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5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新课导入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统一六国
春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因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时期: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东 周
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知道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变化的历史趋势。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联系,理解争霸战争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知道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多种史料,说明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深远意义,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王室衰微
1. 表现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①“礼崩乐坏”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一、王室衰微
1. 表现
授命授疆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向周王进献贡赋
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天下共主
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变化:
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削弱,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一、王室衰微
2. 结果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逐渐走向衰微,失去主导当时天下政局的能力,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极大破坏。
二、诸侯争霸
【读地图】1.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2.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心核心区域);
②春秋后期,争霸的重心向江淮流域转移。(如吴、越)。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二、诸侯争霸
1. 原因
(1)周王室衰微;
(2)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3)为争夺霸主地位。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及表现?
二、诸侯争霸
2. 表现
(1)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问题探究】为何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原因:①周王室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尊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攘夷”就是中原诸侯国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和打击非中原区诸侯国。
二、诸侯争霸
【问题探究】为什么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阅读课本P30的相关史事
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2.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3.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获得政治优势。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拓展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故事吗?
二、诸侯争霸
二、诸侯争霸
3. 影响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诸侯争霸有何影响?
★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①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统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纵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①导致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农业
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材料二:“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勤。”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深耕细作
山林开发
扩大耕地
粮食增长
人口增多
私田开垦,公田荒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人使
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
用的骨耜(sì)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春秋铁农具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课后活动】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2.优势:更坚硬、锋利,提升了耕作效率和土地开垦能力,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3.认识:生产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 手工业
3. 商业
阅读课本P31的相关史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农业
手工业
促进发展
商业
推动繁荣
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刺激发展
唯物史观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深耕细作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各国进行变法改革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课堂小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政治上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经济上
农业:铁制农具、农耕的出现
旗号:尊王攘夷
民族关系:为民族交融创造契机
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致
商业:商业活跃,使用金属货币
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A
中考真题
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C
中考真题
3.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吾楚郯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B
中考真题
4.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C
中考真题
课后思考
1.春秋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王室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有哪些?先后产生了哪些著名霸主?争霸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春秋后期,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