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课件 学案)高中物理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课件 学案)高中物理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13 21:23:34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01
基础知识落实
02
必备技能培养
03
教学效果检测
目 录
01
PART
基础知识落实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2. 学习用插针法确定光路。
二、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三、实验原理与设计
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根据折射定律=n,测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就可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如图所示,
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2的像挡住P1的像。再在观察者同一侧依次插入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
P3和P1、P2的像。这样,P1、P2以及P3、P4的连线分别代表入射光和经玻璃砖折射后射出的光,由此便可画出光路图并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四、实验步骤
1. 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再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用铅笔描出界面aa'、
bb',利用两枚大头针确定入射光的方向。[如图(a)]
2. 用两枚大头针在玻璃砖的另一侧确定出射光的方向。[如图(b)]
3. 取走玻璃砖,根据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确定入射点O和出射点E,连
接OE即为玻璃砖内部的折射光。画出过入射点O的法线NN'。[如图(c)]
4. 根据画出的光路图测量入射角i、折射角r,填入设计的表格中。计算玻
璃的折射率n=。
5. 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次,最后求出玻璃折射率的平均值。
五、数据处理
1. 计算法: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然后查数学用表,得出入射角和折
射角的正弦值,再代入n=中求多次不同入射角时n的值,然后取其平
均值,即为玻璃砖的折射率。
2. 图像法:求出多组对应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作出sin i-sin r图
像,由n=可知图像应为直线,如图所示,其斜率为折射率。
3. 单位圆法: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可以用画单位圆法。
(1)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一定长度R为半径画圆,交入射光线OA于E
点,交折射光线OO'于E'点,过E作NN'的垂线EH,过E'作NN'的垂线E'H',
如图所示。
(2)由图中关系知sin i=,sin r=,OE=OE'=R,则n==,只要用刻度尺测出EH、E'H'的长度就可以求出n。
六、注意事项
1. 实验时,尽可能将大头针竖直插在纸上,且大头针之间及大头针与光线
转折点之间的距离要稍大一些。
2. 入射角i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角度的误差,但入射角不宜太大。
3. 在操作时,手不能触摸玻璃砖的光洁面。更不能把玻璃砖界面当尺子画
界线。
4. 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5. 玻璃砖应选用宽度较大的,宜在5 cm以上。若宽度太小,则测量误
差较大。
七、实验误差
1. 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画得不够精确。因此,要求插大头针时两大头针间
距应稍大。
2. 入射角、折射角测量不精确。为减小测角时的相对误差,入射角要稍大
些,但不宜太大,入射角太大时,反射光较强,折射光会相对较弱。
02
PART
必备技能培养
题型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在通过“插针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实验使用的长方体玻璃砖,实验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
玻璃砖的 (选填“磨砂面”或“光学面”)。
光学面
解析:玻璃砖的光学面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否则,接触面的污渍会影响接触面的平整,进而影响折射率的测定。
(2)关于该实验,有以下操作步骤(参照图乙):
A. 摆好玻璃砖,确定玻璃砖上、下边界aa',bb'
B. 任意画出一条入射光线,在光路上插上大头针P1、P2
C. 在确定P3、P4位置时,应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
D. 在确定P3、P4位置时,二者距离应适当 (选填“近”或“远”)些,以减小误差
P3以及P1、P2的像

解析:在确定P3、P4位置时,应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P2的像;折射光线是通过隔着玻璃砖观察成一条直线确定的,大头针间的距离太小,引起的角度误差会较大,故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得折射率为n=。
(4)图丁为小薇同学实验获得的大头针位置,请帮助她画出该实验完整
的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连接P1和P2并延长交玻璃砖的上边界aa'于O1点,连接P3和P4并延长交玻璃砖的下边界bb'于O2点,连接O1O2,则O1O2是光在玻璃内的折射光线,作好光路图如图所示。
(2025·福建宁德高二下阶段练习)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1)如图所示,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C
A. 若P1、P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B. 为减少测量误差,P1、P2的连线与法线NN'的夹角应尽量小些
C. 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
D. 若P1、P2的连线与法线NN'夹角较大时有可能在bb'面发生全反射,所以
在bb'一侧就看不到P1、P2的像
