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7张PPT)
《 寓 言 四 则 》
七年级上册 第24课
统编版(2024)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寓言是通过虚构简短故事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精短、情节简单、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四大特点,常采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其道理超越时空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西方寓言:以《伊索寓言》为代表(古希腊),包含《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经典,风格直白犀利,如同 “带刺的箴言”;另有俄国《克雷洛夫寓言》、法国《拉封丹寓言》等传世之作。
中国寓言:多出自《吕氏春秋》《庄子》等典籍,依托历史故事或社会现象,侧重委婉劝诫,蕴含东方智慧。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原为萨摩斯岛人,后成为自由人,以智慧和讲述寓言著称。他善于用动物为主角编撰短小精悍的故事,借以讽刺社会现象、揭示人生哲理。其作品经后人整理汇编成《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寓言集之一,在世界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风格朴素简洁,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新知——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 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探究新知——神话人物
宙斯(Zeus)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神王,奥林匹斯众神之首,掌管天空、雷电与秩序。他推翻父亲克洛诺斯的统治后,与兄弟瓜分世界,最终成为宇宙至高统治者。其标志性武器为 “雷霆”,常以鹰或中年男子形象出现。宙斯性格复杂,既维护神界秩序、主持正义,也因多情引发诸多故事,如与 Europa、Io 等凡人或神女的恋情,常引发妻子赫拉的嫉妒与报复。他在神话中是力量与权威的象征,也是连接神界与人间的关键纽带,许多英雄(如赫拉克勒斯)均为其后代。
探究新知——神话人物
赫拉(Hera)
赫拉是宙斯的姐姐与妻子,奥林匹斯众神之后,掌管婚姻、家庭与女性生育,同时也是王权的守护者。她以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威严女神形象出现,象征着女性的忠贞与家庭的稳定。赫拉对婚姻极为重视,因宙斯的不忠,常对其情人及私生子展开报复,如迫害赫拉克勒斯、让 Io 变成母牛等,这些故事凸显了她的嫉妒与刚烈。但她并非仅为 “复仇女神”,也会庇护忠于婚姻的女性、帮助产妇顺利分娩,是希腊神话中女性力量与家庭秩序的核心代表。
探究新知——神话人物
赫耳墨斯(Hermes)
赫耳墨斯是宙斯与神女迈亚之子,奥林匹斯众神中的 “使者”,掌管商业、旅行、通信、边界,同时也是小偷、骗子的保护神,还是亡灵的引路者(引导亡灵前往冥界)。他出生不久便展现出聪慧与狡黠,曾偷取阿波罗的牛群,后以竖琴赔偿,促成二者和解。其标志性形象为头戴羽翼帽、脚蹬羽翼鞋、手持双蛇杖(象征商业与医疗),行动敏捷如飞。作为众神使者,他常为宙斯传递命令,也多次帮助英雄(如奥德修斯)脱离困境,是神话中连接神界、人间与冥界的 “桥梁”,代表着沟通、智慧与灵活变通。
预习检查——读一读



溉汲
宿
















ɡài jí
xiù


zhònɡ
chú

shì

预习检查——多音字
( )
( )
( )


( )
( )
较量
测量
勉强
强大
倔强
liàng
liáng
qiáng
qiǎng
jiàng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四个字均为 “踩、踏” 之意)。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 通 “释”,解除、消除)。
庇护:袒护,保护。
吹嘘:夸大地宣扬自己的优点。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
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赫耳墨斯 和 雕像者
课 堂 导 入
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各有特点,他们的故事充满趣味。若众神化作凡人来到人间,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有一则寓言,讲的是神使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多大尊重,于是有了一番特别的遭遇。且随这故事,一同去看看其中蕴含的深意吧。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
2.分析赫耳墨斯的形象,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塑造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之人的讽刺之情。
创 作 背 景
本文选自《伊索寓言》,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城邦制度发展阶段,思想活跃,民间流传大量口头文学,寓言作为讽喻现实、传播道德观念的文学形式广泛流行。伊索寓言多源于民间故事,经过加工提炼,反映当时人们对人性、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的理解。本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正是通过神祇形象讽刺人类虚荣心理,体现了古希腊寓言“借古讽今”“以神喻人”的创作特点,对后世寓言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直接点明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构成人物关系的核心——神与凡人之间的价值对比。标题简洁明了,既交代了故事主角,又暗示了情节发生的场景和冲突所在:一位自视甚高的神祇在人间接受评价。通过这一标题,读者可预知故事将围绕“尊重”“价值”“身份”等主题展开,具有引导理解的作用。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起因(第 1 句):赫尔墨斯化凡人到雕像店,想知自己在人间的尊重程度。
铺垫(第 2-3 句):问宙斯、赫拉雕像价(一银元、更贵),建立 “神的地位与价格挂钩” 逻辑,暗藏得意。
高潮(第 4 句):见自己雕像,自认地位更高,期待被尊重,主动问价。
结局(第 5 句):雕像者称其雕像 “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虚荣落空。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人间?他的动机是什么?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是为了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的动机是出于对自己地位和声望的好奇与自信,认为自己作为神使和商人的庇护神,应该比其他神更受尊崇。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中赫耳墨斯先后问了哪几尊雕像的价格?顺序是怎样的?
