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提升测试卷
总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出卷人:XXX
【大核心】【60%提升拔尖题、20%的基础题、20%错题循环做】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基础题】
1.(2023·江苏无锡·统考二模)《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此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群雄竞起,诸侯争霸 B.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C.富国强兵,促进统一 D.刑罚严苛,起义频发
2.(2024·江苏扬州·校联考三模)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加强刑法
3.(2024春·江苏盐城·九年级阶段练习)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建立郡县制 B.根据军功大小受爵位和田宅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4.(2024秋·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残暴,失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骚扰
5.(23-24七年级上·湖北荆州·期末)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发展经济 C.勤政爱民 D.增强军事力量
6.(2024·湖南·模拟预测)西周统治者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民授疆土。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拔尖题】
7.(23-24九年级下·江苏苏州·阶段练习)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8.(2024·江苏常州·模拟预测)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 B.
C. D.
9.(2024·江苏无锡·一模)春秋战国时期,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各家学派著书立说,宣传各自主张:老子主张“ ”,孔子提倡“ ”,墨子支持“ ”,韩非强调“ ”。横线内相应主张的正确顺序应为( )
①为政以德 ②兼爱、非攻 ③以法治国 ④无为而治
A.④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10.(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有学者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 D.铁犁牛耕的出现
11.(23-24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验证此观点的历史史实是( )
A.焚书坑儒 B.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2.(2024·江苏盐城·一模)稷下的百家先生们在义利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争鸣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使秦以后的思想、学术、文化,几乎均可以在其找到源头。材料表明百家争鸣( )
A.提高了秦国综合国力 B.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变革
C.奠定了文化发展基础 D.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
13.(2024·江苏徐州·一模)下面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部分)。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与世无争 B.孔子主张“兼爱”“非攻”
C.墨子主张民贵君轻 D.荀子主张以“法”治国
14.(2024·江苏扬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以下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为政以德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15.(23-24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末)它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年来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主持修建这一工程的是( )
A.管仲 B.班超 C.李冰 D.晁错
16.(2024·江苏南京·一模)“他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聚落,按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一起,设立地方行政组织——县。县设县令,掌管一县行政,县尉掌管军事。”材料中的“他”是( )
A.嬴政 B.元 宏 C.商 鞅 D.刘彻
17.(2024·江苏盐城·二模备题人:杜润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8.(2024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D.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19.(2024·江苏宿迁·三模)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封建制度的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20.(2024·江苏南京·一模)春秋时期,楚武王直接任命县级总督,建立直属楚君的县级行政机构,而不再把土地封给卿大夫。该举措( )
A.加速分封制度的瓦解 B.标志郡县制度的确立
C.推动刺史制度的建立 D.促使行省制度的产生
21.(2021秋·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22.(2022秋·江苏扬州·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始于( )
A.炎黄联盟的形成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春秋争霸的开始 D.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3.(2024秋·江苏连云港·七年级阶段练习)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4.(2024秋·江苏盐城·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强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D.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错题循环做】
25.(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26.(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27.(23-24七年级上·江苏·期末)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东周时期 D.秦汉时期
28.(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9.(2024·江苏扬州·一模)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30.(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中,出现了中国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的国家级标准量器。这一“改革”开始于图2时间轴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材料题(20分)
31.(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改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根据材料一,说说“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方伯(指诸侯)”,请写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分)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一时期出现的劳动工具和水利设施各一例。(2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并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分)
材料四中,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1分)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1分)
32.(2024秋·江苏常州·七年级勤业中学校考期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人法也,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2分)
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2分)
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2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3分)
(5)你认为当今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积极意义?(1分)
参考答案
1-5:CABBC 6-10:BCAAD 11-15:BCABC 16-20:CDADA
21-25:CBACD 26-30:CCDAB
31.(1)时期:春秋。社会现实: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霸主:齐桓公。
(2)工具:铁制农具。工程:都江堰。
(3)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4)局面:百家争鸣。
(5)主题:社会变革。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信息“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和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所以“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
霸主: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进行改革,实力增加,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2)工具: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和,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工程:根据材料二“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和所学可知,李冰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设施是都江堰,建成以后,使成都平原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措施:根据材料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4)局面:根据材料四“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5)主题: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四反映了思想领域中的百家争鸣,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是社会变革。
32(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答出其中的两条,言之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以德治国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品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
(3)根据材料“人法也,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该观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据材料四可知,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是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提升测试卷答题卡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材料题(20分)
31、(1)
(3分)
(2)
(2分)
(3)
(3分)
(4) (1分)
(5) (1分)
32、(1)
(2分)
(2)
(2分)
(3)
(2分)
(4)
(3分)
(5)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