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新苏教版 教学课件+习题课件+教案+学案):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2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新苏教版 教学课件+习题课件+教案+学案):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2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2 21:48:57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19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17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15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21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11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二十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一.走进作者
塞缪尔·斯卡德(1837---1911):19世纪,美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二、相关介绍
路易斯·阿加西(1807---1873),瑞士裔美国博物学家和教育家,是鱼类学和冰川学的大师。根据他对冰川运动的观察,他首先提出,在大冰川时期,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都被冰川所覆盖。同时,阿加西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他极大的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命名的。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憋( )了一股劲
难以入眠()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认为“这是我上的最好的课”,他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到底学到什么?
五、细节感知
1.读课文,品味文中的句子。
(1)“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这句话为何不能改为“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
(2)“时间过得真快”能不能改为“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
2.读课文想一想:“这条鱼有一项最明显的特征,你都没有看出,那特征非常明显,这像这条鱼一样摆在你眼前”,从下文看,这条鱼的特征指的是什么?
3.下面这段话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是我所有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4.阿加西斯教授对指导学生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5.作者详细叙述了在观察室的第一课,有些语句其实是在讲“教”与“学”。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其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1)最后我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鱼画下。我惊讶的发现这家伙身上还真有不少新特征。
(2)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不断重复的指令。
(3)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某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时才有意义。
答案:
三、biē mián
四、1.本文记叙了美国著名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多年前初进哈佛读书,在阿加斯西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的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条作标本的鱼,竟让他用肉眼整整观察了三天。然而老师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使他终生受益。文章告诉我们:要不带偏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仔细观察,对表面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必须发现它的真相,指导在更多的真相中找到更多的规律。
2.学到的东西:①.懂得了认真观察得意义,“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现”。②.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时才有意义。
五、1.(1)不能。因为原句表达出“我”开始观察鱼时的厌烦心情,改后却没有这中表达效果。
(2)不能。“时间过得真快”表现了“我”观察到“一个又一个新特征”时的专注、高兴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况,改后则不能。
2.这条鱼两侧对称,器官成对。
3.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作用在于:对观察鱼的这一次课进行总结,点明它的意义。
4.阿加西斯教授指导学生热情、认真,而且带有一些韧劲。如“‘对了,’他说。‘用画笔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方式。’”他特别注重学生的“观察”,不厌其烦的交代:“把这条鱼拿去看看”。等等。
5.(1)这句话写的是“学”。画鱼的过程是进一步观察得过程,“绝妙”“发现这家伙身上还真有不少新特征”等词九说明了进一步观察的重要性!
(2)这句话写的是“教”。从两个“不让”和几个“观察”,可以看出阿加西斯教授非常重
视指导学生的观察。
(3)这句话是对观察目的和观察方法的解释,它既是指“教”,也是指“学”。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必须与事物的规律联系起来!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 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 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活动方案】
上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由课前的歌曲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活动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学生读书2分钟,适当批注→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展示)
活动2: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谈谈自己的体会。
(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组长分工→展示)???
活动3:举行班级辩论会。
对照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
(确定小组内的观点→为自己组内的观点确定理论和事实论据→小组演练→全班展示)
活动4:奇思妙想。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附录:发散性思维经典案例】
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
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创造学首届学术研讨会。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隔海赶来,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日本专家连续讲了3个半天,讲得很有魅力,挺新奇。
台下一片闪亮亮的专注的眼睛。
 面对这些创造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回形针:“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说出这些回形针的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山西、广东的一些代表踊跃回答“回形针可以别相片,可以夹稿件、讲义。”“钮扣掉了,可以用回形针临时钩起……”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几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回形针磨成鱼钩去钓鱼,引来一阵笑声。
  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讲出近20种回形针用途很称道。
  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
 村上摇头。
  “300种?”
  村上点头。人们惊讶。不由得佩服这个人聪慧敏捷的思维。
  这时,一位名叫许国泰的年轻人向讲台递了张条子:对于回形针用途,我能说出3千种、3万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
  第二天上午11时,这位年轻人“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回形针用途求解。
  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许国泰说:“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
 “我把回形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回形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要素分解,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
  许国泰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
 他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回形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把回形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一千万、一万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
回形针还可以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
  回形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回形针做指南针,串起不导电。
  回形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以不同比例与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回形针的用途是接近于无穷的!
许国泰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
  此时,再也没有人说回形针有3千种、3万种用途是吹牛,而是对这种新的认识工具感到了新奇,普遍陷入打破了原有思维格局的沉思……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dì( )固 zī zī( )( )不倦 汲( )取
锲( )而不舍 不言而yù( )
2.下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星期五下午,我们举办了一次“优秀散文诗歌”的演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踊跃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①气氛非常热烈得很。文娱委员的演讲,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②通过这次演讲活动,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第①处,修改意见:
第②处,修改意见:
3.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下列题目。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填上文章中空格的部分。
5.“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
                                      
