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内容。上承秦朝统一及巩固措施,下启西汉的建立,通过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展现秦朝暴政与政权覆灭的因果关系,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是理解秦汉王朝更替及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关键篇章。教材以秦的暴政为背景,围绕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灭亡展开,逻辑清晰,注重史料与史实结合,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秦朝统一的史实,但对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联认识较浅。他们对故事性强的历史事件兴趣浓厚,如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但对“暴政”“阶级矛盾”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易将起义原因简单归结为“遇雨误期”。教学中需结合具体史料(如秦简、赋役数据)和故事化叙述,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秦亡原因,培养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和图片展示,知道秦暴政的表现,认识暴政是导致秦亡的根本原因。通过《秦末起义形势图》,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及结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对秦亡原因的探究,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 3.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秦朝灭亡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秦的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首创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讨论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秦朝崛起与灭亡的时间对比,大秦历经 550 年崛起,却仅用14年走向灭亡。这个曾经横扫六国的强大王朝,为何会昙花一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强烈的时间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秦的暴政
(一)秦暴政的表现 【引导】出示史料和图片,翻译史料,说一说秦暴政的表现。 【提问】你们知道秦朝都有哪些赋税吗? 【讲授】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引导】出示秦帝国的四大工程和史料,史料实证秦暴政的表现。 【引导】继续出示秦暴政相关材料,请学生回答其表现。 【讲授】通过 “指鹿为马” 的典故,介绍秦二世屠杀亲属、加重赋役的行为 【过渡】出示《我家有三子》材料,以下材料是秦末一老农对他家情况的描述,根据此描述,可以看出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秦的暴政使百姓忍无可忍,反抗一触即发! 【回答】①赋税沉重。 【回答】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回答】②繁重的徭役兵役。 【回答】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④焚书坑儒;⑤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回答】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皇帝残暴。 通过多元史料让学生直观感知秦暴政的具体表现,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环节二:陈胜吴广起义
(一)起义原因 【引导】出示视频和两则文字材料,观看视频,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 【回答】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结合视频和史料,理清起义爆发的深层逻辑,突破“将原因简单化” 的认知误区。
(二)起义概况 【引导】出示地图和提纲,阅读教材,尝试梳理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 【回答】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人物:陈胜、吴广;③过程:大泽乡→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直逼咸阳→失败;④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结果:起义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 借助地图培养时空观念,通过提纲结构化梳理史实,帮助学生构
息。⑥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建清晰的事件脉络。
(三)起义影响 【引导】出示两则材料,请同学结合材料分析其影响。 【回答】①地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革命首创精神和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③它虽然失败了,没有推翻秦王朝,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 息,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起义的首创精神及对反秦浪潮的推动作用,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价值。
环节三:秦朝的灭亡
(一)刘邦、项羽 【引导】出示人物简介,请学生通过介绍了解刘邦、项羽。 知道刘邦、项羽其人。 奠定人物背景基础
(二)过程 【引导】问题探究:讲述公元前 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的经过。 【引导】出示刘邦进军路线图,请学生回答秦朝最终灭亡的过程。 【回答】公元前207年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回答】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通过战役讲述和路线图分析,让学生掌握秦亡的关键事件,理解军事斗争与政权覆灭的关系。
(三) 课堂小结 采用“因果链”梳理本课逻辑:秦的暴政(赋税、徭役、法律等)→陈胜吴广起义(首倡反秦)→项羽刘邦继起(巨鹿之战、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 207 年)。强调秦朝的灭亡不是偶然,而是暴政失去民心的必然结果。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了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与过程,但部分学生对“暴政与起义的因果关系”仍理解表面。后续可增加秦简记载的民间生活等一手史料,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百姓疾苦;对 “首创精神” 的分析可结合后世农民起义案例,强化历史联系。此外,时间线梳理需更清晰,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