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3 23:37:02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2.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西周的兴亡,认识到国家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01
课前梳理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制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
2.统治情况:
(1)政治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__________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而是直接继承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__________。
(2)巩固统治:夏朝建立__________,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奴隶

禅让制
军队
(3)中心区域: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__________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玉器、乐器、青铜酒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3.衰亡:末代君主__________,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约____________年,夏朝灭亡。
二里头
夏桀
公元前1600
二、商朝的统治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建立__________朝,定都在__________。
2.强大: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3.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____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盘庚
4.巩固: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__________和平民的控制。
5.衰亡:末代君主商纣,对外连年征战,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
奴隶
三、西周的兴衰
1.概况:商朝晚期,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__________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与商军在__________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__________,商朝灭亡。
2.结果: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周。
公元前1046
牧野
朝歌
镐京
3.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依据 根据__________远近和功劳大小
内容 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__和人民的权力
受封者义务和权力 需要向周王进献__________,军队服从周王调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历史意义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分为__________、诸侯、__________、士四个贵族等级,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血缘关系
土地
贡赋
天子
卿大夫
4.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_________”。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公元前771年,西周为犬戎所灭。
国人暴动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26页《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诸侯国分布大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原因: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农耕文明发达,是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为诸侯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数量众多,但并非均匀分布。镐京:西周都城(在今西安);洛邑:东周都城(在今洛阳)。主要诸侯国:燕、
图说历史
齐、鲁、晋、宋、卫、郑、楚、吴。最后,通过《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我们还可以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子的权威和统治地位,但同时也造成了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和争斗。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加之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逐渐废除。
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政权、扩大统治范围所进行的一系列分封行为。分封不仅体现了武王对古代圣王的尊重和怀念,也体现了武王对功臣和谋士的赏赐和肯定。同时,通过分封各地为诸侯的方式,周朝得以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固的统治秩序和政权体系。这对理解教材讲述的分封制的依据、受封者的权力和义务以及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如西周)的政治制度,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1)根据材料,指出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答案】前朝贵族、宗亲、功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答案】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夏朝修建城池,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分封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C.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



3.下列为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夏—商—周 B.夏—周—商
C.商—周—夏 D.周—商—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编自《孟子·告子》
(1)根据两则材料,指出其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分析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分封制。
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封哪些人为诸侯。
【答案】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前代贵族的后裔。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君或诸侯享受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
【答案】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与此同时,他们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觐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答案】西周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的区域,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素养达标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上述材料体现的夏、商和西周的社会特征是(  )
A.奴隶制 B.封建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6.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7.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  )
A.尧、舜、禹 B.禹、汤、周武王
C.桀、汤、纣王 D.桀、纣王、周厉王

8.《史记·殷本纪》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成语典故“酒池肉林”就出于此。这则史料能够说明(  )
A.夏朝灭亡的原因
B.西周灭亡的原因
C.商朝灭亡的原因
D.商朝迁都的原因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荐益(推荐伯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材料二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摘编自《诗经·大雅·大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是怎样取得天下的。由此反映出首领位置更替的办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启是以武力取得首领地位的。
变化: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属于周的创造”的创新性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答案】制度: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三,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事件及其结果。谈谈你从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事件:牧野之战。
结果:商朝灭亡。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共8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典籍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节选自古代典籍的一些政治主张。
典籍 人物 政治主张
《道德经》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论语》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子》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材料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编自(楚)屈原《离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老子、孔子、韩非的政治主张。→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为政以德”;韩非:以法治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事件及其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体现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答案】事件:牧野之战。结果:商朝灭亡。
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三,分析屈原身上体现出哪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侧重考查家国情怀
【答案】传统美德: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任答两点即可)(共34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1.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01
课前梳理
一、老子和《道德经》
1.人物简介: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成就: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是道家的经典。
道家

无为而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人物简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成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将这一思想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__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他创立的________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