他先问了宙斯雕像的价格,接着问了赫拉雕像的价格,最后问了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顺序是由最高神到配偶神,再到自己,体现出他心中地位的排序。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雕像者对赫耳墨斯雕像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雕像者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说明在人间,赫耳墨斯并不被重视,他的价值甚至不如宙斯和赫拉,连单独出售都不值得,只能作为赠品。这反映出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低。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局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赫耳墨斯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更高尊重,结果却被当作“白送”的添头,这种反差突出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缺陷,强化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这篇寓言最后一句话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起到了总结和升华主题的作用。它将故事从具体情节引向普遍道理,引导读者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课文中“一个银元。”“还要贵一点儿。”这样简短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雕像的价格,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比为后文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做铺垫。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这句话妙在哪里?
以夸张的方式突出赫耳墨斯雕像价值之低,极具讽刺意味,鲜明地表现出他不被人重视的结果。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这篇寓言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塑造赫耳墨斯的形象?
运用了对话描写的手法,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展现其心理活动,刻画形象。能直观地呈现他的爱慕虚荣,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其形象特点。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寓言结尾点明寓意,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卒章显志的手法。作用是总结故事内容,直接点明主旨,让读者清楚明白故事要传达的道理。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小 结
语言上简洁明了,用简短对话推动情节。
塑造形象采用对话描写展现心理。
结尾运用卒章显志点明寓意。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读了这篇寓言,你对赫耳墨斯有什么感受?
觉得他很虚荣,只看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结果却很尴尬。
从他的经历中,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
那些爱炫耀自己却没真本事,不被人重视的人。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这篇寓言主要想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过分虚荣。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 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因对自己的雕像估价过高而遭遇尴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1.了解《伊索寓言》,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
2.分析赫耳墨斯的形象,体会其爱慕虚荣。
3.明白故事寓意,警醒自己莫做爱慕虚荣却不被重视之人。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
问宙斯雕像
一个银元
问赫拉雕像
还要贵一点儿
问自己雕像
算添头,白送
雕像者
更尊重
算添头
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蚊子 和 狮子
课 堂 导 入
生活中,常有人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却因小失大,败给看似弱小的一方。就如那勇敢挑战狮子的蚊子,初时得胜得意洋洋,最后却被小小蜘蛛困住。这其中蕴含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去探寻吧。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寓言特点,能概括《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内容。
2.分析蚊子和狮子的形象,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
3.体会作者对那些打败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之人的讽刺之情。
创 作 背 景
《蚊子和狮子》出自《伊索寓言》,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社会以口头文学为主,寓言常被用于公共演讲、道德教育和哲学辩论中,借动物形象讽刺人性弱点,传达生活哲理。本文作为一则经典寓言,反映了古希腊人通过简短故事传递智慧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和现实批判意义。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蚊子和狮子”以两种体型悬殊的动物命名,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读者好奇:弱小者能否战胜强大者?题目直接点明故事的主要角色和矛盾关系,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也预示了出人意料的结局,有助于引导读者关注故事背后的哲理思考。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一段(冲突开端):蚊子不服狮子 “百兽之王” 地位,主动发起挑战,点明 “弱小挑强大” 的核心矛盾,奠定情节基础。
第二段(对抗发展):蚊子借灵活优势,专攻狮子鼻子弱点,使狮子抓脸自伤、被迫认输,展现 “以弱胜强” 的过程。
第三段(结局与寓意):蚊子胜后得意,撞网被蜘蛛捕获,以其悲剧结局点明 “戒骄戒躁” 的寓言主旨。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它凭借什么战胜了狮子?
