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 鲁科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第1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 鲁科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4 10:45:58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1.下列关于钠、钾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这个电子
B.都是强还原剂
C.与O2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但产物相同
D.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强碱
2.明矾常用作净水剂,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明矾中失电子能力最强和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分别是(  )
A.Al、S B.K、O
C.K、H D.Al、O
3.元素X、Y形成的简单离子X+、Y2+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元素Z形成的简单离子Z+与Cl-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Z>Y>X
C.Z>X>Y D.Y>Z>X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相同的Na与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铝生成的氢气更多,所以铝的失电子能力比钠强
B.Na与Mg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且Mg的核电荷数比Na的大,所以钠的失电子能力比镁强
C.Na无法从氯化镁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镁,因此钠的活泼性小于镁
D.Zn+2Fe3+Zn2++2Fe2+,所以Zn的金属性比Fe强
5.下列关于钠、钾、硫、氯几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核电荷数的变化,钠、硫、氯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
B.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强,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强
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氯元素原子
6.某同学学习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以后,画出了以下4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A、B、C、D四种微粒的符号分别是    。
(2)上述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试写出一个表现它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       。
(3)上述微粒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写出一个表现它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       。
(4)电子层结构与D相同、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其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说明它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是             。
7.X、Y、Z、R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以下特点:①元素X原子的M层比L层少3个电子;②元素Y的-2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③元素Z原子的L层比M层多5个电子;④元素R的原子核外L层比K层多3个电子,其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
A.X B.Y
C.Z D.R
8.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气泡,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固体物质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X、Y、Z B.Z、Y、X
C.Y、X、Z D.X、Z、Y
9.已知X、Y、Z均为核电荷数小于18的元素,其中X、Y原子均有三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Y3+与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3+的结构示意图为
B.X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只可能有一种
C.X、Y、Z的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Z>Y>X
D.金属性:X>Y
10.对四种金属元素G、L、M、R进行如下实验:
   金属 实验 G L M R
和冷水反应 不反应 慢慢反应 未做实验 未做实验
和2 mol·L-1盐酸反应 溶解并放出气体 溶解并放出气体 不反应 不反应
和Rn+的水溶液反应 溶解并形成沉淀 未做实验 溶解并形成沉淀 未做实验
根据表中所给实验结果,判断这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L、G、R、M B.G、L、M、R
C.L、G、M、R D.L、R、G、M
11.有A、B、C、D、E五种微粒。已知:
①当A微粒失去3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②当B微粒得到1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③C微粒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为12;④D微粒有18个电子,当失去2个电子后显电中性;⑤E微粒不带电,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
请回答:
(1)写出这五种微粒的化学符号:
A    ,B    ,C    ,D    ,E    。
(2)B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C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
(3)A的单质与EB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失电子能力:Mg>Al?                   。
(5)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Mg的失电子能力强于Al:                   。
12.某元素的微粒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微粒是中性微粒,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2)若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并出现浑浊,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3)若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得到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4)若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5)若A2-、B-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符合上述结构,A与B的得电子能力强弱顺序为    。
(6)若A2+、B+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符合上述结构,A与B的失电子能力强弱顺序为    。
13.现有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表所示:
元素 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T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X 常温下单质分子为双原子分子,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分子比较稳定
Y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Z 有三个电子层,M层上有3个电子
(1)写出元素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元素Y与元素Z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填字母)。