                                      
                                      
6.根据课文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
                                       
                                      
7.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8.解释字词。
成 去 方 欲
9.翻译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0.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反馈练习】
1.蒂 孜孜 jí qiè 喻 2. 第①处,修改意见:“非常”与“得很”删去其中之一。第②处,修改意见:“的改进”去掉。 3. ⑴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4.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只要能顺畅地表达出一件相关的事情即可。 6.①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知识。④不能进行自我压制,要注意平时小小的创意和灵感。 7.不拘泥于唯一的、程式化的答案,能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有着一种对新事物的不断探求的追求……诸如此类的比较顺畅地表达即可。8.完成 离开 正 想要 9.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10.凡事都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22.宇宙里有些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2. 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3.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茫无(yá) 际? 闪(shuò) ? (xuàn) 目
(zhuó) 热? 广(mò) ? 尘(āi) (róng) 解? 纺(chuí) ?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①说明文就是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写好说明文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必须有条理地、按一定的顺序说出他的各个特征,并突出其主要特征。
②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鲜明突出;举例子——更具体,更真实;
打比方——生动形象;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
【活动方案】
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你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吗?宇宙有哪些特征呢?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派代表将讨论的结果抄写到小黑板上,其他同学整理在学习手册上→看看其他小组与本组有何区别,互相指点,补充纠正。)
活动2:作者在介绍宇宙里有什么时,先从肉眼看到的恒星说起,再说
到行星和星云;在介绍恒星系时,从人们熟悉的、肉眼能看到的银
河系说起,再说到银河系外的星系。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怎样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3:课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大家默读课文,各举一例句,并说一说说明方法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用圈点的方法在文中找句子并在书旁标注→向全班展示→互相订正补充)
友情提醒:有时,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在运用一种说明方法说明时,往往和另一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
活动4:结合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 ?????
(2)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3)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5:这篇文章是1957年发表的,离现在有很多年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已越来越多,请同学们谈谈对宇宙有哪些新的了解?
(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链接阅读】
【你知道吗?】
Δ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人活七十岁的话,加起来要走五亿
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Δ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每日朝天喷出大量气体,其中含银9克、金2.4克。
Δ据测定,地球上昼夜平均温差不超过20℃;而月亮对着太阳一面温度为110℃,背
着的那一面为-170℃,二者相差280℃。
Δ北半球海洋中的水都是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都是逆时针流动。
Δ世界上所有河水沉积物的重量加在一起,每年要超过18万亿吨。
Δ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00亿年——200亿年之间。
Δ龙卷风的方向总是朝向东北面。
Δ在宇外空间还能探测到酒精的分子。
Δ地球的旋转速度正在变慢;古代的潮汐比现在高;一昼夜比现在短;一年的日数比
现在多。
Δ4亿年以前,一年有400天。
Δ地球在冬天转得慢,夏天转得快。
Δ近百年,世界海面约升高10—15厘米。

【百科名片】
黑洞
黑洞,天文学名词。所谓“黑洞”,是引力场很强的一种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义为无法摆脱的境遇。

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特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的距离从小到大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93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的冥王星曾被认为是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2006年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将其定义为矮行星。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象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推荐书籍】
《时间简史》 《果壳中的宇宙》 《天文爱好者》
【反馈练习】
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 (? )
A.茫无涯(yá)际? 闪烁(shòu)? 炫(xuàn)目
? B.灼(zhuò)热? 广漠(mò)? 尘埃(āi)
C.摄(shè)氏? 熔(róng)解? 庞(páng)大
D.宇宙(zòu)? 纺锤(chuí)? 光斑(bān)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B.随着美国世贸大楼的轰然倒塌,在阿富汗的字典里从此没有了“安居乐业”,取而代之的是“流离失所”和“难民潮”。
C.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D.《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的报业大战,直杀得风声鹤唳人仰马翻天昏地暗。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3.文中把“银河”比作“一个美丽的环”,又由“天河”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文中的,比喻和传说是为了突出 。
4.作者先说银河系像铁饼形状,后又说“像一个环”,“铁饼”和“环”的样子并不一样,但作者为什么又说像一个“环”呢?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5.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加粗的“淹没”是指 。
6.作者说明银河系时,先列出数字“一千万万”,后又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湖群,在消失
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
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②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 平方公里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③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了一半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公里。④八百里洞庭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⑤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⑥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⑧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⑨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公里。⑩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公里。
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公里,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5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岩数米到十数米。40年来,为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投入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7.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8.第2段10句话可分为几个层次?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9.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总起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剧减的一个句子。
10.第3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11.阅读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湖泊大量消失有哪些危害。(不超过40字)