蚊子敢于挑战狮子是因为它认为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爪牙,而在于智慧和策略。它凭借灵活的飞行能力和精准攻击狮子鼻子周围薄弱部位的战术,成功战胜了狮子。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蚊子战胜狮子后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蚊子战胜狮子后“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极度的骄傲和得意。这说明它在胜利后失去了警惕,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蚊子最终是怎么被蜘蛛吃掉的?这个结局有什么作用?
蚊子在得意飞走时被蜘蛛网粘住,最终将被蜘蛛吃掉。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增强了故事的讽刺效果,突出了“骄兵必败”“强中更有强中手”的主题。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和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读者从具体情节中提炼出普遍的人生哲理。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这则寓言适合用来形容什么样的人?请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这则寓言适用于那些曾经战胜过强者,却因骄傲自满而在不经意间败给弱者的现象。例如,一个学生在竞赛中击败了年级第一名,却在下一次考试中因为松懈而被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超越。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这句话是如何体现蚊子和狮子特点的?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体现其勇敢且自大,专咬没毛处很聪明。狮子“气得抓破脸”表现其愤怒无奈,凸显了两者特点。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吹喇叭”“唱凯歌”突出蚊子得胜后的得意忘形,“却”字一转,被粘住的结局又形成强烈反差,很有戏剧性。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这篇寓言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讲述故事?
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赋予蚊子、狮子人的语言、动作等,让故事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能把动物特点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它们的行为传达道理,使读者更易接受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故事结尾直接点明寓意,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点明寓意,能让读者清楚明白故事要传达的道理,起到总结、升华主题的作用,让读者印象深刻。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小 结
1.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赋予动物人的行为等,使故事生动有趣。
2.结尾直接点明寓意,起到总结升华主题的作用,便于读者理解。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读了这篇寓言,你对蚊子的经历有什么感受?
觉得蚊子一开始很勇敢,但得胜后太骄傲了,导致最后被蜘蛛网粘住,很可惜,也让人警醒不能骄傲。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 结
《蚊子和狮子》通过叙述蚊子战胜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而忽视了自己短处的人,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1.《蚊子和狮子》情节简单,蚊子挑战狮子并获胜,却因轻敌被蜘蛛消灭。
2.寓意深刻,适用于打败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者。
3.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展现角色特点。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蚊 子

狮 子
挑战狮子
误撞蛛网
—— 胜利
—— 死亡
骄兵必败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穿井得一人
课 堂 导 入
大家都知道“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吧,说的是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可见谣言传播的力量。其实在古代,类似以讹传讹的故事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穿井得一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
学 习 目 标
1.熟读课文,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能准确翻译关键语句,如“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并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寓言中谣言传播的过程及原因,理解因误听误传导致谬误的现象,掌握寓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3.体会作者通过短小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认识实事求是、不轻信盲从的重要性。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此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融合各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交流。吕不韦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召集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他试图通过此书为秦国乃至天下提供一套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和方法。
探究新知——文化常识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它包含了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被誉为“杂家”的代表著作。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穿井得一人”即打井得到一个人。这个标题直接点明故事核心事件,以引发读者好奇:为何打井会得到一个人?随着故事展开,揭示出“得一人之使”的真相,告诫人们不可轻信传言、以讹传讹。“穿井得一人”是故事线索,贯穿全文。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朗读指导
注意节奏:按照划分节奏朗读,如“家无井/而出溉汲”,“家无井”与“而出溉汲”有停顿,能清晰展现句子结构。句中停顿把握好,能让朗读更有韵律。
重音处理:“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之使”“于井中”应重读,突出丁氏的澄清,使听众更易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字词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溉汲”,打水浇田,“溉” 指浇灌,“汲” 指从井里取水;“居外”,在外面,这里指专门负责外出打水。
译文: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需要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字词注释:“及”,等到;“穿井”,挖井;“得一人”,这里指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等到他家挖了水井,(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字词注释:“闻而传之者”,听到这话并传播它的人;“得一人”,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译文:有听到这话并传播它的人(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字词注释:“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之”,谈论这件事,“道” 是谈论的意思;“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君主听到这件事,“闻”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听到”。