解析: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光线一定会从另一侧表面射出,折射光线不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即使P1、P2的距离较大,通过玻璃砖仍然可以看到P1、P2的像,故A错误;为减少测量误差,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即P1、P2的连线与法线NN'的夹角应尽量大些,故B错误;为了减小作图误差,将出射光线确定得更准确些,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故C正确;由几何知识可知,光线在上表面的折射角一定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光线一定会从下表面射出,不可能在bb'面发生全反射,故D错误。
(2)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实验误
差,应选用宽度 (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解析:玻璃砖的厚度越大,光线通过玻璃板的侧移量越大,测量误差越小,故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大的玻璃砖来测量。

(3)该实验小组选取了操作正确的实验记录,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径
迹,以入射点O为圆心作圆,与入射光线P1O、折射光线OO'的延长线分别
交于A、B点,再过A、B点作法线N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点,如图所
示,测得所需数据分别为AC=1.68 cm和BD=1.12 cm,则该玻璃砖的折
射率大小为 。
1.5
解析:设圆的半径为r,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则玻璃的折射率为n=====1.5。
题型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典例2】 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小些
B. 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尽量小些
C.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
C
解析:如果入射角过大,折射光线较弱,如果入射角过小,测量误差较
大,因此入射角不易过大也不宜过小,A错误;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
间的距离尽量大些,确定光线的方向时更准确,B错误;大头针应垂直地
插在纸面上,才能更好的让P2挡住P1,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
P1,P2的像,C正确。
(2)小雪同学在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
路图以后,她以O点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交OO'延长线于C点,过A点
和C点作垂直于法线的直线分别交于B点和D点,如图所示,她测得AB=6
cm,CD=4 cm,则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
1.5
解析:设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圆的半径为R,则
sin i=
sin r=
可得折射率n===1.5。
 (2025·福建三明高二下期末)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n。开始玻璃砖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描出玻璃砖的两个透光面边界a和a'。两大头针P1、P2插在玻璃砖的一侧,同时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P1、P2的像,且P2的像挡住P1的像,再依次插上大头针P3和P4。
(1)在插P3时,应使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P3只挡住P2的像
B. P3同时挡住P1、P2的像
B
解析:在插P3时,应使P3同时挡住P1、P2的像,故选B。
(2)如图乙,请画出光路图,标出在a界面的法线、入射角α和折射角β;
根据光路图,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画出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根据光路图可知,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角α越小,误差越小
B. P1、P2间与P3、P4间距离应适当大些
解析:入射角α越小,误差会越大,选项A错误;P1、P2间与P3、P4间距离
应适当大些,这样可减小记录光线方向时产生的误差,选项B正确。
B
(4)如图丙,因为操作不当,玻璃砖下边界描成图中虚线a',该测量
值 真实值(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析:如图所示,若把下边界a'画在了虚线位置,则光线在a边界的折射角偏大,根据n=可知,折射率偏小,该测量值小于直实值。
小于
题型三|实验拓展与创新
【典例3】 某同学测量玻璃砖的折射率,准备了
下列器材:激光笔、直尺、刻度尺、一面镀有反
射膜的平行玻璃砖。如图所示,直尺与玻璃砖平
行放置,激光笔发出的一束激光从直尺上O点射向玻璃砖表面,在直尺上
观察到A、B两个光点,读出O、A间的距离为20.00 cm,A、B间的距离为
6.00 cm,测得图中直尺到玻璃砖上表面距离d1=10.00 cm,玻璃砖厚度d2
=4.00 cm。玻璃的折射率n=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    m/s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 m/s,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2
2.5×108
解析: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根据几何知识可得入射角i=45°,设折射角
为r,则tan r=,则sin r=,故折射率
n=≈1.2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2.5×108 m/s。
创新角度分析
本实验的创新点
(1)实验器材的创新:利用刻度尺与矩形玻璃砖组合。
(2)实验原理的创新:利用光的反射成像与光的折射成像重合确定光
路,综合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定律求解折射率。
 某实验小组要测量某透明液体的折射率,他们找到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
为12 cm的圆柱形玻璃水槽,先用红色激光笔自上边缘上A直接照到B点,