《宇宙里有些什么》
【课前预习】
茫无涯际 闪烁 炫目 灼热 广漠 尘埃 熔解 纺锤
【反馈练习】
1.C 2. B 3. 宇宙的美 4.“铁饼”是说银河系的整体情况,而“环”是谈从地球看到的银河的形状,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5.含有、拥有 6.用“一千万万”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进行对比,说明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7.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致使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泊大量消失,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8.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①至④句是说洞庭湖的例子,⑤⑥句是说翻阳湖的例子,⑦⑧⑨句是说湖北省的例子,而⑩句则是说江苏省的例子。 9.第1句 10.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1. 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长江的堤坊工程所浪费掉的人力、物力;长江沿岸发洪水威胁的人口众多。
23.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3.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3、在对南极的探讨中,解开南极神秘的面纱。
学习过程:
一、相关文学常识链接
1、什么是通讯?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主要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2、通讯的分类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我们用得较多的是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人物通讯是写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以影响大家带动大家的一种通讯, 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3、作者简介
黄传会,1949年9月生,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一个县》,小说集《婚约》。
二、预习过关
1.填字:
吞shì( ) cù( )眉 步lǚ( ) 翩xiān( )pán shān( ) kǎi( )甲 俯kàn( )
2.注音:
亘( )古 伫( )立 粗犷( ) 罗布泊( )
3.改错别字:喜出忘外 沤心沥血 晶荧剔透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女画家的那幅画吗?



2、《三个太阳》,一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或联想吗?那么你知道这个标题取材于哪儿吗?

3、通过预习,同学们对女画家的心路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各部分,思考:文章每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四、主题探究
这是一篇文艺通讯,或者说是记人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篇通讯记叙了
, 表现了 ,赞颂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复述课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是靠谁来串联的?

(2)“南极人”是指那些人?

(3)这些人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




2、文中写了女画家的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为什么要以“三个太阳”为题?“三个太阳”的涵义是什么?说说你的了解。




三、品味鉴赏
1、这篇人物通讯线索清晰、构思巧妙。再读课文后,思考:
(1)文中的四个小标题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2)全文以 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如:第一部分先写去南极途中,再回忆申请始末,然后又回到赴南极途中,这样的记叙顺序叫 。采用这种记叙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2、善用修辞,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处?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四、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24.《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法指导: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 ) 如土中狗蝎( )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 千万bì地( ) 其虫旧曾有之( )
2、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是 , 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 有 一 虫 生,如 土 中 狗 蝎。
(2)则 以 钳 搏 之,悉 为 两 段。
(3)其 虫 旧 曾 有 之,土 人 谓 之 “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作业:识记相关文言字词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理解文中“患”、“贻”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断句,断句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4、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我国古代和科学成就以及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梵天寺( )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
人lǚ( )其板 六幕相联如qū qiè( )( )
2、填空
对梵天寺“塔动”,匠师所用的方法是“ ”,而喻皓所用的方法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
(2)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
(3)人 皆 伏 其 精 练。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作业检查: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作业:同步导学
课件25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二十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导入新课仔细看图,说说看你观察到了什么?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塞缪尔·斯卡德(1837---1911):19世纪,美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讲授新课 路易斯·阿加西(1807---1873),瑞士裔美国博物学家和教育家,是鱼类学和冰川学的大师。根据他对冰川运动的观察,他首先提出,在大冰川时期,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都被冰川所覆盖。同时,阿加西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他极大的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命名的。讲授新课憋( )了一股劲