a.Y单质的熔点比Z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单质与水反应比Z单质与水反应剧烈
(3)元素T和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为1∶1化合形成化合物Q,元素X与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2化合形成常用于火箭燃料的化合物W,Q与W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X单质和T的另一种氢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1.C 钠、钾元素原子最外层均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表现强还原性,都能与H2O反应生成强碱。常温下,钠与O2生成Na2O,加热时生成Na2O2,C项错误。
2.B 明矾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钾元素,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氧元素。
3.C 根据信息可知X为Na,Y为Mg,Z为K,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是K>Na>Mg,C项正确。
4.B 金属失电子能力强弱与失电子多少不相对应,A错误;Na与Mg电子层数相同,Mg比Na核电荷数大,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Na强,Na更容易失去电子,B正确;Na可与熔化的MgCl2反应,置换出Mg,Na的活泼性大于镁,C错误;Zn没有置换出Fe,不能说明Zn的金属性比Fe强,D错误。
5.D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钠、硫、氯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A项正确;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强,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强,B项正确;钾比钠活泼,故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C项正确;S、Cl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易得电子,则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弱于氯元素原子,D项错误。
6.(1)C、F、Na、Al3+
(2)F 2F2+2H2O4HF+O2
(3)Na 2Na+2H2O2NaOH+H2↑
(4)10 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7.C 由题给信息分析可知,X、Y、Z、R四种元素分别为P、O、Al、N。其中只有Al为金属元素,金属性最强,C正确。
8.A X与稀硫酸反应,Y不反应,金属活动性强弱为X>Y;Y可以置换AgNO3溶液中的银,Z不能置换,金属活动性强弱为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X>Y>Z。
9.D 由题意知,Y核电荷数为13,Y为Al,Y3+与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推断出Z为F,由X、Y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可推断出X为Na或Mg。Al3+的结构示意图为,A错误;若X为Na时,Na与O可以形成Na2O、Na2O2,B错误;X、Y、Z的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 Y>X>Z,C错误;Na(或Mg)、Al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难失电子,所以金属性:Na(或Mg)>Al,D正确。
10.C G和冷水不反应,L与冷水慢慢反应,可知L的活泼性比G强;G、L与盐酸反应并放出气体,M、R不反应,可知G、L的活泼性比M、R强;G、M能与Rn+的水溶液反应,可知G、M的活泼性比R强。综上可知,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L、G、M、R。
11.(1)Al Cl Mg2+ S2- H
(2) 
(3)2Al+6H+2Al3++3H2↑
(4)取同等大小的镁片和铝片,打磨干净,分别与同等体积、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反应更剧烈,则说明失电子能力:Mg>Al
(5)镁原子与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铝的核电荷数更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力更强,故失电子能力:Mg>Al
解析: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A的核外有13个电子,A为铝原子;氩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B微粒得到1个电子后核外有18个电子,B为氯原子;C为Mg2+;D微粒有18个电子,失去2个电子后显中性,故D为S2-;E微粒不带电,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故E为H。
12.(1)Ar (2)S2- (3)K+ (4)Cl- (5)S<Cl
(6)Ca<K
13.(1) (2)Na c
(3)N2H4+2H2O2N2↑+4H2O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T为O元素,X为N元素,Y为Na元素,Z为Al元素。(1)T为氧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Y、Z分别是钠、铝元素,金属性较强的是Na,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比较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金属活动性顺序等。(3)氧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 1∶1的化合物Q是H2O2,氮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化合物W是N2H4,H2O2可与N2H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
2 / 3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程 标准 1.知道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 2.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分点突破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1.探究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
(1)方法导引
①非金属性、金属性通常指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②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的实验方法: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2)实验探究Na、Mg、K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
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 结论
实验1 金属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即: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 钠比 镁更 容易 失电 子; 钾比 钠更 容易 失电 子 
实验2 镁与冷水缓慢发生反应,并逸出较多微小气泡,反应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为浅红色
实验3 钾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且钾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
2.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影响因素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均有关系。
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1)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难失电子、越容易得电子。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原子越容易失电子、越难得电子。
1.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Na   Mg
2.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钾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Na   K
3.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金属钠和金属铝哪一种更容易与氯气反应?
