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习题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习题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3 23:38:16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服饰的变迁与中华文化的交流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服饰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新疆尼雅遗址曾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万世如意”汉字铭文锦袍。由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墓主人穿着,和领襟同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铭文锦制作,寓意幸福、祥和,具有典型东方经锦的工艺技术特色。
——摘编自《章服之美万世如意:尼雅遗址出土衣冠服饰一瞥》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水平较高,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北朝时期的服饰一改游牧民族服装样式,逐渐被各种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代替,最能体现这一变革的就是龙门石窟的《帝后礼佛图》。
图中人物都穿着宽松飘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履笏头高耸,实际上与汉族帝王的排场毫无差别
北魏《帝后礼
佛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目高鼻的男墓主人”能穿着“汉字铭文锦袍”的原因。→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丝绸等物品传入西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原因: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北魏皇室贵族穿着汉族服饰的相关事件,归纳其影响。→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答案】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1.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等基本史事。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01
课前梳理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军阀割据混战,曹操把__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黄巾军精锐;实行__________;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另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__________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双方都想吞并对方。
汉献帝
屯田
袁绍
2.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意义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 曹操胜利 _________ 为统一_______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
北方
二、赤壁之战
1.背景:__________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意义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_________胜利 诈降计策、火攻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为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8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三国建立:
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__________统一。
局部
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__、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____,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卫温
夷洲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96页《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展示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势力范围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张图中既标注了三个政权的位置,也标注出它们的都城、重要城市、军事据点等关键地点。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国各自管辖的区域。图中的重要地点,如官渡、赤壁,可以结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等学习。图中还需要注意“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到达此地。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这在客观上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图说历史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摘编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材料探究
首先,材料呈现的这段话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各大势力互相竞争,而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分析了曹操、孙权以及刘备自身的形势,为刘备未来的战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诸葛亮明确指出曹操的势力强大,已经形成了难以与之直接抗衡的局面;认为孙权是一个可以结盟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图谋的目标;最后为刘备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即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同时积极发展自身势力,等待时机。教材重点叙述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材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诸葛亮对当时军事力量的分析,以及对局势的长远谋略,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影响,从而能更客观地认识三国鼎立局面。
这段文字表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汉献帝已经无力控制大局,曹操和孙权的势力增强,军阀割据,战争不断。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孙刘联军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的“天子”指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答案】汉献帝。
曹操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2)根据材料,指出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的建议,你认为是否正确,试举例说明。
【答案】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汉末年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的因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
②打击外戚和宦官势力,取得民心
③实行屯田制,组织农业生产
④改善民族关系,积极开发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
B.实现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摘编自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关于“壮心”,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龟虽寿》是曹操于207年创作的,即赤壁之战前一年,“志在千里”表达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关于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战略战术失当;孙刘联合实力强大,战略战术得当。
【答案】 “壮心”:指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
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战略战术失当;孙刘联合实力强大,战略战术得当。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工具的名称及其用途。
【解析】关于工具,依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曹魏时期用于灌溉的翻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灌溉机械。关于用途,结合所学可知,翻车是提水、灌溉工具。
【答案】工具:翻车。
用途:灌溉工具或汲水工具、提水工具。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蜀、吴三国是怎样发展经济的。
【解析】关于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开发西南地区;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措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素养达标
6.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下与曹操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官渡,带着败兵北撤
D.220年,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②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③ 官渡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 《九章算术》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8.下表展示的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关于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三国志》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9.下表所示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政权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摘编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摘编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 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摘编自《三国志·吴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曹操战胜袁绍的著名战役及其作用。
【解析】关于战役,根据材料一“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关于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答案】战役:官渡之战。
作用: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哪场战役有关,写出交战双方。
【解析】关于战役及交战双方,根据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周郎”和“赤壁”指的是周瑜和赤壁之战,所以联系所学可知战役为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军与孙刘联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战役:赤壁之战。
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曹操与孙权、刘备)。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夷洲是今天哪一地方。
【解析】关于事件,根据材料三“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
【答案】事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夷洲:台湾。(共34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2.知道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了解淝水之战等史事。
3.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01
课前梳理
一、淝水之战
1.前秦建立: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___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__________。
2.淝水之战:383年,__________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秦、晋两军隔淝水对峙,东晋军大败前秦军。
3.意义: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__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成汉
前秦
北方
苻坚
前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__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__________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2.措施:494年,迁都__________。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__________通婚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鲜卑
439
孝文帝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汉人贵族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后来引发六镇兵变,北魏分裂为__________和西魏,东魏定都邺城,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定都长安,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577年,__________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__________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东魏
北周
隋朝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__________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民族心理上,_____________日益加强,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北朝
民族认同感
2.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10页《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图片刻画了一位提篮采桑的女子和手持弓箭护林的少年。少年有明显鲜卑人的特征。画面上采桑女子与剑拔弩张的少年紧张对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采桑图中,鲜卑人频繁出现,并且扮演保护蚕桑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的乡土风情,也说明庄园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分工。另外,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壁画却刻画其从事农业活动,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劳动,和平相处,因此这些壁画也成为民族大交融的有力证明。
图说历史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摘编自《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通过改变服饰制度、禁止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以及改长尺大斗等一系列措施,孝文帝成功地推动了北魏王朝的汉化进程,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些改革也体现了孝文帝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改革的意义。
【答案】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十六国时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北方分裂政权的终结者是氐族人苻坚,他所属的政权是(  )
A.西晋 B.前秦
C.北魏 D.东晋



