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七年级上册
第 23 课
《 女 娲 造 人 》
统 编 版
(2024)
马克思:“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马克思:“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马克思:“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马克思:“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充满想象、主角有超能力、解释自然或起源问题
课 堂 导 入
天地开辟,万物皆有,唯缺人类,世界不免荒凉寂寞。此时,神通广大的女娲出现了,她会怎样改变这一切呢?她将创造出怎样神奇的生物?让我们一同走进袁珂笔下的《女娲造人》,去探寻这奇妙的神话故事,感受那远古的神秘与神奇。
学 习 目 标
1.梳理女娲造人的过程,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特点,尝试进行简单的想象和联想。
3.感受作者对人类诞生的欣喜之情,体会女娲身上所体现的创造精神。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原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中国著名神话学家、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神话的整理与研究,是中国神话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通俗生动的语言重新讲述古代神话,使神话故事更易于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山海经校注》等。其写作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想象力,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20世纪中叶,收录于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书的改写版本中,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整理加工而成的文学性叙述。当时,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知识,袁珂对零散记载于古籍中的神话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艺术再创造。《女娲造人》便是基于《风俗通》等古籍中关于女娲造人的简略记载,加以合理想象和文学润色而成,旨在还原人类起源的神话图景,传递先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神 话
定义:民间集体口头创作,以想象解释自然、宇宙及人类起源,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与理想追求的故事。
分类:创世神话(核心,如本文)、自然神话、英雄神话。
特点:
基于现实生活,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对自然进行形象化的不自觉艺术加工;
体现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信念。
预习检查——读一读
辟
娲
榛
澄
掘
幽
掺
捏
踪
延
倦
揉
开
女
莽莽
光
和
迹
绵
不
团
pì
wā
chénɡ
zhēn
jué
yōu
chān
niē
zōnɡ
yán
juàn
róu
榛
澈
疲
堪
kān
预习检查——多音字
和
和平
和牌
唱和
和稀泥
和面
辟
pì
bì
开辟
复辟
省
shěng
xǐng
省事
省亲
hé
hè
hú
huò
huó
预习检查——多音字
澄
chéng
dèng
澄澈
澄沙
chuàng
chuāng
创造
创伤
创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原野辽阔而荒凉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常用来形容水或天空等。
幽光:微弱、幽暗的光线。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
绵延:连续不断,多指山脉、河流、时间等。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神通广大:原指神仙法力无所不能,后形容人本领高超,办法多。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多用来形容才能、本领、气质等。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如英雄气概。
掺和:混合、掺杂,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女娲造人”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事件——女娲创造人类。题目直接揭示了神话的主题内容,既交代了主人公(女娲),又突出了关键行为(造人),简洁而准确,有助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同时也引发对人类起源的好奇与思考。
整体感知——情节梳理
快速朗读课文,完成情节流程图:
天地荒凉(无人类)→ 女娲孤独(造人动机)→ 黄泥捏人(首次创造)→ 藤条洒泥(批量创造)→ 分男女定婚姻(延续后代)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 1-4 段:造人原因 —— 天地寂寞,女娲孤独,萌生造人想法;
第 5-16 段:造人过程 —— 从精雕细琢到高效创造,见证人类诞生;
第 17-18 段:造人结果 —— 确立繁衍方式,人类世代绵延。
整体感知——行文线索
本文以“创造人类的过程”为行文线索,围绕女娲如何从孤独中萌发造人想法,到具体实施造人行为,再到解决人类代际延续问题,层层推进。整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展开,以“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如何让人延续”为主线,将各个情节有机串联起来,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课文开头为什么要描写天地开辟后已有万物却唯独没有人类的情景?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界的荒凉与寂寞,营造一种缺少生机的氛围,从而引出女娲造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下文她因孤独而萌生创造人类的念头做铺垫。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女娲是如何想到要创造像自己一样的生物的?请结合文中细节说明。
女娲在池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发现水中影子会随着她的表情变化而变化,于是灵机一动,意识到世间虽有各种生物,却没有像自己一样的存在,因此决定创造一种像自己、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女娲造人经历了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什么不同?