4.请根据以上探究讨论分析说明硫、氯两元素哪种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
提醒
  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1.下列单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  )
A.K   B.Mg C.Na   D.Li
2.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钡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钡可以从KCl溶液中置换出钾
C.氧化性:K+>Ba2+>Na+
D.金属性:K>Ba>Na
3.下列各项中的叙述Ⅰ和叙述Ⅱ都正确,但叙述Ⅱ不能用于对叙述Ⅰ进行解释的是(  )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金属钠和钾都容易用小刀切开 钠和钾的硬度都较小
B 金属钠和钾都可用煤油密封保存 钠和钾都不与煤油反应,且密度都比煤油的大
C 金属钠和钾分别在空气中燃烧,钾的反应相对较快 钾的金属性比钠的强
D 金属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钾的反应相对较快 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1.下列关于Na、K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B.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K>Na
C.常温下,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
D.K能与NaCl溶液反应置换出Na
2.下列能说明钠比镁活泼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比镁原子少
B.相同物质的量的钠和镁分别和盐酸反应,钠产生的气体少
C.钠与镁的电子层数相等
D.常温下钠能与水剧烈反应,而镁不能
3.下列事实能说明金属性:Na>Al的是(  )
A.Na最外层有一个电子,Al最外层有3个电子
B.Na能与冷水反应,而Al不能
C.Na的熔、沸点低于Al的
D.Na能从AlCl3的溶液中把Al置换出来
4.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
甲同学在a、b、c、d四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mL冷水,再各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钠(Na)、镁(Mg)、铝(Al)、钾(K)金属块,观察现象。
(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原子越难   ,越容易    。
(2)反应最剧烈的烧杯中金属是     (填字母)。
A.钠 B.镁
C.铝 D.钾
(3)实验中发现b、c两只烧杯中几乎没有什么现象,要想达到实验目的,请你帮助选择下列合适的方法    (填字母)。 (已知镁、铝常温下与水基本不反应)
A.把镁、铝的金属块换成金属粉末
B.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热水
C.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盐酸
D.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基础知识·准落实】
分点突破
探究活动
1.提示:根据钠、镁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但镁的核电荷数比钠大,镁的最外层电子离核近,故预计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则钠与水反应比镁与水反应更容易。
2.提示:钾、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但钾的电子层数为4,钠的电子层数为3,故钾的最外层电子离核远,则预计钾比钠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则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容易。
3.提示:钠原子与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钠原子核电荷数比铝原子小,钠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较远,容易失去,钠更容易与氯气反应。
4.提示:S、Cl原子核外均有3个电子层,则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容易得电子,所以Cl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强于S。
自主练习
1.A K最活泼,最易失电子,其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
2.D 由于钡的失电子能力比钠强,所以钡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A错误;钡的活动性不如钾且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置换出钾,B错误;由于失电子能力:K>Ba>Na,故氧化性顺序为Na+>Ba2+>K+,C错误;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则金属性:K>Ba>Na,D正确。
3.D 金属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钾的反应相对较快的原因是钾的金属性比钠的强,或者说钾原子比钠原子更易失去电子。
【教学效果·勤检测】
1.D Na、K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A、B、C项正确;K非常活泼,会与NaCl溶液中的H2O反应生成KOH和H2,不能置换出Na,D项错误。
2.D 要说明失电子能力:Na>Mg,取决于其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取决于其失电子多少。
3.B 金属性的强弱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无对应关系,A项错误;可以通过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金属性的强弱,B项正确;熔、沸点的高低与金属性的强弱无对应关系,C项错误;Na进入盐溶液中首先与水反应,因此Na不能从AlCl3的溶液中置换出Al,D项错误。
4.D A项,如Ca最外层有2个电子,Li最外层有1个电子,金属活泼性:Ca>Li;B项,如Cu比Mg电子层数多,而金属活泼性:Cu<Mg;C项,如1 mol Al比1 mol Mg置换的H2多,而金属活泼性:Al<Mg;D项,说明A比B更易失电子,金属活泼性:A>B。
5.(1)失电子 得电子 (2)D (3)BC
解析:(1)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原子越难失电子,越容易得电子。(2)失电子能力:K>Na>Mg>Al,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故反应最剧烈的烧杯中金属是D。(3)反应现象不明显,是因为镁和铝常温下与水几乎不反应。把镁、铝的金属块换成金属粉末,现象仍不明显,A项错误;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热水,Mg、Al能与热水反应,镁会看到明显的现象,B项正确;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盐酸,Mg、Al能与盐酸反应,会看到明显的现象差别,C项正确;不能通过金属与碱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金属性的强弱,D项错误。
2 / 3(共54张PPT)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程 标
准 1.知道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
2.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目 录
1、基础知识·准落实
2、教学效果·勤检测
3、学科素养·稳提升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分点突破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1. 探究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
(1)方法导引
①非金属性、金属性通常指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②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的实验方法:元素的单质与水
(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2)实验探究Na、Mg、K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
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金属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即: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
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 钠比镁更
容易失电
子;钾比
钠更容易
失电子 
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2 镁与冷水缓慢发生反应,并逸出较多微小气泡,反应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为浅红色 钠比镁更容易
失电子;
钾比钠更
容易失电
子 
实验3 钾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且钾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 2.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影响因素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
层数均有关系。
(1)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
越近,原子越难失电子、越容易得电子。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
离核越远,原子越容易失电子、越难得电子。
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1.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Na    Mg
提示:根据钠、镁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但镁的核电荷数比
钠大,镁的最外层电子离核近,故预计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则
钠与水反应比镁与水反应更容易。
2.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钠、钾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Na    K
提示:钾、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但钾的电子层数为4,钠的
电子层数为3,故钾的最外层电子离核远,则预计钾比钠更容易失
去最外层电子,则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容易。
3.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金属钠和金属铝哪一种更容易与氯气反应?