3.下图所示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4.两晋南北朝先后交错建立30多个政权。下列政权中,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
①西晋 ②前秦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其中一项措施即迁都,把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
【答案】孝文帝;洛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迁都的原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3)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反映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速民族交融。“宜改姓元氏”则体现了“改汉姓”这一措施。
【答案】改汉姓。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应措施所起的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汉化等措施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等。
【答案】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素养达标
6.平城是鲜卑勋贵的聚居地,保守势力非常强大,汉化政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孝文帝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阳。材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
A.推行改革 B.统一全国
C.开发中原 D.统一北方

7.有学者认为,“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光武中兴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李悝变法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此现象概括准确的一词是(  )
A.多元一体 B.百花齐放
C.吸收借鉴 D.主动学习

9.观察下面有关朝代与政权的示意
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写出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朝
代(政权)名称。
【解析】关于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4世纪,鲜卑族建立北魏,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北方,6世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所以①处填北魏。东晋之后,我国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所以②处应为陈。
【答案】朝代:①北魏,②陈。
(2)根据材料,写出结束分裂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
【解析】关于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答案】朝代:西晋。
(3)根据材料,说明示意图演示的是哪一历史时期,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解析】关于历史时期,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存在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权林立,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民族交融加速,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孕育统一,民族交融。
【答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特征:孕育统一,民族交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哪些因素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关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加深;区域的开发;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科技文化的进步等等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案】因素: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南方经济的开发;科技文化的进步;等等。(共33张PPT)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了解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文学等成就。
2.了解这一时期农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成就。
3.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01
课前梳理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人物简介:北朝人,曾任郡守。
2.成就:撰写了《__________》。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__________,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齐民要术
自然规律
3.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__________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生为本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简介: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成就:
(1)祖冲之运用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把__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______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在数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__________》中。
(2)他还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__》。
(3)他还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圆周率

缀术
大明历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
(1)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__________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锺繇尤擅楷书;西晋设置__________;东晋__________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的代表作有《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锺繇
书博士
王羲之
书圣
2.绘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东晋的__________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同时,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
3.雕塑: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开凿了许多石窟。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雕刻着数以万计的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4.文学: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__________的田园诗清新自然;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顾恺之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陶渊明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15页《〈兰亭集序〉(摹本)》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该作品以行书书写,全文28行,324字,内容描述了东晋时期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活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摹本在章法和布局上体现了王羲之原作的风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使得整篇作品气韵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摹本在传承原作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传递了原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通过对摹本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羲之的人生观、艺术观和审美追求。
图说历史
云冈石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及刻法走入一个新的转变。它的雕饰花纹种类奇多,其中很多为希腊的来源,经波斯及犍陀罗而输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的主干,而不见于中国周汉饰纹中。但自此以后,竟成为中国花样之最普通者。……以兽形为母题之雕饰,共有龙、凤、金翅鸟、狮子等,这些除金翅鸟为中印度传入,狮子带着波斯色彩外,其余皆可说是中国本有的式样,而在刻法上略受西域影响。
——摘编自林徽因《建筑意:中国古建筑之美》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云冈石窟的雕饰花纹及其刻法的转变是文化交流、艺术融合和技术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更能理解教材图片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和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实现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石窟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这些艺术作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雕刻着许多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1)根据材料,列举同一时期的著名石窟。
【答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云冈石窟造像的特点。
【答案】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说明在农业生产中贾思勰主张(  )
A.改进生产 B.引进作物品种
C.利用牛耕生产 D.顺应地利天时



3.王羲之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 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所用的书法字体是(  )
A.大篆 B.行书
C.草书 D.宋体