琢( )磨
难以入眠( )biēzuómián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美国著名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多年前初进哈佛读书,在阿加斯西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的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条作标本的鱼,竟让他用肉眼整整观察了三天。然而老师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使他终生受益。文章告诉我们:要不带偏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仔细观察,对表面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必须发现它的真相,指导在更多的真相中找到更多的规律。讲授新课 通读全文,找出描写阿加西斯教授的观察要求和“我”的表现的句子。 我很失望,因为盯着一条鱼看,难以满足我的求知欲;
不过十分钟,我就把这条鱼能看的看了个遍… …这条鱼让人越看越讨厌… …我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继续观察那条鱼。阿加西斯的要求“我”的感受第一天 “把这条鱼拿去看看。”他说,“等会儿我要问你都看到些什么。” 留下我独自沮丧不已。
我深感屈辱。
于是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特征。这时候,我明白教授的批评的确有点道理了。阿加西斯的要求“我”的感受第一天 他认真的接着说道:“这条鱼有一项最明显的特诊,你都没有看出来,那特征非常明显,就像这条鱼一样摆在你的眼前。再观察,再观察!”他说完就走了。讲授新课 我认识到原先自己观察得不够细致。
这真让人受不了!阿加西斯的要求“我”的感受第一天 下午将近十,教授问道:“你发现这个特征了吗?”
明天开始观察之前我会再问你的。讲授新课 让我感到宽慰。阿加西斯的要求“我”的感受第二天 第二天早上,教授热情友好的问候。
“但这还不够,接着观察。”讲授新课讲授新课阿加西斯的要求前三天 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前面,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再观察。”只有这样不断重复的指令。讲授新课 这是我所有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阿加西斯的要求“我”的感受第四天 另一条同类的鱼被放在那条鱼的旁边,教授要我指出两条鱼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一条又一条,直到我看完同科所有的鱼。
告诫大家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他常说:“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某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来时才有意义。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读课文,品味文中的句子。(1)“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这句话为何不能改为“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2)“时间过得真快”能不能改为“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不能。因为原句表达出“我”开始观察鱼时的厌烦心情,改后却没有这中表达效果。不能。“时间过得真快”表现了“我”观察到“一个又一个新特征”时的专注、高兴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况,改后则不能。讲授新课 读课文想一想:“这条鱼有一项最明显的特征,你都没有看出,那特征非常明显,这像这条鱼一样摆在你眼前”,从下文看,这条鱼的特征指的是什么?这条鱼两侧对称,器官成对。讲授新课 下面这段话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是我所有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作用在于:对观察鱼的这一次课进行总结,点明它的意义。讲授新课 阿加西斯教授对指导学生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阿加西斯教授指导学生热情、认真,而且带有一些韧劲。如“‘对了,’他说。‘用画笔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方式。’”他特别注重学生的“观察”,不厌其烦的交代:“把这条鱼拿去看看”。等等。讲授新课 作者认为“这是我上的最好的课”,他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到底学到什么?学到的东西:1.懂得了认真观察得意义,“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现”。2.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时才有意义。讲授新课 作者详细叙述了在观察室的第一课,有些语句其实是在讲“教”与“学”。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其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1.最后我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鱼画下。我惊讶的发现这家伙身上还真有不少新特征。这句话写的是“学”。画鱼的过程是进一步观察得过程,“绝妙”“发现这家伙身上还真有不少新特征”等词九说明了进一步观察的重要性!讲授新课 2.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不断重复的指令。这句话写的是“教”。从两个“不让”和几个“观察”,可以看出阿加西斯教授非常重视指导学生的观察。讲授新课 3.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某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时才有意义。这句话是对观察目的和观察方法的解释,它既是指“教”,也是指“学”。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必须与事物的规律联系起来!当堂检测 本文的叙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这件事在阿加西斯教授的眼里,也许别有一番趣味。请你想象一下,阿加西斯教授会怎样叙述“新学生到我的实验室”这件事呢?想一想,并下来。谢谢指导课件19张PPT。二十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导入新课 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ABCD导入新课(l)答A 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理 由:(2)答B 因为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3)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4)答D 因为D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
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
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
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
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讲授新课一、给重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jí dì zī zīqiè 讲授新课二、字词注释
持之以恒:
 