提示:钠原子与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钠原子核电荷数比铝原
子小,钠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较远,容易失去,钠更容易与氯
气反应。
4. 请根据以上探究讨论分析说明硫、氯两元素哪种元素原子的得电子
能力强。
提示:S、Cl原子核外均有3个电子层,则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
子离核越近,原子越容易得电子,所以Cl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强于S。
提醒
  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
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1. 下列单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  )
A. K B. Mg C. Na D. Li
解析: K最活泼,最易失电子,其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
解析: 由于钡的失电子能力比钠强,所以钡与水反应比钠与水
反应更剧烈,A错误;钡的活动性不如钾且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
能置换出钾,B错误;由于失电子能力:K>Ba>Na,故氧化性顺
序为Na+>Ba2+>K+,C错误;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则金
属性:K>Ba>Na,D正确。
2. 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钡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 钡可以从KCl溶液中置换出钾
C. 氧化性:K+>Ba2+>Na+
D. 金属性:K>Ba>Na
3. 下列各项中的叙述Ⅰ和叙述Ⅱ都正确,但叙述Ⅱ不能用于对叙述Ⅰ进行
解释的是(  )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金属钠和钾都容易用小刀切开 钠和钾的硬度都较小
B 金属钠和钾都可用煤油密封保存 钠和钾都不与煤油反应,且密
度都比煤油的大
C 金属钠和钾分别在空气中燃烧,钾的反应相对较快 钾的金属性比钠的强
D 金属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钾的反应相对较快 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解析: 金属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钾的反应相对较快的原因是
钾的金属性比钠的强,或者说钾原子比钠原子更易失去电子。
教学效果·勤检测
2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1. 下列关于Na、K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
越远
B. 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K>Na
C. 常温下,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
D. K能与NaCl溶液反应置换出Na
解析: Na、K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电子
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
性)越强,对应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A、B、C项正确;K非
常活泼,会与NaCl溶液中的H2O反应生成KOH和H2,不能置换
出Na,D项错误。
2. 下列能说明钠比镁活泼的是(  )
A. 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比镁原子少
B. 相同物质的量的钠和镁分别和盐酸反应,钠产生的气体少
C. 钠与镁的电子层数相等
D. 常温下钠能与水剧烈反应,而镁不能
解析: 要说明失电子能力:Na>Mg,取决于其失电子的难易
程度,不取决于其失电子多少。
3. 下列事实能说明金属性:Na>Al的是(  )
A. Na最外层有一个电子,Al最外层有3个电子
B. Na能与冷水反应,而Al不能
C. Na的熔、沸点低于Al的
D. Na能从AlCl3的溶液中把Al置换出来
解析: 金属性的强弱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无对应关系,A项
错误;可以通过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金属性
的强弱,B项正确;熔、沸点的高低与金属性的强弱无对应关系,
C项错误;Na进入盐溶液中首先与水反应,因此Na不能从AlCl3的
溶液中置换出Al,D项错误。
4. 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  )
A.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 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 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解析: A项,如Ca最外层有2个电子,Li最外层有1个电子,
金属活泼性:Ca>Li;B项,如Cu比Mg电子层数多,而金属活
泼性:Cu<Mg;C项,如1 mol Al比1 mol Mg置换的H2多,而
金属活泼性:Al<Mg;D项,说明A比B更易失电子,金属活泼
性:A>B。
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
甲同学在a、b、c、d四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mL冷水,再各滴加几
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钠(Na)、镁(Mg)、铝
(Al)、钾(K)金属块,观察现象。
(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
子,核电荷数越大,原子越难 ,越容易 。
失电子 
得电子
解析: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原子越难
失电子,越容易得电子。
(2)反应最剧烈的烧杯中金属是 (填字母)。
A. 钠 B. 镁
C. 铝 D. 钾
D 
解析:失电子能力:K>Na>Mg>Al,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故反应最剧烈的烧杯中金属是D。
(3)实验中发现b、c两只烧杯中几乎没有什么现象,要想达到实
验目的,请你帮助选择下列合适的方法 (填字母)。
(已知镁、铝常温下与水基本不反应)
A. 把镁、铝的金属块换成金属粉末
B. 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热水
C. 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盐酸
D. 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BC 
解析:反应现象不明显,是因为镁和铝常温下与水几乎不反应。把镁、铝的金属块换成金属粉末,现象仍不明显,A项错误;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热水,Mg、Al能与热水反应,镁会看到明显的现象,B项正确;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盐酸,Mg、Al能与盐酸反应,会看到明显的现象差别,C项正确;不能通过金属与碱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金属性的强弱,D项错误。
学科素养·稳提升
3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1. 下列关于钠、钾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这个电子
B. 都是强还原剂
C. 与O2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但产物相同
D. 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强碱
