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顾茅庐》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三顾茅庐》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三顾茅庐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得更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经典情节《三顾茅庐》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读写重点字词的音形并且根据词意
说出与之对应的词语。
2.通过自主预习和教师补充,能够简单地向其他同学介绍
作者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重点)
3.通过跳读文章和教师引导,能够划分文章层次并通过不
同角度概括故事情节。(难点)
预习检测:词语解释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拜访谒见。
:指感到招待不周而向对方表示歉意。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因羞惭而脸红。
:指卑微下贱的人。
:爱惜,体恤。
: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
然理解、领会。

拜谒
失礼
疏懒
愧赧
鄙贱
存恤
纶巾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箪食壶浆
茅塞顿开
作者简介
(约1330年-约1400年),名 ,字 ,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 。他是 (朝代)著名 家、
家,是 的鼻祖,代表作《 》。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 》
《 》 《 》等。
罗贯中

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小说
戏曲
中国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作品须知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1.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情节梳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段1-2)
(段3-4)
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刘备三顾茅庐。
3.快速阅读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
理、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力排非议,三顾茅庐
孔明高卧,侍立敬候
终见孔明,隆中献策
真诚恳请,出山相助
波折一
波折二
波折三
波折四
1.在第三次拜访时,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前经历了哪些波折?请简
要概括。
中途遇到诸葛均,受到冷遇
诸葛亮昼寝未醒,阶下等候
诸葛亮醒而未起,继续等候
诸葛亮更衣戴冠,半晌乃出
合作探究
情节梳理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3.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
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课堂小结
问题:请你根据今日所学,说说最吸引你的是哪一段内容,为
什么?
作业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
2.自主预习: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试着根据这些句子
概括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能够说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能够结
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重点)
2.通过分析人物与情节和教师讲解,能够说出文章层层铺
垫、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3.通过探究重点语句,能够说出小说主题,感受古代白话
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主学习
人物形象
1.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 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羽:
张飞:
其礼太过
麻绳缚来
玄德: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人物 形象特点 分析
张飞
直爽、莽撞
他不满刘备谦恭耐心地去拜见诸葛亮,直率扬言要将诸葛亮绑过来;在刘备恭敬等候诸葛亮时,他气得扬言要去屋后放一把火
讲义气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当刘备,执意要去时,他又出言要同去,可见他很讲义气
关羽
稳重、
顾全大局
虽然他同样不满刘备对诸葛亮的礼遇,但在劝说刘备时语气委婉;在张飞说要放火时,能“再三劝住”
2.结合第1题的分析,请你说说张飞、关羽的形象特点及作用。
3.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等。“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正面描写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侧面描写
作用
张飞、关羽
刘备
烘云 托月
求贤若渴的精神
礼贤下士的品质
矢志不渝的抱负
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4.本文写张飞和关羽拜访诸葛亮时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文章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张飞粗率、急躁,一方面反衬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合作探究
写作手法
1.下面是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草庐拜访诸葛亮,并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3.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简单说说文章主题。
【注】可以采用如下格式“本文通过...(内容)表达了....(情感)”
主题探究
随堂练习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前
关羽
张飞
玄德
刘备见诸葛
诸葛亮:雄才大略 处世谨慎
玄 德: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其礼太过
麻绳缚来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课堂小结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起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课外拓展
作业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基础训练》本节课的全部内容。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相关章节。
4.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手 法写一段文字,烘托人物的某种性格。(选做)
◆写作指导
①以人衬人②正衬,用与主要人物特征相同的人来衬托;反衬,用与主要人物特征相反的人来衬托。③要宾、主分明,做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