4.下表中类别与项目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类别 项目
A 建筑工程 长城、都江堰、五铢钱
B 艺术作品 《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C 科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孟子》
D 农业工具 耧车、翻车、地动仪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表面上来看,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而实际上,这一时期无论在民族关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谁改进了造纸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进造纸术以前人们用什么材料书写。
【解析】略。
【答案】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来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竹木简、丝帛、青铜器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主要贡献。
【解析】关于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答案】例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素养达标
6.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朝祖冲之科技成就的是(  )
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②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③合著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④撰写数学名著《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洛神赋图》(局部)
锺繇楷书《宣示表》
刻石(摹本·局部)
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
9.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环形山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文资料可知,这是考查有关祖冲之的知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这样做是为了纪念祖冲之和他取得的科技成就,他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发行邮票来纪念贾思勰的原因。
【解析】联系所学有关贾思勰的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他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a和图b作品的名称。
【解析】观察图a、图b,可知图a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图b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答案】图a:《兰亭集序》;图b:《女史箴图》。
(4)根据材料二,指出图c、图d两座石窟分别位于现今哪个省份,体现了哪一宗教的特色。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山西、河南。佛教。
(5)根据材料一和根据材料二,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承上启下。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多姿多彩、辉煌璀璨、承上启下。(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辉煌。
【答案】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归纳即可。(共39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能够全面阐释这一观点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
B.曹魏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蜀汉改善了同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
D.吴国开发了江东地区

3.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4.“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材料指出八王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

5.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B.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C.都曾经分封同姓的诸侯王
D.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6.(2022·广东)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7.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下,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B.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
C.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
D.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8.南朝时,南方的一些湖区、山地成为耕地,还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刘宋后期,江南的粮食交易达到以千斛为量的规模。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北方政权忽视经济发展
C.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D.北方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事中,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是(  )
A.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B.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C.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0.“魏主……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
A.躲避北方民族侵扰
B.平城气候炎热潮湿
C.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D.中原地区交通发达

11.下面是选自某书部分章节的目录。据此判断,该部分的主题是(  )

12.(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解析】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 000年。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在天文学与数学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祖冲之,D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其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其著作是《齐民要术》,排除B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排除C项。

13.“以六驱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顾恺之 B.祖冲之
C.张仲景 D.王羲之

14.下列作品属于王羲之的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齐民要术》 D.《大明历》
15.(2024·广东)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解析】根据题干“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可知,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和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学习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C项正确;儒家学说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吸取其他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原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涉及创新,无法得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的结论,排除D项。本题应选C项。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的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长江以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280年晋灭吴,统一中国,为三国时期结束,西晋时期开始……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在这期间,长江以南的开发迅速,经济发展
较快……北魏统一北方,开始了“北朝”时期。北朝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战争也比较多,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社会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这样。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经济发展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北方 表现 经济发达 遭到破坏、萧条
原因 国家统一、政策保证、科技进步 战乱频繁
南方 表现 生产落后 得到开发
原因 地广人稀、技术落后 北方人民南迁、战乱少、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三 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政治因素:西晋短暂统一全国,前秦、北魏等政权统一黄河流域,为日后的大统一奠定基础;民族因素: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经济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客观上要求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与联系;社会因素: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信息“秦汉时期,北方经济发达,原因是国家统一、政策保证、科技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可得出,社会的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人民辛勤劳动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答案】社会的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人民辛勤劳动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他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应特点。
【解析】关于科技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书法、绘画艺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如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山水画开始形成;佛教文化随着民族交流与交融,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丰富了中国文化。叙述完整、规范即可。
【答案】其他科技文化成就: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南朝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还有《洛神赋图》;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继承了秦汉的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代表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特点:科技成果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书法、绘画艺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如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山水画开始形成;佛教文化随着民族交流与交融,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丰富了中国文化。
17.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他(孝文)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解析】当时社会的铁器使用普遍,牛耕推广,使得当时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背景:铁器使用普遍和牛耕推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采取的哪项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分析“商君”改革对秦国带来的影响。
【解析】关于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确立县制”。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历史事件的名称,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改革措施。
【解析】关于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关于措施,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变制度,说汉话,等等。
【答案】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变制度;说汉话;等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解析】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答案】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根据材料四,归纳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
【解析】关于特点,根据材料四可得出,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是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答案】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的共同结果和相同性质,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
【解析】关于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取得了成功。关于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两次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关于基本因素,相对开放,可从改革者的信心和勇气、改革的时机、国情等角度作答。
【答案】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基本因素:改革者的信心和勇气、改革的时机、国情等。(共34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道西晋统一,认识西晋统一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西晋的统治情况及灭亡的原因,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3.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
01
课前梳理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增强。263年,__________灭蜀。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专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_______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______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司马炎
洛阳
280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1)背景:西晋世家大族中的许多人官位很高,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过程:晋武帝的儿子__________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__”。
(3)影响:八王之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亡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__________的转折点。
晋惠帝
八王之乱
第一
由盛而衰
2.西晋灭亡:八王之乱进入尾声时,成都出现了一个与西晋并立的__________割据政权。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下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成汉
内迁各族武力进攻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而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01页《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不同民族的迁徙路径和目的地各不相同。例如,匈奴人、羯人迁徙至汾河流域一带,而氐人、羌人迁入关中地区。 这些迁徙路线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有关,反映了各个民族在中原地区的不同地位和影响力。此外,《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和演变过程。由于北方各民族的迁徙和分布,中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和冲突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图说历史
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摘编自《晋书》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是将全国的一些地区分封给诸侯王,并赋予他们一定的军事权力和领地管理权。通过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讲述的分封后诸王势力大增、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八王之乱的相关知识。这种分封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给予诸侯王一定的权力和利益,来巩固朝廷的统治,并防止外部的侵略。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因为诸侯王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地,他们有可能逐渐积累实力,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事实上这种分封导致了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灭亡。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侯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西晋的分封制导致了八王之乱等政治动荡和战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也因此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根据材料,指出西晋实行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
【答案】制度:分封制。
原因: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以用来拱卫皇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导致的后果。
【答案】后果:导致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而衰(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五胡乱华”