锲(qiè)而不舍: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
喻有恒心,有毅力。形容事情容易做。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1.课文共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 提出问题 ( 1-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
常重要。
分析问题 (4-12段)
第一层(4 -8段):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要素。
第二层( 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
据。
解决问题 (13段)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讲授新课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讲授新课3.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讲授新课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讲授新课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目标导学 :分析课文,体会作用 1.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个答案
都正确的选择题呢?正是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想寻求多种
解答方法,有赖于什么?创造性思维。讲授新课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
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体会它的作用?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课堂小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一个答案
(提出问题)寻求第二种答案
(分析问题)任何人都有创造性
(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摆出观点论点创造性思维的
要素渊博的学识活用知识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论 据论 证 过 程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当堂检测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谢谢指导课件26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二十二 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入新课你知道宇宙里有什么吗?恒星太阳木星行星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星云亮星云暗星云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广漠( ) 稀薄( )
炫目( ) 尘埃( )
闪烁( ) 灼热( )bóāixuànshuòmòzhuó讲授新课稀薄:(空气、烟雾等)密度小,不浓厚。
广漠:广大空旷
炫目:(光彩)耀眼。
茫无涯际:广阔的无边无际。崖,边。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不出户:脚步迈出家门,指待在家里不外出。文中借指人类过去不能飞出地球踏上别的星球。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讲授新课再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一、宇宙里有些什么(1-11)二、宇宙是运动的、无穷无尽的(12-20)三、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21)讲授新课研读课文:比较各种行星,完成表格恒星不同点相同点体积密度表面温度大中小很大很大非常小不太大不太小只有几千度非常小特别大高达3万至
5万摄氏度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
是发光发热
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下表格。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研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作者如何向我们介绍“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运动的”?
2、它分几层来说明?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讲授新课常见的说明方法1.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
准确,具体
2.作比较:用一般可以感知的事物进行比较。
突出,强调
3.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做喻体。
具体,形象
4.分类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分门别类地介绍事物特征或一个事理。
清晰,准确
5.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具体,可感讲授新课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①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16.7公  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②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 带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飞奔。                      列数字举例子,列数字讲授新课③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④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地地球周围。 ⑤这些星云有的厚达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 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 它就是黑暗的,叫做暗星云。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讲授新课提示:1.在介绍宇宙里有什么时,先从哪个写起的?
2.在介绍恒星系时,先从哪个写起的?
3.怎么知道还有别的恒星系的?
4.怎么知道别的恒星系也会有行星的?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近)--------(远)(已知)---------(未知)(近)--------(远)(已知)---------(未知)课堂小结恒星亮星云暗星云行星你了解宇宙吗课堂小结银河课堂小结宇宙宇宙里还有许多疑惑和不解。看,宇宙正在向你们招手!当堂检测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及同步练习。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宇宙的有关知识。谢谢指导课件31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二十三 三个太阳导入新课 根据自己在地理书中所学以及你课外所积累的知识,请你谈谈你对南极大陆的了解?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通讯的概念: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讲授新课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传记、人物专访)、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报告文学)、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亘古 钦佩 船舷 真挚 踮脚 暴虐
混沌 吞噬 铠甲 抿住 伫立 剔透
翩跹 蓦地 紧蹙 粗犷 俯瞰 步履
蹒跚 呕心沥血 蘸 玛瑙 胡子拉碴gènqīnxiánzhìdiǎnnüèdùnshìkǎimǐnzhùtīpiānxiānmòcùguǎng kànlǚpánshānǒulìzhànnǎochā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 快速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什么人?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女画家。
主要事件: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中心意思: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讲授新课熟悉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以及 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写女画家在南极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写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内涵丰富。讲授新课本篇通讯共有四个部分,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1、投下一个漂流瓶
2、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3、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
4、留下三个太阳讲授新课投下一个漂流瓶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这一部分着重写了风浪中女画家投放漂流瓶的场面,表现了女画家对去南极的投下一个漂流瓶无比激动、自豪和对人类的热爱。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一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讲授新课写女画家为南极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空间,最后女画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极。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一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 这是故事的又一个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留下三个太阳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讨论交流:
一、女画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顺利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女画家的什么特点?争取去南极:表明向往之情——交代前往动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编外人员