第一阶段是用手揉捏黄泥造人,一个个亲手制作,速度慢但精细;第二阶段是用枯藤搅动泥浆挥洒成形,能快速造出大量人类,效率高。这体现了从个体精工到批量生产的转变,反映出劳动方式的进步。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女娲为什么要将人分为男女?这一做法在神话中有何意义?
因为人总会死亡,如果每次都由女娲亲自创造,太过麻烦。她将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结合生育后代,解决了人类持续繁衍的问题。这在神话中解释了人类自然繁殖的起源,也反映了原始社会对性别分工和家庭关系的认知。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章结尾说“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增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话标志着女娲造人工作的圆满完成,不仅完成了“造人”的任务,更实现了人类的自我延续,使神话逻辑完整闭环。同时呼应前文“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的初衷,表明世界从此充满生机与活力。
精读细研——女娲形象
女娲的 “神性”(非凡能力)
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
创造神奇:黄泥揉团即成人,藤条挥洒便生众;
→ 体现神话大胆奇特的想象特点。
精读细研——女娲形象
女娲的 “人性”(情感与品质)
结合语句分析:
(1)“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活泼可爱,有人的喜怒哀乐;
(2)“揉团着,揉团着”“工作着,工作着”—— 反复手法凸显不辞辛劳、执着忘我的精神;
(3)“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创造成功后的喜悦与欣慰;
(4)“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为人类未来思虑,展现智慧与母性关怀。
精读细研——女娲形象
形象总结
女娲是神与人的结合体:既有造人的神力,又有像人类一样的孤独、喜悦与责任感,是中华民族心中 “创世母亲” 的象征。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请分析句子“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的妙处。
此句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女娲的思考过程,体现她的创造灵感来源,使女娲形象更鲜活。能表现女娲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且想要改变世间荒凉寂寞的善良性格。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分析“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捻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这句描写的作用。
详细描写了女娲造人的动作,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造人过程,突出女娲的神力。连续用“揉团着”突出造人动作的连贯性,强调女娲造人时的认真专注。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说说“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淹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这句话的好处。
详细描述新造人方法,画面感强,展现女娲的智慧,也体现出造人方式的神奇多样。既简单省事又能快速造出很多人,解决了靠捏人速度慢的问题。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文中多处描写女娲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女娲的想法和动机,使女娲形象更丰满真实,推动造人情节发展。
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哪些描写手法塑造女娲形象?
还有动作描写,如掘、捻和、揉团等动作,展现女娲的神力和认真造人的过程。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想象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通过想象创造出女娲造人的神奇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如果没有想象,这篇文章会怎样?
会变得平淡无趣,无法展现出神话故事的奇幻色彩和独特魅力。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小 结
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充分发挥想象手法的作用,丰富内容,增添奇幻色彩,吸引读者。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女娲造人过程中,她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开始感到孤独,从“感到非常孤独”看出;造人后满心欢喜,如“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女娲这些情感变化反映出她怎样的品质?
反映出女娲善良、渴望世间热闹、关爱自己创造的人类的美好品质。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觉得很神奇有趣,感受到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体会到人类诞生的不易。
这种感受和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主旨是通过女娲造人展现人类诞生及延续,神奇有趣感受正契合神话故事特点及主旨表达。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 结
文章通过讲述女娲造人及让人类繁衍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人类诞生及延续的主题,同时也体现出女娲善良、关爱人类等美好品质,让读者感受到人类诞生的神奇与不易。
拓展升华——神话意义
科学已证实人类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为何还要学习《女娲造人》?
