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 一轮复习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解放战争 一轮复习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7: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24节 人民解放战争(相关选必)
融通链接
选1
第3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第15课 (解放区的货币政策)
※时间导图
防御阶段
1948下—1949初
进攻阶段
战略决战
(2018·北京高考·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真题演练
D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
1.人民愿望:和平建国
(一)国内形势
2.中国共产党
3.国民党:
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
(二)重庆谈判
1.开始:
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接受蒋介石电邀,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2.成果:
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规定双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三)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1946年1月,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成果: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3.最终结局: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这些协议。
1946.1.25,政协会议期间,国共代表在美国代表马歇尔见证下,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
(2022·北京高考·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2021·广东高考·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真题演练
D
C
1945.8月
1945.
10.10
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重庆谈判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和平似乎是可行的……
1946.1.10
1946.3月
6月
重庆 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和平好像更近了一步……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否定协议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全面内战爆发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内战开始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2.中共中央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3.力量对比:国民党实力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项 目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兵 力 120万人 430万人
地区面积 228.58万平方公里 731.172万平方公里
城 市 446座(中小城市) 1545座(大中城市)
人 口 13606.7万人 33893.3万人
材料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如何?
2.结果:
(二)国民党全面进攻
1.概况: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1946年 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
(三)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山东联系华北和华东,进攻山东,切断解放区与华北、华东的联系,减轻南京、上海的压力。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原因?
1.进攻区域: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主要战役
青化砭、沙家店战役(彭德怀,西北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3.结果:
1947年3月开始的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经济困局
1.滥发纸币
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金圆券到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2.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3.影响:
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二)政治困局
②《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企图为其独裁披上“宪政”的外衣。【选择性必修一P16】
1.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⑴概况
①“制宪国大”:1946年,国民党召开由其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拒绝出席),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②“行宪国大”: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选择性必修一P16】
⑵评价
①国民党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选择性必修一P16】
2.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2024·广西高考·11)1946年6月,国内资金呈现自北向南流动。1948年2月,资金南流加剧;10月,上海《正言报》报道:“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购黄金,或套汇来港。”这反映了(  )
A.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 B.民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美国商品大量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 D.国民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真题演练
A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解放区建设
1、群众路线----土地改革
背景
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过程
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影响
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024·黑吉辽高考·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真题演练
D
2、政策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
①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毛泽东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思考】回顾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几次探索
4、货币政策----人民币【选择性必修一P89】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变的货币
(1)背景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2)内容
3、政权建设---行政区【选择性必修一P17】
内容: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军事斗争
1.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⑴背景: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⑵概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思考:
千里跃近大别山
为何被称为“转折点”?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8年夏,国共双方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门打狗
中间突破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瓮中捉鳖
1948.09-11
1948.11-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24·江苏高考·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C
真题演练
(2024·江西高考·8)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对于中央工委总结报告有关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予以肯定,同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人口五万以上的占领城市,逐一作出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电告中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谋划城市经济的发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责
真题演练
C
(2024.1·浙江高考·9)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真题演练
A
3.进军全国
⑴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⑵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三)北平和谈
1.背景: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2.双方代表: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
3.结果: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失民心者失天下!
“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势力,而由于它自己的崩溃。” ——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
独裁内战,丧失民心;
经济崩溃,物价飞涨;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贪腐横行,民不聊生;
派系斗争,内部分裂;
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国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国际: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革命胜利
1.胜败原因
2.意义:
真题演练
(2024.6·浙江高考·6)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广大农民一致表示: “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战士队列里常回响着歌声:”翻了身,上前线,个个都是英雄汉。浩浩荡荡出山东,鲁苏豫皖都走遍。”此战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D
(2024·湖北高考·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真题演练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