译文: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最终)让宋国的君主听到了。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问之于丁氏”,向丁氏询问这件事,是 “于丁氏问之” 的倒装,介词结构后置;“对”,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 指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是 “于井中得一人” 的倒装。
译文:宋国君主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家挖井)是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字词注释:“求闻之若此”,像这样探求传闻,“求” 指探求,“若此” 指像这样;“不若”,不如。
译文:像这样探求(没有根据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丁家原本为什么需要一个人常年在外打水?这说明了当时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丁家没有水井,必须到外面取水灌溉和使用,因此要派一个人专门负责打水。这说明在古代,没有水井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打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日常劳动,也反映出当时水利设施的缺乏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穿井”对丁家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改善。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他的本意是什么?后来这句话为什么会被误解?
丁氏的意思是:我家打了井之后,不再需要专人外出打水,节省了一个人力,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使用。但别人听到后,只抓住字面意思,误以为是在挖井的过程中从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这种误解源于听者没有深入理解语境,只凭表面语言进行传播,导致信息严重失真。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说明了这个谣言传播到了什么程度?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句话说明谣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连国君都听说了。这反映出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往往轻信传闻,缺乏核实意识,加之猎奇心理作祟,使得虚假信息极易扩散。同时也揭示了舆论传播的盲目性和危害性。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宋君派人去调查这件事,说明了他对待传闻持什么样的态度?这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宋君没有轻信传言,而是主动派人去查证,说明他具有理性思考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尤其是网络上的流言蜚语,不能盲目相信和转发,而应保持独立思考,追根溯源,核实真相,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分析句子“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中“及”字的作用,并解释整句话的含义。
“及”是“等到”的意思,表示时间的推移,引出事件的发展节点——丁家终于打好了水井。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他们家打好了井,丁氏便告诉别人:“我打井得到了一个人。”这里的“得一人”是省略了宾语的表达,实际指“得一人之力”,语言简洁却容易产生歧义,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用“非……也”结构进行否定判断,语气坚定明确,强调事实真相。“得一人之使”说明是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非得一人于井中”则直接否定了“从井里挖出人”的荒谬说法。这个句式不仅澄清了误解,还突出了语言表达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句话意思是:听到的消息竟被传成这样,还不如没听说过。表达了作者对以讹传讹现象的强烈批评和无奈感慨。语言凝练深刻,带有议论色彩,运用对比(“若此”与“无闻”)增强语气,发人深省,体现了《吕氏春秋》善于借故事说理的语言风格。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这则寓言是如何通过一个小事件来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故事从丁家打井说起,本是一件普通的生活改善之事,却因一句话被误传为“挖出活人”,最终惊动国君。作者通过这个看似荒诞的传播过程,揭示了现实中“谣言传播”的普遍性和破坏性。以小见大,用具体事例反映抽象道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警醒。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顺序对表达主题有何好处?
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展开:先写无井之苦,再写穿井之喜,接着是误传之谬,然后是调查之实,最后是评论之思。这种顺叙手法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让读者随着情节发展逐步认识到谣言形成的全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中哪些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在传播链条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丁氏是信息的源头,他出于喜悦分享消息;闻而传之者是第一层传播者,未经核实就转述;国人是群体传播者,加速扩散;宋君是质疑者和调查者,代表理性力量;最后作者通过评论点明主旨。这些人物构成完整的“信息传播链”,生动展现了谣言从产生到泛滥再到被澄清的过程。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本文结尾的议论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属于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直接揭示寓言的寓意。它不仅是对前面事件的总结,更是对盲目传谣行为的批判,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使故事不仅仅停留在趣味层面,而具有深刻的现实警示意义。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小 结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小事揭示社会普遍问题。
采用顺叙结构,情节清晰,逻辑严密,便于读者理解事件发展。
借助人物链条推动情节,展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
结尾议论点明主旨,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语言表达要准确,听话也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混乱。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网络上的一些“标题党”新闻,断章取义地传播一句话,引发公众误解;或者微信群里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造成恐慌。这提醒我们要做理性、负责任的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你认为丁氏有没有责任?如果他想避免误会,可以怎样表达更清楚?