A、B、D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BD为底面直径,如图所示,然后开始向水
槽中加该液体,当加到6 cm深度时,红色光线射到槽底C点,记下C点,测
得BC长度为 2.54 cm。
(1)请画出红光射到C点的光路;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可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2)该液体折射率为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由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i=45°,折射角r满足tan r=
≈,故r=30°,根据折射定律有n=≈1.4。
1.4
(3)若将上面的实验过程仅改用绿色激光笔,光线也要射到C点,则所加
的液体深度应该 (选填“加大”“不变”或者“减小”)。
解析:绿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若所加液体深度不变,折射角将减小,光线会射到C点右侧,所以要使光线仍射到C点,所加液体深度要减小,小于6 cm。
减小
03
PART
教学效果检测
1. 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
针,如图甲所示。
(1)在图乙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分别连接玻璃砖两侧的大头针所在的点,并延长与玻璃砖边分别相交,标出传播方向,然后连接玻璃砖边界的两交点,即为光线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方向。光路如图所示。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设方格纸上正方形的边长为1,光线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
则sin i=≈0.798,
sin r=≈0.521。
所以玻璃的折射率n==≈1.53。
1.53(1.50~1.56均可)
(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
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丙所示。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
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选填“A”或
“B”)。
解析:由题图乙可知,光线P1P2入射到玻璃砖上时,相当于光线射到了一个三棱镜上,因此出射光线将向底边偏折,所以出射光线过P3和A。
A
2.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
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作两
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OA上垂直盘面插下两
枚大头针P1、P2,并保持P1、P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
圆盘的BFC部分竖直浸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
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1、P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3,使P3正好挡住P1、P2的像。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
(1)若∠AOF=30°,OP3与OC的夹角为30°,则P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
为 。

解析:根据几何知识可知∠EOP3=60°,由折射
定律有
n===。
(2)图中P3、P4两位置哪一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大? 。
解析:P4处对应的入射角较大,根据折射定律可知P4对应的折射率大。
P4
3. (2025·厦门模拟)实验室有块长宽比为2∶1的矩形玻璃砖,某同学准
备利用激光笔测量该玻璃砖的折射率。由于缺少标准测量工具,该同学将
纸张裁成和玻璃砖一样大,通过对折产生折痕对纸张进行等分,将纸张变
为测量工具。
(1)利用纸张折痕确定法线,调整激光笔的位置如图1所示,入射点为
O,出射点为P,可知入射角为 ;
45°
解析:玻璃砖的长宽比为2∶1,根据题图可知入射角为45°。
(2)如图2所示,将纸张放在玻璃砖另一侧,对齐确定P点位置,可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解析:根据纸张的折痕位置,画出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光路
图,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知折射角θ2的正弦值为sin θ2
=,可知折射率n===。
(3)在此实验基础上,下列方法最能有效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单
选,填选项序号)。
A. 仅适当增加纸张的等分折痕
B. 仅适当减少纸张的等分折痕
C. 仅适当减小光线的入射角
A
解析:适当增加纸张的等分折痕能够提高距离测量的精确度,能够有效减
小实验误差;改变入射光的入射角,不一定能够对上纸张折痕的位置,反
而使距离测量误差变大,增大了实验误差,故选A。
4. (2024·安徽高考11题)某实验小组做“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及拓展探
究实验。
(1)为测量玻璃的折射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
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B
A. 用笔在白纸上沿着玻璃砖上边和下边分别画出直线a和a'
B. 在玻璃砖一侧插上大头针P1、P2,眼睛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看两个大头针,使P2把P1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O1。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它把P1、P2都挡住,再插上大头针P4,使它把P1、P2、P3都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出射光线和出射点O2