为政以德
苛政
《论语》
儒家
3.教育成就:创办____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晚年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私学
有教无类
三、百家争鸣
1.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_____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_____,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仁政
礼治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墨家 墨子 主张“__________”“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__________;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_,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______统治
兵家 孙武 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兼爱
民心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
2.影响:
(1)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42页《〈韩非子〉书影》
《〈韩非子〉书影》的内涵非常丰富。韩非作为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以术驭臣、以势治民,这些思想在《韩非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韩非子〉书影》通过简洁明了的图案和文字,传达了韩非法治思想的精髓。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打下了思想基础。通过对《〈韩非子〉书影》的欣赏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
图说历史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韩非代表的法家学派所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即强调严刑重罚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法家主张严厉的刑罚会让民众产生畏惧之情,重罚是民众所厌恶的。在法家看来,畏惧心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而道德教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强化法律的威严和惩罚力度,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指出韩非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属于哪一学派。
【答案】以法治国(或重视严峻刑法);法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哪一次变法改革。
【答案】商鞅变法。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就曾主张“爱人” “为政以德”。他是(  )
A.孔子 B.孙子
C.庄子 D.荀子



3.下列诸子百家人物与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有(  )
①孟子主张实行“兼爱”“非攻”
②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③荀子提倡“礼治”
④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摘编自《道德经》
材料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摘编自《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思想出自哪一人物,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答案】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思想出自哪一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教育方面有什么主张。
【答案】孔子。
核心思想:“仁”。
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答案】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素养达标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话体现的思想源自(  )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7.都江堰作为一项无坝引水工程,借助原有的山势和水流,对自然环境进行优化和改造,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这一理念主要体现了(  )
A.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B.儒家反对苛政的思想
C.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D.墨家勤俭节约的思想

8.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说明诸子百家(  )
A.相互影响,相互辩难
B.思想一致,观点不同
C.求同存异,影响深远
D.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9.下面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摘要一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摘要二 各国变法
 摘要三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 百家争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成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
——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
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
图a 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帛书《老子》
图b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
《论语》竹简(复制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归纳这次“伟大的‘突破’”产生的影响。
【答案】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a和图b所示典籍属于哪两大学派的经典作品,分别指出这两大学派创始人的治理主张。
【答案】学派:图a,道家;图b,儒家。
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或德政)。(共35张PPT)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知道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3.了解都江堰的修建情况、构成系统、功能和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01
课前梳理
一、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_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__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_”。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转变为兼并。
晋国
齐国
战国七雄
争霸
2.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战争结果: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优势地位。
二、商鞅变法
1.背景:魏、齐、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_,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__________在魏国变法,吴起在__________变法。
2.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富国强兵
李悝
楚国
秦孝公
3.主要内容:
政治 (1)确立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__________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__________制度
(2)鼓励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____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_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县制
世袭
土地
耕织
徭役
军功
4.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___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概况: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__________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__________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铁器
牛耕
2.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在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___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__________、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__________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冰
灌溉
成都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36页《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首先,这件铁范是由白口生铁铸成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生铁的铸造技术。其次,双镰铁范的形状和结构设计,不仅增加了镰刀的稳固性,也便于使用者握持和操作。再次,双镰铁范的出土也反映了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普及。考古发掘表明,在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生产,也用于军事和日常生活。战国时期双镰铁范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铁器制造技术和范铸工艺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面貌。通过对这件文物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图说历史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关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地、奖励军功的内容。“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也为中国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论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为改变土地制度采取的措施。
【答案】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历史事件的影响。
【答案】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于“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A.卫国 B.齐国
C.宋国 D.晋国



3.《史记·商君列传》载,“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推行井田制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B.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创新】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之前的人们在公有的井田上劳动,积极性低,效率低;现在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作,积极性高,效率高。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编自《华阳国志·蜀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建造的。
【答案】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水利工程:都江堰。
主持建造者:李冰。
【时局变革】
(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发展,导致诸侯由称霸到试图灭掉其他国,自己统一天下,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请写出战国时期最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四个诸侯国。
【答案】诸侯国:东面,齐国;南面,楚国;西面,秦国;北面,燕国。
素养达标
6.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内容的是(  )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
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

7.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种变化说明(  )
A.人口大量减少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社会经济发展
D.诸侯国数量减少

8.战国时期,楚庄王以“勤王”为名攻打陆浑之戎,把大军开至东周洛邑南郊,并向周定王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  )
A.王权 B.财富
C.皇权 D.武器

