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精准 精细 精确
——高三复习策略思考
教学的困惑:
考什么?
知识点?
题型?
分值分布?
怎么复习?
纲要融选必?
通史?
专题史?
学生的现状
现状问题
基础知识不扎实
文言文解读能力不足
融会贯通能力欠缺
语句表述不清
一、精准把握考试方向
精准把握考试方向
高考考查要求:
(一)基础性(二)综合性:同一层面的知识横向融会贯通,不同层面的知识纵向融会贯通(三)应用性(四)创新性: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p32
考查的难度、形式(试题结构):大稳定、小调整
考查的方式: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试题
考查内容:在整合以往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自然融入,强化共同基础。
考查要求:突出基础性。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考查全面性: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的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P17、18
考查的内容:课标规定的教材内容,必修选修共同部分,核心素养及德育相关内容
“无价值不入题”
“无思维不命题”
“无情景不成题”
价值引领
思维含量
情境创设
如何破题?
二、精细把握考试考点
2023年1月浙江首考(中国史) 第1题 中华文明起源
2 生产工具:古代农业工具
3 大一统国家治理(边疆民族)
(图表题)
4 户籍制度
5 赋役制度
6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7 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
8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
9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图表题)
10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8 文化传承:古代学校
19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23.(1) 百家争鸣、古代思潮
23.(2) 大一统国家治理(相权、法律)
23.(3) 民法典
24.(1) 近代民族工业:洋务运动
24.(2)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4.(3) 改革开放
2023年6月浙江二考(中国史) 1 中华文明起源
2 百家争鸣
3 大一统国家治理(郡县制)
4 古代科技
5 经济重心南移
6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7 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地(图表题)
8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9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图表题)
16 宋代社会的变化
22.(1) 户籍制度、赋役制度
22.(2) 丝绸之路
22.(3)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23.(1) 戊戌维新运动
23.(2) 辛亥革命
23.(3)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2024年1月浙江首考(中国史) 1 中华文明起源
2 百家争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古代水利工程
4 大一统国家治理(相权)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国家发展
6 明清社会观念变迁
7 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
8 国民大革命
9 人民解放战争
16 户籍制度
17 辛亥革命
1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1) 九品中正制
22(2) 科举制
23 戊戌变法
2023年1月浙江首考(世界史) 11 古代美洲的文化
12 古代欧洲的文化
13 文艺复兴
14 文化传承:印刷书的诞生
15 马克思主义
16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图表题)
17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图表题)
20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图表题)
21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24(2) 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
25(1) 新航路开辟(图表题)
2023年6月浙江二考(世界史) 11 古代美洲的文化(图表题)
12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13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4 生产工具:现代科技
15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图表题)
17 古代世界的帝国(图表题)
18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9 新航路开辟
20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2(2) 新航路开辟
2024年1月浙江首考(世界史) 10 新航路开辟
11 拿破仑战争(图表题)
12 近代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13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4 冷战时期国际格局演变
15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图表题)
19 阿拉伯文化
20 古代人类的迁徙(图表题)
24(1) 英国近代的经济与政治
24(2) 十月革命、二战背景
24(3) 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
精细把握考试考点
1.从考查内容看,中国史占比增加,考点数量有所提升:23年6月:9×2+1×3=21;24年1月:9×2+3×3=27。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是重中之重。
2.以时间纵向为序,考察内容贯穿古今。其中中国史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百家争鸣”“大一统国家治理”,世界史部分“新航路开辟”“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在两次选考中重复出现。
3.从考查形式看,以材料理解为主,兼有背诵记忆;两次考试选择题中知识点中“变化”“变迁”“发展”“演变”出现频率较高,体现命题价值导向。
整卷由易到难,梯度鲜明,既注重必备知识考查,又利于素养水平的区分;既避免试题形式固化,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这样做:
1
2
3
添加标题
夯实基础知识
4
关注高频考点
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起源、大一统、新航路开辟等
注意教材“边角料”
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单元导语
关注周年热点
中法交往的历史
中法文明互鉴
三、精确提升学生能力
精确提升学生能力
素养体现为个体在面对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与可能的挑战时,能运用知识、能力与态度,采取有效行动,以满足生活情景的复杂需要,达成目的或解决问题,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条件。——林崇德
立足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知识”是“学”而知之的,而“能力”是反复“习”(练习、操习)而获得的。
能够“习”而得之的是可以迁移、加工和运用的“活性”知识(或者说是过程、方法知识),其实就是一种蕴藏在知识之中的能力。
能力?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
考试中的信息,即试题中的文字、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
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历史探究能力
高考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和独立提出历史观点。
表达能力
获取和解读历史
(2024.1)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余乡二三百里内,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且色染大类妇人;生员读书人家,尽为女人红紫之服,此乱象也;余每见惊心骇目;近日改得古诗一首: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明.李乐《见闻杂记》
关键信息
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教材正文等
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战争
国际体系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
探究世界格局演变的原因: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历史探究能力
(2024.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
——康有为《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6分)
变式一:请简要评价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变式二:从唯物史观(近代化)的角度,请简要评价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变式三:从唯物史观(近代化)的角度,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请简要评价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观点+判断+史实分析
祝愿所有高三老师满载而归!
祝福所有高三学子梦想成真!
且行且思且成长!
侵略
变动
反抗(政治):
军事斗争
制度探索
质变(经济):
工业化:机械化+商业经营方式+近代交通
融合(思想):
自由平等+社会风俗
1、古代时期
蒙古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2、晚清时期
(1)鸦片战争后,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2)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大量权益,并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3)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
中法关系
(4)《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法国租广州湾。
(5)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民国时期
(1)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关税自主成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2)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国、英国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
4、新中国时期
(1)1954年4月,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2)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中国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大国关系上,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
01.请输入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