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3 08: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 《长征组歌》两首
四渡赤水出奇兵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四渡赤水的知识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3.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重难点】
1.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重点)
2.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性。(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的战役,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择其10首谱成《长征组歌》。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黔(qián)境  重(chóng)飞渡  重(zhòng)兵
3.理解词义。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8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第7-10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情况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第11-18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的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
明确:困境: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敌人重兵压境。
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铺垫。
(二)深层探究
《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明确:“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出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四、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环境
严酷环境—天如火
水似银→乐观精神
军民情深—群众基础胜利
原因
战斗敌兵压城—更大困难
四渡赤水—战斗先后顺序
飞渡乌江
  ↓
兵临贵州

敌人弃甲

乘胜追赶

巧袭金沙毛主席用兵如神—点明中心
五、课外拓展
“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
示例: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过雪山草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的精神。
2.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的精神。(重点)
2.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
3.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破牛皮鞋用水煮着吃。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皑皑(ái)   毡(zhān)   炊(chuī) 毯(tǎn) 侵(qīn)
2.理解词义。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第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雪皑皑……炊断粮”,这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有何作用?
明确:渲染了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2.“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用夸张手法,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3.“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偶。作用: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4.“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修辞手法:对偶。作用: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二)深层探究
1.联系《四渡赤水出奇兵》,说说这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明确: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第一首:(1)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2)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处于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第二首:(1)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2)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渡难关。
2.说说这两首歌词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明确:《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四、课外拓展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我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示例:
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远,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应当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精神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五、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作用,感受诗歌语言的简练和形象。有时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会胜过老师的讲解,当学生间互相提问质疑时,他们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时,做到了相互启迪,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