C. 实验时入射角θ1应尽量小一些,以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a作为界面,把长方体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一个长边与a对齐。用直尺或者三角板轻靠在玻璃砖的另一长边,按住直尺或三角板不动,将玻璃砖取下,画出直线a'代表玻璃砖的另一边,而不能用笔在白纸上沿着玻璃砖上边和下边分别画出直线a和a',故A错误;在玻璃砖一侧插上大头针P1、P2,眼睛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看两个大头针,使P2把P1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O1。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它把P1、P2的像都挡住,再插上大头针P4,使它把P1、P2、P3的像都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出射光线和出射点O2,故B正确;实验时入射角θ1应尽量大一些,但也不能太大(接近90°),以减小实验误差,故C错误。
(2)为探究介质折射率与光的频率的关系,分别用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
从同一点入射到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保持相同的入射角,根据实验结果
作出光路图,并标记红光和绿光,如图乙所示。此实验初步表明:对于同
一种介质,折射率与光的频率有关。频率大,折射率 (填“大”或
“小”)。

解析:由图乙可知,入射角相同,绿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根据n=,可知绿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又因为绿光的频率大于红光的频率,所以频率大,折射率大。
(3)为探究折射率与介质材料的关系,用同一束微光分别入射玻璃砖和
某透明介质,如图丙、丁所示。保持相同的入射角α1,测得折射角分别为
α2、α3(α2<α3),则玻璃和该介质的折射率大小关系为n玻璃 n介质
(填“>”或“<”)。此实验初步表明:对于一定频率的光,折射率与
介质材料有关。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可知,玻璃的折射率为n玻璃=,该介质的折射率为n介质=,其中α2<α3,所以n玻璃>n介质。

5. 用圆弧状玻璃砖做测量玻璃折射率的实验时,先在白纸上放好圆弧状玻
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然后在玻璃砖的另一
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
针P3和P4,使P3挡住P1和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和P2的像,在纸上标出
大头针位置和圆弧状玻璃砖轮廓,如图甲所示,其中O为两圆弧所在圆的
圆心,图中已画出经过P1、P2点的入射光线。
(1)在图甲上补画出完整的光路。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连接P3、P4与CD交于一点,此交点即为光线从玻璃砖中射出的位置,由于P1、P2的连线与AB的交点即为光线进入玻璃砖的位置,连接两交点即可作出玻璃砖中的光路,如图所示。
(2)为了测出玻璃砖的折射率,需要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请在图中的
AB分界面上画出这两个角。
答案:见解析图 
解析:连接O点与光线在AB上的入射点所得直线即为法线,作出入射
角和折射角如图中i、r所示。
(3)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得几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测得的入射角i和
折射角r的正弦值,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玻璃的折射率
n= 。
解析:题图乙中图线的斜率k==n,由题图乙可知斜率为1.5,即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1.5。
1.5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2.学习用插针法确定光路。
二、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三、实验原理与设计
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根据折射定律=n,测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就可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如图所示,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2的像挡住P1的像。再在观察者同一侧依次插入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这样,P1、P2以及P3、P4的连线分别代表入射光和经玻璃砖折射后射出的光,由此便可画出光路图并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四、实验步骤
1.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再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用铅笔描出界面aa'、bb',利用两枚大头针确定入射光的方向。[如图(a)]
2.用两枚大头针在玻璃砖的另一侧确定出射光的方向。[如图(b)]
3.取走玻璃砖,根据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确定入射点O和出射点E,连接OE即为玻璃砖内部的折射光。画出过入射点O的法线NN'。[如图(c)]
4.根据画出的光路图测量入射角i、折射角r,填入设计的表格中。计算玻璃的折射率n=。
5.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次,最后求出玻璃折射率的平均值。
五、数据处理
1.计算法: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然后查数学用表,得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再代入n=中求多次不同入射角时n的值,然后取其平均值,即为玻璃砖的折射率。
2.图像法:求出多组对应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作出sin i-sin r图像,由n=可知图像应为直线,如图所示,其斜率为折射率。
3.单位圆法: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可以用画单位圆法。
(1)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一定长度R为半径画圆,交入射光线OA于E点,交折射光线OO'于E'点,过E作NN'的垂线EH,过E'作NN'的垂线E'H',如图所示。
(2)由图中关系知sin i=,sin r=,OE=OE'=R,则n==,只要用刻度尺测出EH、E'H'的长度就可以求出n。
六、注意事项
1.实验时,尽可能将大头针竖直插在纸上,且大头针之间及大头针与光线转折点之间的距离要稍大一些。
