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点)
2.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那里更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蕨菜(jué) 竹篾(miè) 涮洗(shuàn)
贿赂(huì
lù)
妩媚(wǔ
mèi)
3.理解词义。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教化:教育感化。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
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如果将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景观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
明确:自然类和人文类。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
你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
明确:
傣族人民崇尚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这并不违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阴间地狱,但是我们也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陈毅语)“好人一生平安”,坏人恶贯满盈,绝无好下场。再说“除苦积善”“积善修行”与我国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是相一致的。至于傣族人笑对生与死,尽情享受着“生之快乐”,“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这种乐观的生死观、人生观也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消极的一面在于相信阴间地狱,每个男孩都要出家,受教化。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似乎没有必要。但我们要尊重傣族的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
(三)写法探究
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的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部分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
望天树→
竹楼
映蓝天→
悠悠
野象谷→
妩媚
傣寨水→
笑对
生与死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五、课外拓展
谈谈你对生死观的看法。
示例:文天祥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对死,是一种豪迈;司马迁说过: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对死在乎的是意义。而傣族人,却是以乐观、平常心去面对死,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条通往天堂的列车上,每个人的目的地是如此的明确,简单,但漫漫人生,窗外的风景我们不容错过,我们自身也应去创造。在蜡烛熄灭的刹那间,还有一丝光明长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富有感彩的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重点)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西双版纳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二、自主预习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4段文字的内容。
明确: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
第4段,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语言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明确: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明确: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形成鲜明的对照。“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棰”,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3)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明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又写出了它们对大树的依赖性,走进这样的雨林确实有点吓人。
(4)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明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楼的外形,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而且切合西双版纳的实际。
(二)体会情感
本文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写法探究
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绘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的?
明确:比如写“高高望天树”,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的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地展示事物的特征。
(四)体验与反思
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并列出五个小标题。如果把小标题抽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一部分也用含“庙”的标题来概括则更好。你同意吗?你能拟出这个标题吗?
明确:如抽去小标题,当然就失去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最后一个小标题若含“庙”字,可用“修行进寺庙”等。
四、板书设计
自然人文“美”——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神奇秀丽
心驰神往高高望天树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五、课外拓展
西双版纳美丽迷人的风景和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为美丽的西双版纳写一段导游词。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风光。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六、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上,教师主要落实的是圈点批注法的训练,在听读课文时圈点勾画,标记重点。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学会读懂课文,有所感悟。总体来说,本课教学各环节安排紧凑,过程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