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轮复习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轮复习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7: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23节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相关选必)
融通链接
纲要下
第17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时间导图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1938.10广州、武汉陷落
1944年,局部反攻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指出黄色、蓝色、红色部分表示的区域。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沦陷区
正面战场抗战:
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战略:持久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地位:在抗战初期起主导作用。
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武汉会战
(一)军事行动
阶段 战役 背景 表现 结果 影响
防御 阶段 1937.7-1938.10 淞沪会战1937.8-11 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 失败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 1937.9-11 为阻止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失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徐州会战 1938.1-5 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万余人 失败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6-10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 失败 ①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②武汉和广州的失守,标志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阶段 战役 时间 表现 结果 影响
相持阶段 1938.10-1944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1942.1 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 胜利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方面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
中华民国全图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1937.8-11 中旬
淞沪会战
1937.9-11 初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
1938.1-5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1938.6-10
武汉会战
1941.12-1942.1
第三次长沙会战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首次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将日军拖入持久作战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2024·广东高考·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真题演练
D
(二)工业和高校内迁
1.背景:
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1938年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2.概况: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影响: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开辟敌后战场
1.开辟: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战法:
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3.意义: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敌后战场抗战: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其中位于山西省的根据地最多。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
(二)沦陷区的抗战
⑶中国共产党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1.概况
1942年到1943年,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人采取“有组织的斗争而无组织形式”的办法,利用日本管理人员吃午饭的间歇,迅速集合,静坐罢工,罢工略有收获即退却;法商水电公司采取“无头斗争”的方式,“工人不派代表,不提条件,也不离开车间,只是不做工而纷纷诉说生活困难,直到资方同意增加工资以后,工人才恢复正常工作”
⑴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⑵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
为增强沦陷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党组织通过个别串联、口头谈话、读书会、秘密张贴抗日传单等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鼓励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参加革命或参与抗日地下斗争。
2.影响: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2024·重庆高考·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援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真题演练
B
(三)百团大战
材料1:“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蒋介石于9月4日发出嘉奖致电
材料2:“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蒋介石“加强游击战”的训令
彭德怀
1.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2.意义:
①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取得了重大战果,打破了日军“囚笼”。
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四)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1.背景: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的抗议。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方针:抗战、团结、进步。
后方民众反抗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五)根据地建设
(1)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1.措施
毛主席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题词
359旅在南泥湾开荒
(2)政治
①实行精兵简政
②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目的 内容 意义
建立 边区 政府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①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
的建设
实行 “三 三制” 在敌后抗战的 严重困难时 期,巩固抗日 根据地 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 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 三分之一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
的建设
③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治、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3)军事
①不断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至抗战大反攻前夕共发展为19个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后敌后战场为抗战主战场
(4)思想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 1945年中共七大)
2.作用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024·广西高考·10)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D
真题演练
阶层 人口数 粮食收入(石) 公粮占总收入(%) 人均负担(%)
地主 91 642.0 16.3 1.150
富农 356 679.5 13.5 0.258
中农 1352 1481.8 8.1 0.089
贫农 2496 1376.8 2.1 0.012
雇农 235 58.8
其他 214 111.3 2.7 0.014
(2024·全国高考甲卷·30)表2 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公粮负担情况,表2可用于说明根据地(  )
A.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巨变 B.农民的土地要求已获得满足
C.开始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2024·湖北高考·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B
真题演练
(2024·甘肃高考·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真题演练
A
(2024·江苏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毛瑟步枪是世界著名的枪械,由德国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兄弟设计。1869年,他们建立公司生产枪支。两年后德国政府开始与毛瑟兄弟合作,用他们发明的直动式单发步枪装备军队。毛瑟兄弟后来对步枪进行了改进。1888年,保罗·毛瑟研制出发射无烟火药子弹的弹仓式步枪,并在枪管外加装套筒,弹头初速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罗·毛瑟研制了新的弹仓式步枪,各种性能都有较大提高。德国生产的毛瑟枪除满足国内扩军备战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等
(1)据材料一概括毛瑟枪在研制技术上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瑟枪研制的背景。(7分)
真题演练
(1)创新之处:改进枪械结构(发明直动式单发步枪、使用弹仓、使用套筒);发明无烟火药子弹。(4分)
背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德国重视发明,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扩军备战。(3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遭到封锁,武器供应严重不足。为此,中共中央指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武器,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随后,八路军军工局组织人员土法上马,制造出枪管钻床和防锈处理设备。没有造枪的钢材,就用沦陷区的铁路钢轨作材料。1939年4月,他们设计出无名氏马步枪,次年结合山地游击战特点,又加以改进设计出八一式马步枪。该型枪支重量轻、体积小、精准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为抗日根据地生产的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枪。
——摘编自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毛瑟枪相比,八一式马步枪成功研制所面临的困难。(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式马步枪研制的意义。(5分)
(2)困难: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原料(物资)匮乏/设备缺乏;人才不足、技术落后 。(4分)
(3)意义:改善根据地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作战能力);奠定抗战物资基础、打击日本侵略者 ;积累工业生活经验、培养人才;铸就艰苦创业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精神。(5分)
区别/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阶级利益
战场范围
作战方式
作战路线
战略地位
联系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防御战
游击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三.东方主战场
(一)全民族战争
1.旗帜:
2.国内团结抗战:
3.海外华侨支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二)世界贡献
1.抗日主力: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支援盟军:
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参与指挥: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国际联合
1.组建统一战线:
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 4国为首的 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国际救援:
中国远征军在戴安澜的率领下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3.参加国际会议:
1943年 11月,中、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会议后,反法西斯同盟国还相继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中外历史纲要下P106】
开罗会议
4.联合谈判:
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1945,延安)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意义
中共七大会场
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①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②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1945.4-6
延安
(二)胜利过程
1.美国投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2.苏联参战:
1945年8月9日,苏联在对日宣战后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3.解放区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4.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5.日本签投降书: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6.台湾光复: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古代和近代台湾的历史沿革
(三)胜利意义
1.壮大人民力量: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2.重立大国地位: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开辟光明前景: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战最早宣传者(自九一八事变起)、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②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等)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论持久战》)
④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
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材料,思考抗战胜利原因:
材料1:“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5架无线电报机,这一下子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
——转引自《作家文摘》2013.3.8
材料2:1940年12月1日,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其中2500万美元可以购买武器。1941年下半年,鉴于日军已占领中国海南和印度支那,美国增加了对华援助。罗斯福批准提供269架战斗机和66架轰炸机用于中国及邻国抵抗日军的活动。
——据《美国陆军军史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等整理
(1)中国: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和各国人民的支援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招致失败。
(2023.1·浙江· 8)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红色美术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台前还摆放着多盆从山里采集来的野生花草。会场两边的墙上,各安装着3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旗座,每个旗座插有4面党旗,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A
真题演练
(2023·湖北· 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A
真题演练
(2022.6·浙江高考·23)“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C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A
真题演练
(2024·安徽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图2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1)措施:设置郡县;修筑道路(五尺道);划分不同生产生活区;设置典客和大鸿胪。(任意三点6分)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11分)
(2)特点:以重庆为中心;政府推动;服务于抗战;国内国际并修;辐射范围较广、里程较长。(任意三点5分)
作用:便利了西南地区交通和出行;加强了西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方便物质运送,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奠定了西南地区交通的基本格局,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三点6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3)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助力国家工业化发展。(任意两点4分)
关系:交通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交通建设的支持;交通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交通的提高。(任意两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