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3 08:50: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十六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重点)
2.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曾引起多少文人的无限情思。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官到湖南永州期间,游历了永州的许多地方,写成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共计8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他的游记语言优美,抒情浓墨重彩,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柳宗元去看看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liè)
为坻(chí)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3.理解词义。
(1)实词
①清洌:清澈。
②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③佁然,愣住的样子。
④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⑤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⑥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⑦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2)虚词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明确:①位置偏僻;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2)文中第二段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什么?
明确:写潭水的清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深层探究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很难相容,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说明。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五、课外拓展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重点)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抒情的,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自主预习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了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语言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明确: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确:“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二)体会情感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明确: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什么样的寄寓。
明确: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一样茫然、遥远。
(三)写法探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吗?
明确: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四、板书设计
 景 ——凄清寂寥——寓情于景
  
 情 ——孤独悲凉——借景抒情
五、课外拓展
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对柳宗元说一段话,劝慰鼓励他。要求所写语言要富有文采且有说服力。
示例:①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你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的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②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结果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反思失误在于学生文言文基础是比较薄弱的,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的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