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14 18: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
1.根据高中物理所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这些物理现象分别属于( )
A. 衍射、多普勒效应、共振、干涉 B. 干涉、多普勒效应、共振、干涉
C. 干涉、衍射、共振、多普勒效应 D. 反射、共振、折射、多普勒效应
2.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行车的尾灯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B. “泊松亮斑”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 照相机的增透膜是应用了光的衍射现象
D. 佩戴特殊眼镜观看立体电影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3.沙漠里经常会出现海市蜃楼,这是由于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温度不同,折射率也不同,光线被不断折射,人们逆着光就看到了蜃景。此过程简化的模型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第1层空气入射,在第3层和第4层界面发生了全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1层空气的折射率比第2层空气的折射率小
B. 第3层空气的折射率比第4层空气的折射率大
C. 光在第1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第2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 光在第2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第3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如图所示,几个摆长相同的单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周期分别为,关于周期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图甲所示为牛顿环装置意识图,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图乙所示。如果将下方的玻璃平板换成凸面朝上的平凸透镜,如图丙,则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已知A选项中的同心圆环条纹与乙图完全相同)()
A. B. C. D.
6.半径为40m的圆形广场,在中心O及周围一点A处分别安装两台相同的扩音机。已知声波的波长=10m,不考虑传播过程中声音的衰减和人的运动对声波的影响,当一个人沿着广场周围行走,从A转动一圈回到A点的过程中,听不到扩音机声音的次数为()
A. 8 B. 10 C. 14 D. 16
7.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图,是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是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的振动图像,则(  )
A. 时,质点的速度方向向上
B. 该波沿轴负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
C. 从计时,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D. ,质点的位移是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8.“日晕”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所形成的,如图所示,为一束太阳光照射到六角形冰晶上时的光路图,为其折射出的光线中的两种单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更容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B. 光在冰晶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冰晶中的传播速度
C. 冰晶对光的折射率小于冰晶对光的折射率
D. 相同的介质中光比 光的临界角小
9.如图甲所示,光在介质1和介质2间折射时有。如图乙所示是一种折射率测量仪的简化结构,半圆形玻璃砖的直径边水平且固定。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待测宝石放在玻璃砖的圆心处,宝石与玻璃砖的接触面紧密贴合,中间空气不计;
②左下方的圆弧形光源发出同一种光,光均沿半径方向对着玻璃砖圆心射入,玻璃砖的左边四分之一圆为亮区;
③在玻璃砖的右边四分之一圆内会出现亮区及暗区,使得右下方的角度尺上出现明暗分区,读出明暗分界线所在位置的角度值,即可得到待测宝石的折射率。现已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并测得玻璃砖右边四分之一圆中明暗分界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又查得,则(  )
A. 图甲中,大于,则相对于介质2,介质1是光疏介质
B. 图乙中,待测宝石的折射率大于玻璃砖的折射率
C. 图乙中,该待测宝石的折射率为
D. 图乙中,该待测宝石的折射率为
10.x轴上的两个波源P,Q在t=0时同时开始做简谐振动,形成的简谐横波在P,Q间均匀介质中相向传播,t=1.5 s时,两列波如图所示,则x=5 cm处质点
A. 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
B. 0~2 s内,该质点运动的路程为2 cm
C. t=4 s时,该质点的位移为0
D. 两列波在此相遇后,该质点的振动振幅为2 cm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11.如图甲所示,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双缝的间距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使得从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1)某种单色光照射双缝得到的干涉条纹如图乙所示,则分划板在图乙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的读数(如图丙所示), ,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的读数,相邻两亮条纹的间距 ;该单色光的波长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若装置各数据不变,改用波长为的光照射双缝,则屏上观察到的条纹个数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12.单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根据图2所示,已知悬点对齐零刻度,测得的摆长 ;
(2)小张为减小实验误差,多次改变摆长,测量对应的单摆周期,用多组实验数据绘制得到如图3的图像,由图可知当地重力加速度 (用图中字母表示)。
(3)用(2)中方法 (填“能”或“不能”)消除因摆球质量分布不均而造成的的测量误差;
(4)小刘同学将一个摆长未知的单摆挂在测力传感器的探头上,用测力探头和计算机组成的试验装置来测定单摆动过程中摆线受到的拉力(摆角小于),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确定:
①此单摆的周期为 ;
②此摆球的质量为 (取)。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3.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正弦波在时刻的波形曲线,虚线是这列正弦波在时刻的波形曲线。求:
(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14.光导纤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信息科学得以迅猛发展。一段由某种材料做成的圆柱状新型光导纤维,过其中心轴的纵截面如图所示。光导纤维横截面的半径为,长度为,将一束光从底部中心点以的入射角射入,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该种材料的折射率,求:
(1)光线射入光导纤维时的折射角;
(2)光通过这段光导纤维所用的时间。
15.如图所示,倾角为θ=30°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1=1 kg的小物体A位于斜面底端,并通过劲度系数为k=200 N/m的轻弹簧与质量为m2=2 kg小物体B相连,质量为的小物体 C紧挨物体B,小物体B、C间有一定量的火药。小物体A、B、C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开始时小物体 A、B、C均静止在斜面上,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现锁定物体A,引爆物体B、C间的火药,在极短时间内物体B、C分离,在之后的运动过程中,每当物体B沿斜面向上减速为零时,立刻锁定物体B,同时释放物体A,每当物体A沿斜面向上减速为零时,立刻锁定物体A,同时释放物体B。已知物体C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为L=1.8 m,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弹簧的弹性势能(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求