克服困难:名额挤不上——经费部分自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 讲授新课二、在第二部分中,作者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 执着、不怕辛苦、对南极有着无比的热爱讲授新课三、你能从南极人与暴风雪的搏斗中发现南极精神的内涵吗?①内心充满了一种对科学事业的热情。 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长城站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长城站建设得更美丽。 ③富有大胆探索科学的精神。 ④热爱南极、献身南极的精神。 ⑤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为祖国、为事业而团结拼搏的奉献精神 。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讲授新课四、第三部分写了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人说,这些内容与本文无关,你是怎样认为的?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讲授新课五、女画家所画的壁画上的三个太阳,从她的构思猜测这幅画的内涵?考察队员们对它分别有哪些解释?发挥你的想象,你能做出更好的解释吗?讲授新课1、南极精神2、几代南极人3、南极永昼讲授新课南极人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事业心、责任感领导艺术。队员:乐观、幽默、豪迈女画家:热爱南极热爱生活、吃苦耐劳
顽强执著、勇敢勤奋讲授新课 想一想:本篇以“三个太阳”为题,你认为好吗?请说明理由。好。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像、深入思考的余地。讲授新课本文的语言魅力: ★本文语言准确、凝炼,富有感情和个性,表现力很强。往往寥寥数笔,人物的个性便跃然纸上,如考察队长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女画家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自我激励、热爱生活的高尚品质……
★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巧妙得体,比喻、拟人、反问等的使用,使文章或是生动形象、或是情满行间、或是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讲授新课 ……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 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 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画横线处是三个比喻句,它们又构成了一个排比。
在这里,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使用形象地描绘出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的景象,这一奇景与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讲授新课真切地写出了南极狂风的特点:猛烈、狂暴。 窗外传来一阵阵狂风的呼啸声,不一会儿,呼啸声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用企鹅、雪燕的可亲,表现南极人的可爱。 讲授新课女画家切身感受眼中南极亲身参与眼中南极人呵,这就是南极………也跟去…
…连续七天…
…从床上跳下…
…双腿跪在地上画…考察队队长
测绘工程师
地球物理研究生
长城站邮局“局长”读出南极精神内涵
孕育了壁画“三个太阳”课堂小结 这篇通讯线索清晰、构思巧妙,展现了女 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
小标题:全文运用了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各自的侧重点。
组材:抓住了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 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 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为线索,明写她的 亲身参与和其眼中的南极人,将南极战斗生活的一幕幕呈现在我们面前,暗写壁画“三个太阳”的孕育过程。当堂检测你还知道关于南极的其他知识吗?找一找,说一说。谢谢指导课件43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二十四 《梦溪笔谈》二则导入新课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
今天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讲授新课 关于《梦溪笔谈》 三十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艺文、书画、技艺、器用、异事等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讲授新课以虫治虫讲授新课指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蝎( )
喙( )
钳( )
穰( )
傍( )
旬( )( xiē )
( huì )
( qián )
( ráng )
( bàng )
( xún )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4.疏通后,自主翻译全文,再自检。讲授新课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讲授新课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讲授新课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讲授新课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讲授新课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讲授新课参考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快速朗读课文,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讲授新课 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讲授新课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说一说你知道的生物防治。树林医生讲授新课稻田放鸭拓展延伸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一带马路边的每棵大槐树上都有一两个牛皮纸信封,信封朝上的口开着,中间被一颗摁钉摁在树上。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讲授新课梵天寺木塔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讫 胠箧 履 fànqū qièhàochāilǚqì帅 shuài便实钉之钉板dīngdìngyí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请教。 2.小组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翻译课文。讲授新课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统治介词,在才层担忧代正建造的木塔说铺排所以用但是当初讲授新课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讲授新课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于是,就匠师如 其 言,塔遂定。遵照他的,指喻皓的翻译:工匠遵照他的(喻皓)的话去做,于是塔身就稳定了。 话,言论讲授新课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更加紧密相束六面连接箱子走,踩踏;那支撑自然,当然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讲授新课人皆伏 其 精练。通“服”,佩服精熟翻译:人们都佩服他(喻皓)的高明。他,指喻皓讲授新课讲授新课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讲授新课1.喻皓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喻皓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展示北宋时期建筑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喻皓的语言是对匠师的指导,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也是建筑学上使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所以有必要交代清楚。讲授新课2.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同样表现了他的技艺高超?神态:“笑”,突出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他人的:(侧面)“无可奈何”,“如其言,塔遂定”“人皆伏其精炼”讲授新课3.“皓笑日”,根据“笑”字想象一下喻皓的心理活动。4.用自己的话说说塔不动的原因。喻皓心里可能在嘲笑这个匠师的浅薄无知,如此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因为木板与塔紧密相联,相互制约,所以不能动。5.“人皆服其精”中“其”指谁为什么佩服他?匠师。别人都以为是匠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匠师是“密使其妻问喻皓之妻塔动之因”。当堂检测1.你知道哪些现代科学的技术成就?说说看?
2.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当堂检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当堂检测“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当堂检测袁隆平谢谢指导二十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音、字形及词语。(重点)
2.反复诵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探究阿加西斯教授的人物形象。(重难点)
4.培养仔细观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阿加西斯吗?对,他就是对冰川沉积深有研究,并区分出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的科学家,他于1915年被选入纽约美国名人纪念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沮丧(jǔ sàng)  谆谆(zhūn)  告诫(jiè)
对称(chèn) 补偿(cháng)
敏锐  屈辱  宽慰  枯燥  一如既往
2.解释词语。
荒唐:指行事比较离谱,不正常,不符合一般的规则。
敏锐:反应灵敏,目光尖锐。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奈何,如何,怎么办。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美国著名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多年前初进哈佛读书,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的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条作标本的鱼,竟让他用肉眼整整观察了三天。然而老师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使他终身受益。文章告诉我们:要不带偏见地多角度多层次地仔细观察。对表面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必须发现它的真相,直到在更多的真相中找到更多的规律。
(二)人物形象
文中的阿加西斯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待科学研究严谨细致;对待学生充满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教学有方,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三)写作特色
1.通过心理感受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对观察由开始的失望、沮丧、屈辱逐渐变为明白教授的批评的确有点道理、原先自己观察得不够细致,直至最后觉得“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由此表现出阿加西斯教授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说明了通过观察来摸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性。
阿加西斯的观察要求与“我”的感受
阿加西斯的要求
“我”的感受