解析: 钠、钾元素原子最外层均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表现强还原性,都能与H2O反应生成强碱。常
温下,钠与O2生成Na2O,加热时生成Na2O2,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明矾常用作净水剂,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明矾中失
电子能力最强和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分别是(  )
A. Al、S B. K、O
C. K、H D. Al、O
解析: 明矾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钾元素,得电子能力最强
的是氧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元素X、Y形成的简单离子X+、Y2+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元素Z形成的简单离子Z+与Cl-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元素原子
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X>Y>Z B. Z>Y>X
C. Z>X>Y D. Y>Z>X
解析: 根据信息可知X为Na,Y为Mg,Z为K,元素原子失电子
能力的强弱顺序是K>Na>Mg,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相同的Na与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铝生成的氢气更
多,所以铝的失电子能力比钠强
B. Na与Mg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且Mg的核电荷数比Na的大,所以钠
的失电子能力比镁强
C. Na无法从氯化镁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镁,因此钠的活泼性小于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金属失电子能力强弱与失电子多少不相对应,A错误;
Na与Mg电子层数相同,Mg比Na核电荷数大,对最外层电子的吸
引力比Na强,Na更容易失去电子,B正确;Na可与熔化的MgCl2反
应,置换出Mg,Na的活泼性大于镁,C错误;Zn没有置换出Fe,
不能说明Zn的金属性比Fe强,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下列关于钠、钾、硫、氯几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随着核电荷数的变化,钠、硫、氯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
B. 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强,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强
C. 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 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氯元素原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钠、硫、氯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离
核越近,A项正确;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强,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强,B项正确;钾比钠活泼,故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
烈,C项正确;S、Cl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
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易得电子,则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弱于
氯元素原子,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某同学学习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以后,画出了以
下4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A、B、C、D四种微粒的符号分别是 。
(2)上述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试
写出一个表现它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

C、F、Na、Al3+ 
F 
2F2+2H2O 4HF+O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上述微粒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写
出一个表现它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

(4)电子层结构与D相同、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其原子的核
电荷数是 。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说明它化学
性质稳定的原因是

Na 
2Na+2H2O 2NaOH+H2↑
10 
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得、
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X、Y、Z、R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有
以下特点:①元素X原子的M层比L层少3个电子;②元素Y的-2价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③元素Z原子的L层比M层
多5个电子;④元素R的原子核外L层比K层多3个电子,其中金属性
最强的是(  )
A. X B. Y C. Z D. R
解析: 由题给信息分析可知,X、Y、Z、R四种元素分别为P、
O、Al、N。其中只有Al为金属元素,金属性最强,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
生气泡,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
有固体物质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X、Y、Z B. Z、Y、X
C. Y、X、Z D. X、Z、Y
解析: X与稀硫酸反应,Y不反应,金属活动性强弱为X>Y;
Y可以置换AgNO3溶液中的银,Z不能置换,金属活动性强弱为Y
>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X>Y>Z。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已知X、Y、Z均为核电荷数小于18的元素,其中X、Y原子均有三
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Y3+与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
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3+的结构示意图为
B. X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只可能有一种
C. X、Y、Z的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Z>Y>X
D. 金属性:X>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题意知,Y核电荷数为13,Y为Al,Y3+与Z-具有相
同的电子层结构,可推断出Z为F,由X、Y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
大可推断出X为Na或Mg。Al3+的结构示意图为 ,A错误;若