(1)火药爆炸对物体C作用力的冲量;
(2)用公式证明小物体B沿斜面向上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3)从爆炸到物体B第一次沿斜面向上减速到零的过程中物体B运动的路程;
(4)物体A、B、C均停止运动时物体B、C间的距离。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C
9.【答案】AD
10.【答案】ACD
11.【答案】10.7
0.700
467
减少

12.【答案】





13.【答案】(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则该波在内向左传播,
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为,,
该波的周期满足,
即,;
(2)若波向右传播,则该波在内向右传播,
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为,,
该波的周期满足,
即, 。

14.【答案】(1)光路图如图所示,

设折射角为,由折射定律,解得折射角;
(2) 由几何关系知,光射到侧面的点时,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故光在光导纤维的侧面发生全反射,
分析可知,光一定在光导纤维的底面射出,由几何关系,光在圆柱体中的路程,,传播时间 ,联立三式解得,光线穿过这段材料所需的时间。
15.【答案】(1)对物体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g=a
解得a=10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2aL,=6m/s
由动量定理可得=
解得=16kgm/s,方向沿斜面向上;
(2)设小物体B沿斜面向上的运动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压缩量为,则=g+g
B沿斜面向下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x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取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则此时弹簧振子的回复力F=-k(x+)+g+g
即F=-kx,满足简谐运动特征,所以小物体B沿斜面向上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3)由动量守恒=
解得=8m/s
设火药爆炸后物体B向下减速到零运动的位移为,由能量守恒可得+=+g
解得=0.8m
由(2)得=0.1m
则物体B第一次向上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0.7m
从爆炸到物体B第一次沿斜面向上减速到零的过程中物体B运动的路程为s=+=2.2m;
(4)设B第一次沿斜面向上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则=-=0.6m
从开始到B第一次沿斜面减速到零,B沿斜面向上运动了0.6m
由(2)问同理可得, 物体A沿斜面向上的运动为简谐运动,设A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为,振幅为
=g+g
解得=0.05m,=-=0.55m
设A第一次沿斜面向上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0.5m
设B第二次沿斜面向上的振幅为,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0.4m
=-=0.3m
从B第一次沿斜面减速到零到B第二次减速到零,B沿斜面向上运动了0.8m
设A第二次沿斜面向上的振幅为,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0.25m
=-=0.2m
设B第三次沿斜面向上的振幅为,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0.1m
=-=0
此时A、B均停止运动,
从B第二次沿斜面减速到零到B第三次减速到零,B沿斜面向上运动了0.2m
B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总路程为 =0.6m+0.8m+0.2m=1.6m
所以最终BC间的距离为=L-=0.2m。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