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故乡
鲁迅
故乡
即家乡,是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
古往今来,描写故乡的作品数不胜数,蕴含着对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
与故乡有关的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A.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回忆性叙事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短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
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鲁迅作品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同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B.写作背景
1.文中共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2.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闰土
3.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4.根据此线索给文章划分结构。
1、 回故乡(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2 、在故乡(6-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3 、离故乡(78-88段)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的特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感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突出、深化主题。
2. 社会环境∶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②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5.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 为什么
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地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故乡之变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7.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闰土变化
外貌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健康可爱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风霜)
对比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
身手敏捷活泼勇敢
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脱口而出说话滔滔不绝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闰土变化
对“我”的态度
对比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情同手足,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闰土变化
看瓜、捕鸟、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无忧无虑
要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对生活的态度
对比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动作
语态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
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态度恭敬、有了隔膜
健康可爱
苍老穷困
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少年闰土
外貌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语言动作
中年闰土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中年闰土
情同手足、 友情纯真
无忧无虑、充满热情
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二嫂
年轻时: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安分守纪)
二十多年后
肖像:
语言: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生活贫困)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让我拿去吧……”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怪声怪调
以长辈自居
讽刺
爱占便宜
肆意造谣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
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贪婪
行动:
人物分析(二):
杨二嫂:
20年前:年轻美丽,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20年后:她成了自私,说话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爱占小便宜的人。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杨二嫂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我”之变
小时候
长大后
地主家的少爷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知识分子 异地谋生 辗转奔波
人物分析(三)
记忆中的故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神异的图画
现实中的故乡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的荒村
紧扣“变”字,把握主题
故乡之变
神异的图画(美丽)
萧索的荒村(阴晦)
小结:
闰土:
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杨二嫂:
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1.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2.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作者对其态度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塑造其目的
8.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
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9.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心情在作怪。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同材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课文主题
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