9.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法令出自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该事件中实施的措施。
【答案】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等。(任答一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令体现了哪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改革与秦的统一的联系。
【答案】原则:公平公正、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联系: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本国国情;改革要讲求公平公正,要依法执法;等等。(任答一点即可)(共32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
2.知道春秋争霸,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
01
课前梳理
一、王室衰微
1.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西周时期的__________逐步走向瓦解。
礼崩乐坏
分封制
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__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洛邑
二、诸侯争霸
1.背景: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__________”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
2.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__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尊王攘夷
齐桓公
晋文公
越国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__________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__________、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活跃,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__________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铁制
铸铜业
金属货币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29页《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作为郑国的礼器,体现了当时的礼仪制度。按照周礼规定,九鼎是天子才能享用的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然而,在郑国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八簋,表明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僭越了周礼的规定,使用了天子的礼器,这反映了当时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国对礼制的挑战。其次,九鼎八簋的形制和纹饰也展现了郑国青铜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反映了郑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总的来说,郑国九鼎八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组重要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揭示了郑国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文化和政治地位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通过对九鼎八簋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图说历史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周平王东迁雒(洛)邑后,周王室控制力大减,财政上陷于困境,周王已无力控制各地诸侯。各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他们竞相称霸,互相攻伐,操控政治,出现国家分裂动荡的局面。这有助于理解东周时期的建立背景,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竞争。春秋诸侯争霸是一个充满战争和纷争的时期,但也是一个英雄辈出、文化繁荣的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1)根据材料,指出“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标志着哪一历史时期的开始。
【答案】春秋时期(或东周)开始。
(2)根据材料,分析这一时期“诸侯强并弱”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任写一点即可)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觐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鲁国国君成为春秋霸主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周王室地位日趋衰落
D.鲁国不是周王的宗亲



3.下列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秦灭六国

4.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由此可见当时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  )
A.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D.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5.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繁,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答案】铁农具,牛耕。
(2)根据材料二,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变化: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原因: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特征: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素养达标
A.牛耕已经出现
B.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C.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D.有效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7.“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B.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
C.生产技术的飞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8.某一本书目录如下,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 周室东迁 王纲解纽
第二章 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 “尊王攘夷”
第四章 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
9.《荀子·王霸》提到:“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A.诸侯之间争霸战争的结果
B.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C.诸侯国位置影响经济发展
D.争霸战争爆发的原因

10.结合相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历史解释】
材料二
周王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方圆约600里,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辖地区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急剧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谈谈你对当时生产工具改进的认识。
【答案】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认识: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推动社会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王哪些势力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势力:土地、兵力、人口、财力、物力等。
实质: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唯物史观】
(3)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阻碍了社会发展;也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发展。说明你是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案】观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诸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但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方法: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共33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以及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
3.感受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1
课前梳理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__________》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__________》则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诗经
春秋
2.历法:相传__________朝时就有了历法;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3.医学: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相传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能用针刺等治疗疾病,他还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战国时期问世的《__________》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扁鹊
黄帝内经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__________朝时期,人们用兽骨进行占卜,并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已经具备了_______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_________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

汉字
甲骨文
商朝
2.青铜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青铜器主要用于__________及军事等方面,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____。商朝中晚期,开始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__________”。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增多,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文明,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祭祀
司母戊鼎
金文
古蜀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__________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__________以及宋玉等,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__________。屈原的抒情长诗《__________》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诗歌
屈原
楚辞
离骚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47页《何尊及铭文拓片》
何尊,西周早期青铜酒器,口圆体方,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口沿饰蕉叶纹与蛇纹,颈部为蚕纹,腹部浮雕羊角兽面纹,圈足饰兽面纹,通体以雷纹衬底。四道透雕扉棱贯通器身,增强立体感。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国家一级文物,是西周青铜铸造工艺巅峰代表。铭文位于尊内底部,12行共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成周(今洛阳)、举行祭祀并训诰宗族小子“何”的史实。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核心句。
图说历史
“中”:金文形如飘扬旌旗,象征中央方位。“国”:繁体字为“國”,字形含“戈”守壕沟,指武装保护的聚居地。全句意为“定居于此中央之地”,特指成周洛邑为天下中心。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中国”词组的实物记载。
体现西周“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奠定后世“中国”概念雏形。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摘编自《周礼·考工记》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的是青铜器的合金配比。这里的“金”指的是纯铜,“六齐”指的是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意思是将青铜分为六份,其中锡占一份,铜占五份,这是制作钟鼎的比例;“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意思是将青铜分为五份,锡占一份,铜占四份,这是制作斧斤的比例;“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意思是将青铜分为四份,锡占一份,铜占三份,这是制作戈戟的比例。可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通过调整铜和锡的比例,工匠们可以制作出符合各种使用需求的青铜器,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我们通过在学习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时,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拥有者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描述的是哪一金属铸造工艺并列举一件闻名世界的器物。
【答案】青铜器;司母戊鼎。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器物的出现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答案】主要用于祭祀以及军事方面。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在________中(  )
A.《春秋》    B.楚辞
C.《诗经》 D.《墨子》