丁氏有一定责任。虽然他的本意正确,但他表达不够严谨,“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极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误会,他可以说:“吾穿井免一人外役,故得一人之力。”或“穿井后省一人汲水之劳。”这样表述更加具体明确,能有效防止他人误解,说明在沟通中不仅要考虑自己想说什么,还要考虑别人会怎么理解。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 结
这则寓言通过丁氏打井引发的谣言事件,讽刺了那些不加思考、盲目传播谣言的人,同时也提醒人们说话要准确,听话要明义,遇事应像宋君一样调查求证。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社会上以讹传讹现象的深刻忧虑,倡导实事求是、理性判断的处世态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穿井得一人
寓言主旨:传言不可轻信,需辨明真相
人物形象:丁氏言简意赅,传者以讹传讹
关键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写作手法:对话推动情节,讽刺盲目传谣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
误传:
真相:
丁家挖井
穿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丁家挖井 挖到了一个人
告人:“穿井得一人”
不能盲从
杞 人 忧 天
课 堂 导 入
大家都知道“庸人自扰”这个成语吧,意思是平庸的人无事生非,自找麻烦。其实,这个成语与我们今天要学的《杞人忧天》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安身,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是怎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
学 习 目 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言文大意,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如“天,积气耳”“地,积块耳”,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杞人忧天的故事。
2.理解寓言通过对话层层推进说理的结构特点,分析“晓之者”如何运用比喻和解释消除忧虑,掌握寓言说理的基本方法。
3.体会作者借寓言讽刺不必要的担忧、倡导理性面对自然现象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理解“杞人忧天”的现实意义。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列子》的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共八篇,包括诸多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等,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在古代哲学和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探究新知——作品简介
《列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书中多以寓言形式展现道家思想。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体裁,篇幅短小、富有哲理,常借此喻彼、借古喻今。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知,常充满恐惧与忧虑。《列子》一书旨在通过故事阐述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杞人忧天》这则故事,借杞人无端担忧天地崩坠,讽刺那些无端自扰之人,引导人们以豁达心态面对生活。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杞人忧天”,“杞”指杞国,“忧天”即担忧天会塌下来。文题直接点明故事主人公及核心事件,通过杞人对天地崩坠的担忧,讽刺那些毫无根据的担忧,启示人们应正确看待事物,不要无端自扰。故事以杞人的担忧为行文线索展开。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朗读方法
注意语速适中,读杞人的话语时,语速可稍快,语调上扬,以表现其忧虑不安;读晓之者的话语时,语速稍慢,语调沉稳,展现其耐心解释、胸有成竹。同时,要读出疑问、陈述等不同语气,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字词注释:“杞国”,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 “无”。寄,依附,依托。“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字词注释:“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前一个 “忧”,忧愁、担心。后一个 “忧”,忧愁。“之”,的。“因”,于是。“晓”,开导。“积气”,积聚的气体。“亡处亡气”,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奈何”,为何,为什么。
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字词注释:“果”,如果。“星宿”,泛指星辰。“耶”,吗。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字词注释:“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其人曰:“奈地坏何?”
字词注释:“奈地坏何”,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奈…… 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译文: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字词注释:“积块”,堆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句: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字词注释:“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 “释”。
译文: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为什么杞国人会“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他的担忧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将无处安身,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种极度的忧虑源于他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把无法掌控的宇宙变化当作迫在眉睫的灾难。这反映了一种过度焦虑、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恐惧与不安。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晓之者”是如何一步步打消杞国人的疑虑的?他的解释依据是什么?