  “把这条鱼拿去看看,”他说,“等会儿我要问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我很失望,因为盯着一条鱼看,难以满足我的求知欲。
不过十分钟,我就把这条鱼能看的看了个遍……这条鱼让人越来越讨厌……我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继续观察那条鱼。
  他认真地接着说道:“这条鱼有一项最明显的特征,你都没有看出来,那特征非常明显,就像这条鱼一样地明摆在你眼前。再观察,再观察!”他说完就走了。
  留下我独自沮丧不已。
我深感屈辱。
于是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特征。这时候,我明白教授的批评的确有点道理了。
  下午将尽时,教授问道:“你发现那个特征了吗?”
明天开始观察之前我会再问你。
  我认识到原先自己观察得还不够细致。
这真让人受不了!



  第二天早上,教授热情友好的问候。
“但这还不够,接着观察。”
我感到宽慰。



  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不断重复的指令。



  另一条同类的鱼被放在那条鱼的旁边,教授要我指出两条鱼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一条又一条,直到我看完同科所有的鱼。
始终谆谆告诫大家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他常说:“事实本身是枯燥无味的,除非与某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来时才有意义。”
  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2.议论简明扼要。
文中的议论简洁扼要。有的议论表达心理感受,如“这真让人受不了!我不但要在鱼不在眼前的情况下,整晚想着那条鱼,仔细琢磨那个未知却又明显的特征,而且要在明天早上给出准确的描述。”有的议论点明主旨,如“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四、板书设计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    写作特色
通过心理感受的变化
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简明扼要
二十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难点)
4.品味课文语言。(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那么,怎样去寻找和发现新的答案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会帮你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放飞创造力的翅膀,去发现新的事物,去创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了解背景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会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为了澄清这些认识误区,树立人们的自信心,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汲取(jí)     依赖(lài)    驾驭(yù)
罗迦(jiā) 恭喜(gōng)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zī)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
渊博(yuān bó) 不言而喻(yù)
4.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
灵感: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寓有创造性的思路。
5.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在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
明确: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逐层论述后,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人们由“分”到“总”的思维规律和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寻找第二种答案——创造性思维的论题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论证——结尾点明中心论点:只要具备几个要素,“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论点探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点究竟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对其进行论述的?
明确:从论文的结构来看,一般情况下,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那么本文中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呢?如果非要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中心论点,那么,从文章开头到“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因为实质上,在这段话里,作者已经得出了一个论断,已经说明清楚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就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而文章从这之后的段落,实质上都是在讲“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来所要解决的论题。只不过,他用了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例,引出论题,可以引起大家加倍的重视,同时,这个事例引出来后,为“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论证,也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据。然后引用别人的话:“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之一,也就是知识的重要性。再指出创造性因素应该还要会运用知识,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有信心等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句段品味
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出来并品味或赏析。
明确:
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品味: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2.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品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品味: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4.“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品味: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这句话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这段文字的思路明晰,先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一句结论性的话。这段文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头脑中往往也存在着“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对照作者的分析进行一些自我解剖。
四、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
确答案不
止一个提出问题(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问题(4~12):创造性思
维的要素学识渊博
运用知识
持之以恒,
有信心
解决问题(13):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五、课外拓展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记得吗?请把你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写在下面。(至少两个)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要盲目狂妄自大,骄傲必落后;只要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不能成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角度理解就可以读出多种启示,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身上读出不同的人生启示,比如读《龟兔赛跑》,我们可以从龟身上得到启示,也可以从兔身上得到启示,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社会特点得到启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理解本文的结构特征。(重点)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为何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启示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谈创造性思维的。
二、自主预习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明确: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②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本文由一题目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二)写作亮点
1.开头设置问题,引出命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命题。
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这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的层次可概括为: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层层展开,环环相扣,把问题引向更深处。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文章开头设置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地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记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全文顺流而下,过渡自然。恰当地运用衔接词,也是使文章过渡自然的原因。
4.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本文的又一特点。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学角度看,文章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文章开头由一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
5.语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保证论述的严密。如副词,像“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等;再如关联词语的运用,使论述滴水不漏,像“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就会止步不前”“但这并不是说”“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等。
四、板书设计
设置问题,生动形象
围绕中心,逐层论述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用词准确,论述严密做一个富有
创造力的人
五、课外拓展
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灿烂的彩虹!
二十二 宇宙里有些什么
【学习目标】
1.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2.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重点)
3.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大约是由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无穷的宇宙中去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郑文光,生于1929年,科普作家,广东中山人,生于越南海防。1954年发表科学幻想小说《第2个月亮》,即后致力于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写作。作品文字质朴流畅,故事构思新颖,人物形象生动。
2.关于体裁: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3.掌握重点字音。
宇宙(zhòu)  恒星(héng)  汹涌(xiōng yǒng)
广漠(mò) 摄氏(shè) 接触(jiē chù)
骨骼(gé) 灼热(zhuó) 闪烁(shuò)
尘埃(āi) 纺锤(chuí) 炫目(xuàn)
4.解释词语。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茫无涯际:广阔得无边无际。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炫目:光彩夺目;炫人眼目。