X为Na时,Na与O可以形成Na2O、Na2O2,B错误;X、Y、Z的核
电荷数大小关系为 Y>X>Z,C错误;Na(或Mg)、Al的电子层
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难失电子,
所以金属性:Na(或Mg)>Al,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对四种金属元素G、L、M、R进行如下实验:
   金属 实验   G L M R
和冷水反应 不反应 慢慢反应 未做实验 未做实验
和2 mol·L
-1盐酸反应 溶解并放出
气体 溶解并放出
气体 不反应 不反应
和Rn+的水
溶液反应 溶解并形成
沉淀 未做实验 溶解并形成
沉淀 未做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表中所给实验结果,判断这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正确的是(  )
A. L、G、R、M B. G、L、M、R
C. L、G、M、R D. L、R、G、M
解析: G和冷水不反应,L与冷水慢慢反应,可知L的活泼性
比G强;G、L与盐酸反应并放出气体,M、R不反应,可知G、L
的活泼性比M、R强;G、M能与Rn+的水溶液反应,可知G、M
的活泼性比R强。综上可知,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L、G、M、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有A、B、C、D、E五种微粒。已知:
①当A微粒失去3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②当B
微粒得到1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③C微粒带两
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为12;④D微粒有18个电子,当失去2个
电子后显电中性;⑤E微粒不带电,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
请回答:
(1)写出这五种微粒的化学符号:
A ,B ,C ,D ,E 。
Al 
Cl  
Mg2+ 
S2- 
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B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C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为 。
(3)A的单质与EB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
2Al3++3H2↑
(4)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失电子能力:Mg>Al?



取同等大小的镁片和铝片,打磨干净,分别与同等体积、
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反应更剧烈,则说明失电子能力:Mg
>A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Mg的失电子能力强于Al:


解析: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A的核外有13个电子,A为
铝原子;氩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B微粒得到1个电子后核
外有18个电子,B为氯原子;C为Mg2+;D微粒有18个电
子,失去2个电子后显中性,故D为S2-;E微粒不带电,原
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故E为H。
镁原
子与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铝的核电荷数更大,原子核对核
外电子吸引力更强,故失电子能力:Mg>A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某元素的微粒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微粒是中性微粒,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2)若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并出现浑浊,这种微粒的
符号是 。
(3)若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得到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
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Ar 
S2- 
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若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
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
(5)若A2-、B-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符合上述结构,A与B
的得电子能力强弱顺序为 。
(6)若A2+、B+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符合上述结构,A与B
的失电子能力强弱顺序为 。
Cl- 
S<Cl 
Ca<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现有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表所示:
元素 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T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X 常温下单质分子为双原子分子,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分子比较稳定
Y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Z 有三个电子层,M层上有3个电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写出元素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T为O元素,X为N元素,Y为Na元素,
Z为Al元素。(1)T为氧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元素Y与元素Z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
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填字母)。
a.Y单质的熔点比Z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单质与水反应比Z单质与水反应剧烈
Na 
c 
解析:Y、Z分别是钠、铝元素,金属性较强的是Na,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比较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金属活动性顺序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元素T和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为1∶1化合形成化合物Q,元
素X与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2化合形成常用于火箭燃料的
化合物W,Q与W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X单质和T的另一
种氢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2H4+2H2O2
N2↑+4H2O
解析:氧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 1∶1的化合物Q是H2O2,氮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化合物W是N2H4,H2O2可与N2H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