“晓之者”先从“天是积气”的角度说明天空充满气体,无处不在,人每天都在其中活动,不会塌陷;接着针对日月星宿是否会坠落的问题,指出它们也是由发光的气体组成,即使掉落也不会造成伤害;最后解释大地是堆积的土块,四处填满,人们行走其上,不必担心它毁坏。他的解释依据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理解,用当时人们能接受的经验和观察来化解恐惧。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章结尾说“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两个“舍然大喜”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第一个“舍然大喜”是指杞国人终于解除了长久以来的精神负担,心中的忧虑烟消云散,感到轻松愉快;第二个“舍然大喜”则是“晓之者”看到自己的劝说成功,对方放下心结,内心欣慰满足。两者都表现了烦恼解除后的喜悦,但前者侧重于被开导者的释怀,后者则体现开导者的成就感与共情。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句话中的“亡处亡气”和“奈何忧崩坠乎”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亡处亡气”运用了双重否定,强调天上到处都是气,没有一处没有气,形象地描绘出天的充实性,从而否定其会崩塌的可能性。“奈何……乎”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带有劝导意味,意思是“怎么可能会……呢”,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体现出“晓之者”对杞人忧虑的不解与开导的耐心。整句话语言简洁有力,逻辑清晰,富有哲理色彩。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如何通过语言传达科学道理?
这句话用“亦……之……者”的判断句式,明确指出日月星辰不过是会发光的气体团,属于“积气”的一部分,不是实体坠物。而“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使用假设语气(即使掉下来),进一步削弱其危害性,传达出这些天体即使落下也不会伤人的观点。语言平实却蕴含理性思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初步科学推测,虽不完全准确,但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这句话在句式和用词上有何特色?
“积块耳”用比喻手法,把大地比作堆积的土块,直观易懂;“充塞四虚”四字凝练,描绘出土地遍布四方、无所不在的状态,增强可信度。“亡处亡块”再次使用双重否定,强调大地的稳固与实在。“躇步跐蹈”为并列动词,细致描写人在地上行走踩踏的动作,贴近生活经验,使说理更具说服力。结尾“奈何忧其坏”以反问收束,语气坚定,强化劝导效果。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结构?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先写杞人忧天,再写他人前去开导,最后双方释然。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使情节清晰明了,便于读者跟随思路理解道理。同时,通过对话展开论述,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真实感,让抽象哲理变得生动具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展开说理?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两人一问一答,层层深入,既有疑问又有解答,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思想交流过程。这种方式不仅使说理过程自然流畅,还能激发读者思考,增强代入感。同时,对话形式节奏明快,避免枯燥讲解,更适合寓言类文本的传播与理解。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它属于哪种文学体裁?
故事虽然情节夸张,但旨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无谓的担忧。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那些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度焦虑的人,具有警醒意义。这类借助虚构人物和事件来说明道理的故事,属于寓言。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常用来启发思考、传播哲理。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文中“晓之者”的形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晓之者”是一个理性、耐心、善于沟通的形象。他主动关心他人的困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表现出智慧与善意。作者通过他的语言描写来塑造形象——每一句话都有逻辑、有依据,层层递进,体现出冷静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劝导技巧。虽然没有外貌或动作描写,但其言谈已足以展现其沉稳睿智的性格特征。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小 结
采用寓言形式,借虚构故事传达生活哲理。
以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说理效果。
运用层层设疑、逐步解答的结构,使道理深入浅出。
通过反问、假设、比喻等语言手段,提升表达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结合现实生活,你有没有类似“忧天”的经历或见闻?