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
5.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2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1):说明宇宙里有些什么,从而说明宇宙是物质的。
第二部分(12~20):介绍宇宙中的恒星系以及宇宙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是运动的,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部分(21):说明宇宙是可以认识的。
三、合作探究
(一)梳理顺序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广阔神秘的宇宙空间,它是不是毫无顺序地随便说说的呢?那么来探讨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恒星(肉眼可见)——行星——星云
银河系(肉眼可见、近)——银河系外的恒星系(远)
太阳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未知)
小结:作者是按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介绍的,便于人们从熟悉的事物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达到清楚地了解“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目的。
(二)体会语言
本文词语运用具有准确性,试从下面两题来分析。
1.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一万万”就是一亿,为什么不说“1000亿”而说“1000万万”呢?)
2.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去掉“想来”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明确:
1.用“万万”和用“亿”相比从语感上更能突出星星之多。
2.“想来”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使说明显得更科学客观、准确。
(三)分析说明方法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宇宙有些什么?举例说明。
明确:
1.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如,为了说明恒星的温度,作者列出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小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为了说明恒星的距离遥远,列出数字:“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2.作比较:用一般人可以感知的事物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人们凭直觉的经验,由已知认识未知。如,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非常小时,拿它和地球上的空气以及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作比较。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引力极大时,用地球上成年人的体重、白金的重量以及人们能承受的引力作比较。
3.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可以使说明生动具体,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用萤火虫比喻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说明星体给人的表象情况。用大海里的水滴做比喻,说明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空间极其微小,从而说明宇宙的辽阔。
4.分类别:如,课文在说明恒星时,将恒星按体积分为大、小、中三类进行说明。在说明星云时,依据它们所在位置能否反射出光亮,分为亮星云、暗星云。
5.举例子:如,说明恒星系时,先举银河系为例,说明组成恒星系的恒星数量、恒星系形状,以举出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通过介绍它距离我们那样遥远,说明宇宙的辽阔。
四、板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宇宙里有恒星——发热发光的气体球
行星——围绕恒星旋转的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物质
宇宙中的银河系——是太阳所在的恒星系
河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无穷无尽
的运动
宇宙的秘密天文望远镜观测
宇宙飞船探索是可认识的
五、课外拓展
学习了《宇宙里有些什么》之后,我们发现,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我们的知识真是有限的,请用一句话拟一条标语,向别人宣传辽阔的宇宙空间,激励人们探索宇宙,希望你的标语让人读后有向往之感。
示例:人类的潜能就像宇宙,探索宇宙就是探索未来!
二十三 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难点)
3.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重难点)
4.感知民族的胆识、气概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6年2月,我国派出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令人瞩目的是在考察队员中有一位女画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感受这位画家的南极之旅。
二、自主预习
1.文体知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其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之分。
2.字音字形
gèn(亘)古
断壁残yuán(垣)    步lǚ(履)
fù(覆)盖
xiè(卸)货
乘奔yù(御)风 白雪ái ái(皑皑)
kǎi(铠)甲
雕sù(塑)
shuò(朔)气 líng(凌)厉
léng(棱)角
zhù(伫)立
zhù(贮)存 zào(燥)热
zào(躁)动
3.积累词语。
亘古:自古以来。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
吞噬:吞食。
粗狂:粗率豪放。
俯瞰:俯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简述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二)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讨论归纳:
描写环境的语句:
1.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2.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
3.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怪兽,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
4.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
作用:为表现人物的品质做铺垫。
(三)人物形象
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文中所写人物: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具体有:考察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风凌厉,沉默寡言但内心似火。测绘工程师,聪明有智慧,不怕苦不怕累。地球物理研究生,以苦为乐。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既以事业为重,又有骨肉亲情。女画家,执着,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板书设计
三个太阳主要内容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队长
工程师
研究生
“局长”
女画家
二十四 《梦溪笔谈》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
《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 喙(huì) 蔽(bì)  钳(qián) 穰(ráng)
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
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
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1)之:①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
④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⑤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⑥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
⑦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⑧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⑨便实钉之:代词,指木板。
(2)其:①其喙有钳: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子方虫天敌。
②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样,这种。
③患其塔动:指示代词,这个。
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指匠师的。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指喻皓的。
⑥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3)以:①则以钳搏之:介词,用。
②岁以大穰:介词,因为。
③贻以金钗:介词,用,把。
④乃以瓦布之:介词,用。
5.思路探析。
初读课文,理清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1)《以虫治虫》
第一层:第1句。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出现,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最后一句。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并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
第一层:第1—3句。写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层:第4—6句。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第7—8句。解释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以虫治虫》
1.简述《以虫治虫》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2.用文中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明确: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办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以虫治虫》一文中“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害虫天敌的出现,避免了较大的农业危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学习《梵天寺木塔》
1.简述《梵天寺木塔》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问题无计可施;②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做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
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教喻皓解决塔动难题的方法。“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5.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明确: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
6.讨论《梵天寺木塔》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明确:《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
虫害发生→害虫被灭→天敌名称
《梵天寺木塔》
难题:塔身不稳→喻皓解决问题→侧面
突出喻皓的高明
五、课外拓展
“以虫治虫”的成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生物防治方面的事例也有不少,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文章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文章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
的高超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课件10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25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课件6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