1.了解远古人类对起源的探索与好奇;
2.感受神话中蕴含的创造精神与生命敬畏;
3.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想象力。
拓展升华——神话意义
从女娲造人故事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1.创造的价值:女娲的探索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2.生命的可贵:每个生命都承载着 “被创造” 的喜悦;
3.责任的重量:创造者对所创造事物的关怀与担当。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1.了解女娲造人的奇幻故事,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
2.感知女娲形象,她勤劳、智慧且充满母爱。
3.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对生命诞生的欣喜与赞美。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神性:
神通广大
(造人过程非常神奇)
女
娲
人性:
勤劳、聪明
爱美、也会寂寞
充满母性光辉
既是神通广大的神,也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人。
课 堂 检 测
1.女娲造人的动机是什么?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课文内容的是( )
A. 为了展示自己强大的神力
B. 觉得世间太过冷清,想创造生物陪伴自己
C. 受天帝命令,必须创造人类来繁衍后代
D. 为了让大地有更多的生灵,维持生态平衡
B
解析:课文开篇提到女娲 “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因此造人动机是排解冷清、获得陪伴,A、C、D 均不符合课文内容。
课 堂 检 测
2.课文中提到女娲最初创造人类的方式是( )
A. 用泥土捏塑 B. 用树木雕刻
C. 用石头打磨 D. 用河水孕育
A
解析:课文明确写道 “她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揉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即最初用泥土捏塑人类,B、C、D 无课文依据。
课 堂 检 测
3.下列对女娲形象的分析,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B. 充满慈爱之心
C. 性格冷漠,不关心人类
D. 勤劳能干,为人类的诞生付出努力
C
解析:女娲造人后 “把他们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还 “忙碌地工作着”,体现出慈爱、勤劳与创造力,“性格冷漠” 与课文中女娲的形象完全相反。
课 堂 检 测
4.关于《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主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批判女娲过度干预自然的行为
B. 展现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起源的浪漫想象
C. 说明人类是由神随意创造的,没有自身价值
D. 强调只有神力才能创造出生命
B
解析: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未知事物(如人类起源)的浪漫想象与解释,A “批判”、C “没有自身价值”、D “只有神力能创造生命” 均偏离文章主旨。
课 堂 检 测
5.课文中 “莽莽榛榛” 一词用来形容原野的状态,下列对该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形容原野热闹繁华,充满生机
B. 形容原野草木丛生,荒凉而辽阔
C. 形容原野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D. 形容原野多山多石,崎岖不平
B
解析:“莽莽榛榛” 中,“莽莽” 形容辽阔,“榛榛” 形容草木丛生,结合课文中 “冷清” 的语境,该词指原野荒凉辽阔、草木杂乱,A “热闹繁华”、C “平坦开阔”、D “多山多石” 均不准确。
课 堂 检 测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娲造人后,人类的出现让原本冷清的世界变得有了生气
B. 女娲为了让人类能够持续繁衍,想出了让人类自分男女的办法
C. 课文详细描写了女娲造人的每一个步骤,没有任何想象成分
D. 女娲造人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
C
解析:《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核心是古代人民的想象,如 “泥人刚接触地面就活了”“开口喊妈妈” 等均为想象成分,“没有任何想象成分” 的表述错误。
课 后 作 业
发挥想象:仿写片段 “假如女娲造人时遇到了困难(如黄泥不够、暴雨来袭),她会怎样解决?”;
女娲揉完最后团黄泥,掌心里只剩几星碎土,远处新立的泥人还在好奇张望。她望向昆仑深处,将补天余下的彩石拢来:红石揉作活泼孩童,蓝石捏成静立小人,银纹石混着残泥,让泥人眼角缀了星光。
课 后 作 业
骤雨忽至,雨点砸得泥人往下淌泥。女娲忙揭下巨鳌遗下的龟甲,倒扣在泥人头顶当伞,又折芦草编裙裹住冻得缩肩的小人,还摆上野果。见雨势未减,她碾彩石成粉撒进雨里,雨水落在泥人身上,凝出薄光膜挡雨保暖。
雨散日出,小人们从龟甲下钻出来,红的、蓝的身影追着彩虹跑。女娲看着红泥小人把草裙让给同伴,笑着将银纹石埋进水洼边 —— 石缝很快冒芽开花。她知道,往后再无困厄,因为这些小人已学会彼此帮扶。
七年级上册
第 23 课
谢 谢!
统 编 版(2024)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