现在“杞人忧天”多用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比如有人担心地球突然爆炸、太阳熄灭,或者因一次小测验失利就认为自己考不上好学校,这些都是现代版的“忧天”。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类似的过度焦虑现象,尤其在学习压力大时,有些同学会因为一点小事反复纠结,影响情绪和作息。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问题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哪些只是徒增烦恼的妄想。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这篇寓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合理的担忧与无谓的焦虑?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面对自然规律和不可控因素,不应陷入无端恐惧,而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问题。合理的担忧有助于我们提前准备、规避风险,比如注意安全、认真复习;但无谓的焦虑只会消耗精力、影响身心健康。关键在于区分现实威胁与想象危机,学会用知识和冷静思维代替盲目恐慌。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值得担心,什么不必挂怀。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 结
本文通过一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为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而终日惶恐的人,表达了反对无谓忧虑、倡导理性思考的思想。作者借“晓之者”之口传递了朴素的自然观,同时也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开导、共解心结的温情。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具幽默感又富哲理性,引导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头脑,远离不必要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杞人忧天
寓言主旨:讽刺不必要的担忧,倡导理性思考
人物形象:杞人过度焦虑,晓者耐心解惑
道理启示:面对未知,应科学分析,避免无端恐慌
语言特色:对话推进情节,简洁生动,寓意深刻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杞人: 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废寝食
晓之者
天,积气耳,在天中行止
地,积块耳,在地上行止
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
毫无根据地担忧
不会崩坠
庸人自扰
课 堂 检 测
1.下列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赫尔墨斯心理变化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意洋洋→疑惑不解→失望沮丧
B. 疑惑不解→得意洋洋→失望沮丧
C. 失望沮丧→得意洋洋→疑惑不解
D. 得意洋洋→失望沮丧→疑惑不解
A
解析:赫尔墨斯一开始认为自己是神使,雕像价格肯定很高,得意洋洋;当听到自己雕像价格不高时,疑惑不解;最后听到自己雕像可以白送,失望沮丧。
课 堂 检 测
2.在《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最终失败的原因是( )
A. 狮子的实力过于强大
B. 蚊子骄傲自满,不小心撞进了蜘蛛网
C. 蚊子没有找到正确的攻击狮子的方法
D. 蚊子在与狮子的战斗中耗尽了体力
B
解析:蚊子战胜狮子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不小心撞进蜘蛛网,最终失败。
课 堂 检 测
3.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寓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B. 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准确,避免以讹传讹
C. 凡事都要亲自去验证,不能只听别人说
D. 得到一个人的帮助,比挖一口井更重要
D
解析:《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避免以讹传讹,D 选项的理解与寓言寓意无关。
课 堂 检 测
4.《杞人忧天》中,杞人担心的事情是( )
A. 自己的田地会被洪水淹没
B. 天上的星辰会掉下来,大地会崩塌
C. 自己的家人会生病
D. 粮食会不够吃
B
解析:杞人担心天上的星辰会掉下来,大地会崩塌,自己无处容身。
课 堂 检 测
5.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笑着:表现赫尔墨斯的傲慢)
B.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吹起喇叭,唱着凯歌:表现蚊子的得意)
C.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之:讲述这件事)
D.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然:舍弃的样子)
D
解析:“舍然” 的意思是 “释然,放下心来”,不是 “舍弃的样子”。
课 堂 检 测
6.拓展阅读:阅读《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选好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 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课 堂 检 测
6.拓展阅读:阅读《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2)它的寓意与《寓言四则》中的哪一则最为接近?请简要分析。
与《穿井得一人》寓意最为接近。《郑人买履》中郑人拘泥于教条,不懂得灵活变通;《穿井得一人》中人们轻信传言,不加以验证,以讹传讹。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尊重客观实际、缺乏独立思考的人。
课 后 作 业
创意写作:请模仿《寓言四则》的风格,创作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要求包含故事内容和明确的寓意,字数不少于 100 字。
示例:《小松鼠种松果》
小松鼠在森林里发现了一颗饱满的松果,它想:“如果我把这颗松果种下去,等它长成大树,就能结出很多松果,我就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没有食物了。” 于是,小松鼠精心地把松果种在土里,每天都去浇水、施肥。可是过了几天,它发现松果没有发芽,就着急地把松果挖了出来,看了看又埋了回去。又过了几天,它还是忍不住把松果挖出来查看,就这样反复几次,松果始终没有发芽。
课 后 作 业
创意写作:请模仿《寓言四则》的风格,创作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要求包含故事内容和明确的寓意,字数不少于 100 字。
示例:《小松鼠种松果》
旁边的大树爷爷看到了,对小松鼠说:“孩子,植物生长需要时间和耐心,你这样频繁地挖开土壤,会破坏松果的生长环境,它怎么能发芽呢?” 小松鼠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寓意:做事情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感谢聆听 敬请指正
《 寓 言 四 则 》
第24课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