普通车床出厂,车床铭牌上刻有 “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产品” 字样。这一产品的诞生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的推动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改革开放的开展
某企业 1956 年的档案记录显示:“本企业由私营工厂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国家按年发给资本家 5% 的定息。” 这一记录反映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某公社宣传栏的标语写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万斤不是梦”。这些标语反映的现象违背了( )
A. 实事求是原则 B. 按劳分配原则 C. 共同富裕原则 D. 对外开放原则
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的 “生死契约” 中写道:“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如不成,我们甘愿坐牢杀头。” 这一契约后来发展为(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土地改革运动
1984 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标语,这一标语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B. 改革开放、务实创新 C.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D. 与时俱进、科技强国
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一论述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C. 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D. 结束 “文化大革命” 的混乱
1997 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区旗同时升起,这一事件依据的基本方针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 D. 改革开放
袁隆平院士 1973 年的实验记录写道:“籼型杂交水稻亩产突破 600 公斤,比常规稻增产 20%。” 这一记录反映的科技成就( )
A. 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B. 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C. 提高了中国粮食产量 D. 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 1965 年成立后,当地政府制定《西藏自治区教育条例》,开设藏语言文字课程。这体现了我国的(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科教兴国战略 D. 对外开放政策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说:“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不结盟运动原则 D. 一国两制方针
1971 年,联合国大厅悬挂的投票结果显示:“第 2758 号决议以 76 票赞成、35 票反对通过。” 该决议的核心内容是( )
A. 成立联合国 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批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上海签署的文件中写道:“中美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该文件是( )
A. 《中美建交公报》 B. 《中美联合公报》 C. 《九二共识》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 1978 年的 206 亿美元增长到 2001 年的 5098 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C.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
2003 年,“神舟五号” 飞船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人。这一成就属于( )
A. 原子能技术领域 B. 航天技术领域 C. 生物工程领域 D. 信息技术领域
1986 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法律( )
A. 标志高等教育普及 B. 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C. 结束教育落后局面 D. 实现教育公平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某企业的出口额从 2001 年的 500 万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2000 万元。这一变化说明加入 WTO( )
A.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 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C.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中国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主要目的是( )
A.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推动科技水平提升 C. 应对国内建设需求 D. 展示综合国力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理念反映了我国重视( )
A. 经济发展速度 B. 生态环境保护 C. 科技自主创新 D. 文化传承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1 题 12 分,第 22 题 15 分,第 23 题 18 分,第 24 题 15 分,共 6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年)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42.8%,棉花产量增长 193%,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30% 以上。
——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4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8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1957 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建成投产;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5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6 分)
(3)一五计划中重工业的发展对新中国有何重要影响?(4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1980 年,深圳 GDP 为 2.7 亿元,1990 年增长到 171.6 亿元,2000 年达到 1665.2 亿元。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三 1992 年,邓小平在深圳考察时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6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发展的主要原因。(6 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6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后来,这一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二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材料三 2023 年,中国提出 “全球发展倡议”,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减贫、环保、教育等共同发展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地位。(4 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5 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影响。(6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C 7.B 8.B 9.C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B 17.B 18.B 19.A 20.B
二、材料分析题
21.(1)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 分)
(2)历史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大幅增长;(3 分)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生产积极性;(3 分)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奠定了物质基础。(2 分)
22.(1)主要成就:重工业领域(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取得突破;(2 分)交通运输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发展迅速;(2 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1 分)
(2)历史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 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 分)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重要影响:为重工业发展积累了经验,(2 分)为后续国防建设(如两弹一星)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支持,(2 分)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23.(1)转折意义:结束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2 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 分)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 分)为中国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主要原因:国家设立深圳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2 分)毗邻港澳,便于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2 分)特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的支持。(2 分)
(3)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 分)坚定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2 分)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 分)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
24.(1)历史地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 分)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 分)
(2)意义: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 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1 分)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1 分)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1 分)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话语权。
(3)特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分)注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1 分)与时俱进,适应国际形势变化。(1 分)
影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 分)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 分)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 分)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