2.入射角i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角度的误差,但入射角不宜太大。
3.在操作时,手不能触摸玻璃砖的光洁面。更不能把玻璃砖界面当尺子画界线。
4.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5.玻璃砖应选用宽度较大的,宜在5 cm以上。若宽度太小,则测量误差较大。
七、实验误差
1.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画得不够精确。因此,要求插大头针时两大头针间距应稍大。
2.入射角、折射角测量不精确。为减小测角时的相对误差,入射角要稍大些,但不宜太大,入射角太大时,反射光较强,折射光会相对较弱。
题型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在通过“插针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实验使用的长方体玻璃砖,实验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玻璃砖的      (选填“磨砂面”或“光学面”)。
(2)关于该实验,有以下操作步骤(参照图乙):
A.摆好玻璃砖,确定玻璃砖上、下边界aa',bb'
B.任意画出一条入射光线,在光路上插上大头针P1、P2
C.在确定P3、P4位置时,应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       
D.在确定P3、P4位置时,二者距离应适当    (选填“近”或“远”)些,以减小误差
(3)如图丙所示,过P3、P4作直线交bb'于O',过O'作垂直于bb'的直线NN',连接OO'。用量角器测量图丙中角α和β的大小,则玻璃的折射率n=    。
(4)图丁为小薇同学实验获得的大头针位置,请帮助她画出该实验完整的光路图。
尝试解答                                            
 (2025·福建宁德高二下阶段练习)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如图所示,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P1、P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B.为减少测量误差,P1、P2的连线与法线NN'的夹角应尽量小些
C.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
D.若P1、P2的连线与法线NN'夹角较大时有可能在bb'面发生全反射,所以在bb'一侧就看不到P1、P2的像
(2)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宽度     (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3)该实验小组选取了操作正确的实验记录,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径迹,以入射点O为圆心作圆,与入射光线P1O、折射光线OO'的延长线分别交于A、B点,再过A、B点作法线N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点,如图所示,测得所需数据分别为AC=1.68 cm和BD=1.12 cm,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大小为      。
题型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典例2】 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小些
B.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尽量小些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
(2)小雪同学在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她以O点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交OO'延长线于C点,过A点和C点作垂直于法线的直线分别交于B点和D点,如图所示,她测得AB=6 cm,CD=4 cm,则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
尝试解答                                            
 (2025·福建三明高二下期末)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n。开始玻璃砖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描出玻璃砖的两个透光面边界a和a'。两大头针P1、P2插在玻璃砖的一侧,同时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P1、P2的像,且P2的像挡住P1的像,再依次插上大头针P3和P4。
(1)在插P3时,应使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P3只挡住P2的像
B.P3同时挡住P1、P2的像
(2)如图乙,请画出光路图,标出在a界面的法线、入射角α和折射角β;根据光路图,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α越小,误差越小
B.P1、P2间与P3、P4间距离应适当大些
(4)如图丙,因为操作不当,玻璃砖下边界描成图中虚线a',该测量值    真实值(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题型三|实验拓展与创新
【典例3】 某同学测量玻璃砖的折射率,准备了下列器材:激光笔、直尺、刻度尺、一面镀有反射膜的平行玻璃砖。如图所示,直尺与玻璃砖平行放置,激光笔发出的一束激光从直尺上O点射向玻璃砖表面,在直尺上观察到A、B两个光点,读出O、A间的距离为20.00 cm,A、B间的距离为6.00 cm,测得图中直尺到玻璃砖上表面距离d1=10.00 cm,玻璃砖厚度d2=4.00 cm。玻璃的折射率n=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 m/s,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尝试解答                                            
                                             
创新角度分析
本实验的创新点
(1)实验器材的创新:利用刻度尺与矩形玻璃砖组合。
(2)实验原理的创新:利用光的反射成像与光的折射成像重合确定光路,综合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定律求解折射率。
 某实验小组要测量某透明液体的折射率,他们找到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为12 cm的圆柱形玻璃水槽,先用红色激光笔自上边缘上A直接照到B点,A、B、D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BD为底面直径,如图所示,然后开始向水槽中加该液体,当加到6 cm深度时,红色光线射到槽底C点,记下C点,测得BC长度为 2.54 cm。
