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在历史的褶皱处采撷光
——认识启示类题型解码与应答美学
问题缘起
1
2023年选考面临的困境
无考纲、无方案、无样卷
新课标、新教材、新选考
路在何方?
(浙江2024.6.22)(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7分)
(浙江2023.1.24)(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分)
(浙江2025.1.20)(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6分)
破解之道
2
——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戴加平
核心
(浙江2024.6.22)(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7分)
(浙江2023.1.24)(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分)
(浙江2020.7.29)(3)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20世纪的和平来之不易。认真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反思。从汲取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视角,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所昭示的真理以及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5分)
(2018天津卷13)(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浙江2025.1.20)(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6分)
题型特点
答案特征:一般从“现象→本质→规律”层层递进,兼具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设问导向:以“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看法”等关键词引导,要求考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规律或现实意义。
命题位置:多出现在材料题最后一问,体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认识启示类题型的特点与考查维度
考查维度
现实关联:强调历史经验对当代问题的借鉴意义,如全球化、国家治理等。
历史规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需顺应时代潮流”等。
价值判断:如对“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等现代价值观的呼应。
实施策略
3
首先
其次
最后
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抓关键,切要害。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材料三 九江海关始建于1861年,是连接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首要关口,在万里茶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外观融合了西式建筑形式,在旧址内部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工业园区搬迁导致交通不便等挑战,使得旧址文化更易被埋没。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位于九江市姑塘镇,附近有孤山寺和娘娘亭,吸引了大量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游客。
——摘编自卢志安、秦承楠《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址改造设计研究——以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为例》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九江海关旧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题眼”
启示:兼顾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协调保护与开发:历史遗产需融入现代城市规划,避免文化断层(文化价值维度)。
创新传承:利用科技手段活化历史资源,如数字化展示(技术赋能维度)。
以人为本:优化交通与公共服务,提升市民文化认同(社会功能维度)。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而,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③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
①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
②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我们要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我们要正面说就是答案。
解题技巧
还要注意答题规范,寻求“增长点”:
审题必须“精准”,不要“凭想象”;
表述必须“规范”,不要“随意化”;
书写必须“清晰”,不要“糊潦错”,不要在“阴沟里翻船”。
认识启示类主观题答题策略
认识类
是什么(判断表态)
为什么(阐述道理)
启示类
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反面的内容正面说
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
借鉴、建议类
侧重从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答题指向
怎么样(明确做法)
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探因寻果”
“怎样教”
“怎样学”“学什么”
“教教材”
“用教材教”
教师层面:
学生层面:
“学知识”
“育素养”“提能力”
教学启示
1.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历史的理解;
2.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
3.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研究;
4.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确定教学主题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打开思维之窗
变式迁移应用
提升关键能力
指向认识启示类题型的教学程序和实施策略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考试“高频点”
学生“薄弱点”
作业“困难点”
情境·冲突
对话·探究
成果·应用
认识启示类题型不仅是高考的“能力高地”,更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谢谢聆听!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