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读懂诗词,背诵全词。
2.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词中表达的生死离别之情及深切思念。
3.鉴赏词中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感受词中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词中表达的生死离别之情及深切思念,感受词中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印象中的苏轼,是‘明月几时有’的旷达仙者,是‘竹杖芒鞋’的洒脱行人。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入这个由明月与尘土交织的梦境,去看一看,豪放词宗心底那最不设防的柔软与沧桑。
任务一:遇见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指的是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任务二:走进诗词
1.解读标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乙卯:干支纪年法,北宋熙宁八年(1075)。这一年,苏轼身在密州担任知州,此时苏轼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夜:点明具体时间
记梦:点明写作缘由,因为梦见爱妻王氏,所以写下悼亡词,抒发思念、伤感、无奈之情。
标题:交代写作的时间、点明写作缘由,因为梦见爱妻王氏,所以写下悼亡词,抒发思念、伤感、无奈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梳理诗词大意,思考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情感基调:凄婉哀伤。从“凄凉”“泪千行”“肠断处”等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3.本词题为“记梦”,请你围绕“梦”划分本词结构,概括本词的内容。
梦前(思量)——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本词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梦的三个阶段:梦前――梦中――梦醒。虽然题为“记梦”,但实则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气氛。
任务三:品味细节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一句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
“两茫茫”,既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表达的是相同的情思和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是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这种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
2.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是否矛盾呢?
①“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思量。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
②“不思量”而“自难忘”,说明不用有意识的去思念,就已经时常出现在脑海中,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与哀悼,为全文奠定悲痛的感情基调。
3.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却为何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呢?
“纵使”二字把想象和现实混同起来。“相逢不识”既暗示生死相隔的残酷现实,更凸显了作者十年来经历的沧桑巨变。
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的亡妻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使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虚写、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通过梦境再现与妻子日常的生活场景,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的梦境(十年了,这个平常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
①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明明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对写的手法,词人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任务四:感悟升华
1.请同学们总结全词的艺术手法
①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词人在上片表达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在虚实结合之中,词人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自己十年来的遭遇,突出衬托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②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③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④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当堂练习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句子“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诗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句子是:“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的句子是“ ,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 ,
”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答案:
1.不思量,自难忘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小轩窗,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