(1)请画出红光射到C点的光路;
(2)该液体折射率为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若将上面的实验过程仅改用绿色激光笔,光线也要射到C点,则所加的液体深度应该     (选填“加大”“不变”或者“减小”)。
1.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甲所示。
(1)在图乙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丙所示。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选填“A”或“B”)。
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OA上垂直盘面插下两枚大头针P1、P2,并保持P1、P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BFC部分竖直浸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1、P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3,使P3正好挡住P1、P2的像。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
(1)若∠AOF=30°,OP3与OC的夹角为30°,则P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为    。
(2)图中P3、P4两位置哪一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大?    。
3.(2025·厦门模拟)实验室有块长宽比为2∶1的矩形玻璃砖,某同学准备利用激光笔测量该玻璃砖的折射率。由于缺少标准测量工具,该同学将纸张裁成和玻璃砖一样大,通过对折产生折痕对纸张进行等分,将纸张变为测量工具。
(1)利用纸张折痕确定法线,调整激光笔的位置如图1所示,入射点为O,出射点为P,可知入射角为    ;
(2)如图2所示,将纸张放在玻璃砖另一侧,对齐确定P点位置,可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3)在此实验基础上,下列方法最能有效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单选,填选项序号)。
A.仅适当增加纸张的等分折痕
B.仅适当减少纸张的等分折痕
C.仅适当减小光线的入射角
4.(2024·安徽高考11题)某实验小组做“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及拓展探究实验。
(1)为测量玻璃的折射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笔在白纸上沿着玻璃砖上边和下边分别画出直线a和a'
B.在玻璃砖一侧插上大头针P1、P2,眼睛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看两个大头针,使P2把P1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O1。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它把P1、P2都挡住,再插上大头针P4,使它把P1、P2、P3都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出射光线和出射点O2
C.实验时入射角θ1应尽量小一些,以减小实验误差
(2)为探究介质折射率与光的频率的关系,分别用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从同一点入射到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保持相同的入射角,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光路图,并标记红光和绿光,如图乙所示。此实验初步表明:对于同一种介质,折射率与光的频率有关。频率大,折射率    (填“大”或“小”)。
(3)为探究折射率与介质材料的关系,用同一束微光分别入射玻璃砖和某透明介质,如图丙、丁所示。保持相同的入射角α1,测得折射角分别为α2、α3(α2<α3),则玻璃和该介质的折射率大小关系为n玻璃    n介质(填“>”或“<”)。此实验初步表明:对于一定频率的光,折射率与介质材料有关。
5.用圆弧状玻璃砖做测量玻璃折射率的实验时,先在白纸上放好圆弧状玻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然后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和P4,使P3挡住P1和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和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圆弧状玻璃砖轮廓,如图甲所示,其中O为两圆弧所在圆的圆心,图中已画出经过P1、P2点的入射光线。
(1)在图甲上补画出完整的光路。
(2)为了测出玻璃砖的折射率,需要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请在图中的AB分界面上画出这两个角。
(3)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得几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测得的入射角i和折射角r的正弦值,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玻璃的折射率n=    。
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必备技能培养】
【典例1】 (1)光学面 (2) P3以及P1、P2的像 远 
(3) (4)见解析图
解析:(1)玻璃砖的光学面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否则,接触面的污渍会影响接触面的平整,进而影响折射率的测定。
(2)在确定P3、P4位置时,应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P2的像;折射光线是通过隔着玻璃砖观察成一条直线确定的,大头针间的距离太小,引起的角度误差会较大,故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
(3)根据折射定律得折射率为n=。
(4)连接P1和P2并延长交玻璃砖的上边界aa'于O1点,连接P3和P4并延长交玻璃砖的下边界bb'于O2点,连接O1O2,则O1O2是光在玻璃内的折射光线,作好光路图如图所示。
素养训练
 (1)C (2)大 (3)1.5