3.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4.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各民族大量内迁至黄河流域,这些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
A.匈奴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氐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摘编自《晋书》
材料三 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晋武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帝(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吸取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的教训。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答案】原因:吸取曹魏削弱所封诸侯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氏骨肉相残”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八王之乱。第二小问由材料三和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答案】八王之乱。
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素养达标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

7.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陆续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温暖
B.南方土地肥沃
C.北方战乱频繁
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

8.西晋武帝司马炎曾经赐给北方游牧民族首领“晋归义胡王金印”(洛阳博物馆收藏),司马炎此举(  )
A.导致了八王之乱
B.加速了南方开发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消除了民族隔阂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惋惜,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石崇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自感失落。
——摘译自《世说新语·汰侈》
材料二 晋武帝司马炎鉴于两汉的覆亡及曹魏宗室的孤立,封司马氏十七人为王,皆以郡为国,并允许诸王在封国内有自选文武官吏的权力。其后又允许各封国可自置军队,并将较大封国诸王按军事实力大小,配置于长安、邺、许昌等重要军镇。
——摘编自高尚志《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西晋社会风气。
【答案】风气:统治阶级奢侈腐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描述的是晋武帝司马炎采取的哪一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措施导致了哪一事件的爆发。
【答案】统治措施:大封同姓王。
事件:“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答案】对待:①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②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共32张PPT)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
江南地区开发
1.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
2.感悟人民群众在经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01
课前梳理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皇族__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的社会: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东晋初期,朝廷多次进行北伐,在__________等人努力下,曾收复____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曾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东晋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司马睿
建康
祖逖
黄河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概念: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__________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社会:__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南齐末年,梁武帝__________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__________处于明显劣势。
建康

萧衍
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初步开发:__________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__________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迅速发展:
(1)原因: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秦汉
黄河流域
(2)表现: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__________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__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水稻
建康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05页《南朝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瓷莲花尊》的造型独特,呈现出喇叭口、长颈、椭圆形尊身、底足外撇等特点。尊身上饰有仰覆莲花、浮雕、模印、刻画等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工艺精巧细致。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清净、高雅和纯洁,因此,南朝青瓷莲花尊的造型和装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影响。
图说历史
材料探究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江南地区经济繁荣、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其农业、渔业、盐业、林业和纺织业都非常发达,为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和服务。教材则说明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东汉末年以来,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南方相对稳定,中原人民开始南迁。八王之乱使中原人口大量减少,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统治者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材料,说明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上人们的辛勤劳动,使本来自然条件就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出现在(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北人大量南迁
B.江南商业发达
C.当地民众努力
D.农业技术改进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
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采取这些举措的原因,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解析】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采取这些举措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采取的这些举措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答案】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
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解析】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稳定;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和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
【答案】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素养达标
5.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  )
A.洛阳 B.镐京
C.咸阳 D.建康

6.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社会比较稳定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7.东汉末年以来,人口南迁给江南经济带来了(  )
①大量的劳动力
②先进的生产工具
③先进的生产经验
④优越的自然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摘编自《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东晋南朝之存在,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在于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冲突和战乱祸害,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南下移民的进入形成了农业开发的主力军。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严耀中《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史记》与《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解析】关于不同,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根据材料二“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繁荣、富裕。
【答案】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晋书》中的江南地区繁荣、富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现象。
【解析】关于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论者认为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解析】关于原因,根据“这不仅仅在于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冲突和战乱祸害,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得出,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移民;根据“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得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答案】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移民;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