3.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诗经》 D.《老子》
4.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a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写出此都城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图b,指出该遗址成为当时都城与哪位商王有直接关系。
【答案】阳城。盘庚。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中牛骨上的符号被称为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答案】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出图d和图e青铜器的名称。
【答案】图d:四羊方尊,图e:司母戊鼎。
(4)古代工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推动了青铜冶铸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今天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借鉴意义?
【答案】应该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达标
5.小赵同学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文中有如下记载:“在商朝,贵族征讨其他国家胜利后往往举行祭祀,向祖先报捷”。如果要验证这一观点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是(  )
A.神话传说 B.《史记·殷本纪》
C.甲骨文 D.铭文

6.复习课上,老师展示了以下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多样 B.青铜器造型多样且工艺先进
C.百姓生活水平领先世界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7.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比如发现了夏商王朝创立的用璋、戈等仪仗化的器具。这表明了(  )
A.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B.独自发展地域文化
C.地方文化辉煌
D.地方文化相互隔断

8.《黄帝内经》讲述了养生、预防、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内容。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均将《黄帝内经》视为医学经典著作。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B.内容丰富,影响广泛
C.奠基之作,领先世界
D.理论完善,与时俱进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对战国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大墓中出土铁器160余件,农具就有58件……20世纪90年代,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制农具200多件,占出土铁器总量的63.5%。
——摘编自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现象:铁器在战国时期广泛应用。
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答案】历史价值: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证据,证明了商朝历史的可信。(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何感悟。
【答案】感悟:我们为先民用伟大的智慧创造出如此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保护好历史遗迹,传承中华优秀历史。(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共38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禹
C.周武王 D.启

2.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3.对下面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
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②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4.“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觐天子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5.文物是学习历史最好的教科书,是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以下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面具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 
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制鼎技术提高,产量增加
C.郑庄公的社会地位提高
D.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8.《吕氏春秋》记载:“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以兵相残”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周王室衰微
B.铁犁牛耕推广
C.分封制遭破坏
D.诸侯尊王攘夷

9.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是(  )
A.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1.(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可知,地图在春秋战国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征战必须要了解地形,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水利建设,而是在讲军事,排除A项; 材料中涉及的是军事,并非思想领域,排除C项; 材料中涉及的是军事,并非教育领域,排除D项。

12.(2024·广东)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解析】根据题干“田(田地)”“耒:翻土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在田地间进行耕种。因此,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劳动生产,A项正确;分封制度,即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且材料没有与战争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祭祀礼仪的结论,排除D项。本题应选A项。

1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持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C.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D.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

14.(2022·广东)《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15.商鞅认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下列思想家中,所持思想主张与商鞅相近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
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人民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的工具。(填图号)根据价值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分析材料一所示文物的史料类型。
【解析】关于工具,根据材料一“图a商鞅方升”“图b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商鞅方升”与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相关,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图b战国时期双镰铁范”与农业生产相关。为人民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的工具是图a。关于类型,根据材料一“图a商鞅方升”“图b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为我们的
研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可知“图a商鞅方升”“图b战国时期双镰铁范”的史料类型,都属于第一手史料。
【答案】工具:图a。
类型:第一手史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解析】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可知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由“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由“‘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可知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由“‘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可知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等。
【答案】原因: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商鞅变法的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等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关于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积极影响: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式农具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革新的时代”“轴心的时代”。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立;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式农具的出现的影响。
【解析】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春秋战国时期新式农具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其影响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可知其影响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答案】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教民耕战”对秦国的影响。
【解析】关于“商君”,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商君”是商鞅。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商君”:商鞅。
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析】关于现象,根据材料三“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革新的时代’‘轴心的时代’”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是百家争鸣。关于特征,根据材料三“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立”得出:以人文为主题;根据材料三“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得出:建构以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根据材料三“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分析可知:树立重伦理道德、个人修养和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根据材料三“‘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得出:形成文化包容机制。
【答案】现象:百家争鸣。
特征:以人文为主题;建构以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树立重伦理道德、个人修养和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文化包容机制。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
【解析】关于因素,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三反映了百家争鸣。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政治改革、思想文化推动等。
【答案】因素:技术进步、政治改革、思想文化推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