解析:(1)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光线一定会从另一侧表面射出,折射光线不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即使P1、P2的距离较大,通过玻璃砖仍然可以看到P1、P2的像,故A错误;为减少测量误差,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即P1、P2的连线与法线NN'的夹角应尽量大些,故B错误;为了减小作图误差,将出射光线确定得更准确些,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故C正确;由几何知识可知,光线在上表面的折射角一定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光线一定会从下表面射出,不可能在bb'面发生全反射,故D错误。
(2)玻璃砖的厚度越大,光线通过玻璃板的侧移量越大,测量误差越小,故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大的玻璃砖来测量。
(3)设圆的半径为r,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则玻璃的折射率为n=====1.5。
【典例2】 (1)C (2)1.5
解析:(1)如果入射角过大,折射光线较弱,如果入射角过小,测量误差较大,因此入射角不易过大也不宜过小,A错误;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尽量大些,确定光线的方向时更准确,B错误;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才能更好的让P2挡住P1,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C正确。
(2)设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圆的半径为R,则
sin i=
sin r=
可得折射率n===1.5。
素养训练
 (1)B (2)见解析图  (3)B (4)小于
解析:(1)在插P3时,应使P3同时挡住P1、P2的像,故选B。
(2)画出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根据光路图可知,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3)入射角α越小,误差会越大,选项A错误;P1、P2间与P3、P4间距离应适当大些,这样可减小记录光线方向时产生的误差,选项B正确。
(4)如图所示,若把下边界a'画在了虚线位置,则光线在a边界的折射角偏大,根据n=可知,折射率偏小,该测量值小于直实值。
【典例3】 1.2 2.5×108
解析: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根据几何知识可得入射角i=45°,设折射角为r,则tan r=,则sin r=,故折射率n=≈1.2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2.5×108 m/s。
素养训练
(1)见解析图 (2)1.4 (3)减小
解析:(1)根据折射定律可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2)由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i=45°,折射角r满足tan r=≈,故r=30°,根据折射定律有n=≈1.4。
(3)绿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若所加液体深度不变,折射角将减小,光线会射到C点右侧,所以要使光线仍射到C点,所加液体深度要减小,小于6 cm。
【教学效果检测】
1.(1)见解析图 (2)1.53(1.50~1.56均可) (3)A
解析:(1)分别连接玻璃砖两侧的大头针所在的点,并延长与玻璃砖边分别相交,标出传播方向,然后连接玻璃砖边界的两交点,即为光线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方向。光路如图所示。
(2)设方格纸上正方形的边长为1,光线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
则sin i=≈0.798,
sin r=≈0.521。
所以玻璃的折射率n==≈1.53。
(3)由题图乙可知,光线P1P2入射到玻璃砖上时,相当于光线射到了一个三棱镜上,因此出射光线将向底边偏折,所以出射光线过P3和A。
2.(1) (2)P4
解析:(1)根据几何知识可知∠EOP3=60°,由折射定律有
n===。
(2)P4处对应的入射角较大,根据折射定律可知P4对应的折射率大。
3.(1)45° (2) (3)A
解析:(1)玻璃砖的长宽比为2∶1,根据题图可知入射角为45°。
(2)根据纸张的折痕位置,画出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光路图,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知折射角θ2的正弦值为sin θ2=,可知折射率n===。
(3)适当增加纸张的等分折痕能够提高距离测量的精确度,能够有效减小实验误差;改变入射光的入射角,不一定能够对上纸张折痕的位置,反而使距离测量误差变大,增大了实验误差,故选A。
4.(1)B (2)大 (3)>
解析:(1)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a作为界面,把长方体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一个长边与a对齐。用直尺或者三角板轻靠在玻璃砖的另一长边,按住直尺或三角板不动,将玻璃砖取下,画出直线a'代表玻璃砖的另一边,而不能用笔在白纸上沿着玻璃砖上边和下边分别画出直线a和a',故A错误;在玻璃砖一侧插上大头针P1、P2,眼睛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看两个大头针,使P2把P1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O1。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它把P1、P2的像都挡住,再插上大头针P4,使它把P1、P2、P3的像都挡住,这样就可以确定出射光线和出射点O2,故B正确;实验时入射角θ1应尽量大一些,但也不能太大(接近90°),以减小实验误差,故C错误。
(2)由图乙可知,入射角相同,绿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根据n=,可知绿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又因为绿光的频率大于红光的频率,所以频率大,折射率大。
(3)根据折射定律可知,玻璃的折射率为n玻璃=,该介质的折射率为n介质=,其中α2<α3,所以n玻璃>n介质。
5.(1)见解析图 (2)见解析图 (3)1.5
解析:(1)连接P3、P4与CD交于一点,此交点即为光线从玻璃砖中射出的位置,由于P1、P2的连线与AB的交点即为光线进入玻璃砖的位置,连接两交点即可作出玻璃砖中的光路,如图所示。
(2)连接O点与光线在AB上的入射点所得直线即为法线,作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如图中i、r所示。
(3)题图乙中图线的斜率k==n,由题图乙可知斜率为1.5,即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1.5。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