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1: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秋天的怀念》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史铁生的母亲不辞辛劳地侍弄着花草,只为给瘫涣的儿子带来一丝慰藉。她那憔悴的脸上现出秧求般的神色,想让儿子去看看北海烂慢的菊花。当史铁生答应时,母亲喜出忘外。母亲去世后,史铁生蕃来覆去回忆着与母亲决别的画面,终于收获了“好好儿活”的勇气。
2、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侍弄(   )    憔悴(   )
3、文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瘫涣________ 秧求________ 烂慢________
喜出忘外________ 蕃来覆去________ 决别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亲情,是世间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②夏日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蛙声和蝉鸣,享受着宁静时光。③亲情在这个季节里如同一缕凉风,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心。④这样的团圆,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________,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________。
4.第③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是:________。
5.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6.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第④句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精彩篇章  B.共同记忆
7.指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8、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9.小语想在短视频中展示送给母亲的“叶脉书签”,他分享了叶脉书签的制作步骤,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简述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40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这部电影颇具观赏性。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水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战烺Ⅱ》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彩票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既有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
(摘编自2019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材料二:
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电影更能艺术化地体现国家立场、国家意志、国家情怀。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中国电影银幕布的飞速增长,更是电影类不断完善、电影创作者国际化表达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须直面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如何自我建构,如何自信挺立于世界?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的目标。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由此必须明确,对于那些完成了类型化突破、产业化突破、创作主体突破、叙事题材突破、制作能力和水平突破的优秀影片,我们应该如何给予支持,如何对其形成的环境和机制予以进一步保护。
(摘编自2019年3月12日李舫《中国电影的类型突破》)
材料三: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影视创作,我们发现,在此起彼伏的市场喧嚣中,有一类影视剧,尽管没有多少叫卖声,却牢牢地刻在人们审美记忆里,那就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影视剧最突出的成就和最厚重的作品都蕴藏在现实主义创作之中。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蕴藏着恒久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能穿越时代和历史,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而那些脱离现实、疏离时代、回避主流和只求娱乐与眼球效应的快销产品,哪怕曾鼓噪一时,也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眼即被丢弃到文化垃圾堆中。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经验再次证明,现实主义精神是影视创作的生命线。
今天,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百姓的喜怒哀乐,处处充满感人肺腑的故事,构成了一片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令现实主义创作大有作为。现实主义是新时代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影视创作这种思想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把握住这个根本特征,才能保证文艺创作主流不偏向,不跑题。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沉下身子,扎根群众,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生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201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现实主义精神成就影视精品力作》)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背景宏大,场景壮观,鲜明的英雄类型主题,又加上熟悉的中国元素的使用,因此得到观众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B. 中国科幻文学趋热、电影创作水准提高等要素,使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是这一需求的体现。
C. 创作者学会运用国际化表达,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就能实现中国电影的自我建构,自信挺立于世界。
D. 改革开放40年影视剧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以现实主义格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更加恒久,才能成为经典。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其时代背景,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客观上推动了对这一类电影的需求。
B. 国家电影局提出的电影院银幕数量增加的目标,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C. 快销类影视作品脱离现实、远离时代、回避主流,只追求娱乐与眼球效应,不可能产生激励观众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D. 影视工作者要有髙度的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生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
19. 当下中国电影要实现新的提高与突破,应在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算盘
董柏云
①我家有一把算盘,是父亲的日常用具。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现在细想起来,那把算盘将我童年的欢乐和迷茫紧紧连结在一起。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父亲是城区一家国有企业的食堂会计,每天与算盘打交道。一大清早,父亲就去上班了,因为食堂采购员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都需一一过磅入账。每到这时,父亲站在磅秤边,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把算盘珠子拨得哗啦哗啦响。见过父亲打算盘的!人都说这是一种享受,怪不得父亲有“铁算盘”的美誉呢。
③因年龄关系,父亲从会计岗位上退下来,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位小伙子。厂领导要父亲做好“传帮带”工作。新手上岗第一天,父亲先看其打“百子”的基本功。所谓打“百子”,就是1加到100,总和是5050,如果不是这个数字,就说明打错了,得从头再来,直到数字正确为止。所以通过打“百子”,极易看出这个人运用珠算的基本功。正是由于父亲认真负责的态度,食堂会计这一岗位的员工都秉承了父亲“铁算盘”的风范。
④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每天下班回家,吃过晚饭,父亲的必做功课是算一算家里一天的开支。父亲左手翻账本,右手快速灵巧地拨动着算珠,翻飞的五指,如蜻蜓点水,似彩蝶翩跹,就像琴师正在弹奏一曲《蓝色多瑙河》。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
⑤那时候,我还年少,小学读书时有珠算课。凡有珠算课的日子,我总想把父亲的算盘带到学校去,一是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父亲那把十三档的大算盘,二是这算盘操作顺手,但父亲没同意。他特地到文具商店买了一把十一档的小算盘给我,把布带拴在算盘的两端,以方便携带。
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将珠算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对于其中“三下五除二”这句口诀的另一层意思我一直不甚明白。一天晚上,我向父亲求解。父亲取下挂在柱子上的算盘,用手悬空上下一晃,“唰”的一声,算盘上的上下两排珠子立时分得整整齐齐。父亲先以慢动作演示。他在算盘的下档上拨两个算珠,也就是数字为二,他再加三个上去,随手从上档拨下一个珠,除去下档的两个珠,总数为5,也就是3+2=5。接着,父亲又以极快的动作示范。原来这“三下五除二”指的是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虽然现今很少再用这句成语,但从那以后,我对这句珠算口诀印象特别深刻。
⑦父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他始终教育我们要遵循“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过日子。如今,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但他对我们的殷殷教诲如算盘珠子般溜光洁滑,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绍兴日报》,有删改)
20.文章是如何围绕“算盘”这一线索展开叙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1.结合语境,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1)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从细节描写的角度)
(2)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2.结合文中父亲的具体行为,分析“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
1、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2.shì qiáo 3.痪 央 漫 望 翻 诀 4.名词 5.夏日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听着蛙声和蝉鸣,享受着宁静时光。6.B A 7.B 8.B 9.首先,准备完整的树叶和镊子、刷子等制作工具;然后,调制碱水,在碱水中煮叶子,夹出叶子后用刷子轻轻刷去叶肉,保留完整叶脉;接着,漂白,压出水分;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叶脉进行染色装饰,还可以在书签上写上文字,传递心语。(意思接近即可)
10、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11、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12、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3、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1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15、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6、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17. C 18. B
19. ①立足强大文化体系,讲好中国经验、中国故事。②加快电影院线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③对优秀影片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保护其形成环境和机制。④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以现实主义精神指导创作作品。
20.开篇点明算盘是父亲的日常用具,其外观与质感(黑褐色、铜皮包裹、珠子溜光)串联起“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作为食堂会计,用算盘为蔬菜过磅入账,展现其“铁算盘”的职业能力。父亲退休后指导新人打“百子”,传承珠算基本功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父亲每日用算盘核算家庭开支,动作如“蜻蜓点水”“彩蝶翩跹”,成为“我”眼中的独特风景。“我”想带父亲的大算盘上学被拒,父亲另买小算盘并拴布带,体现对“我”的教育与关爱。父亲用算盘演示“三下五除二”的口诀,让“我”理解其动作干脆的寓意。结尾以算盘象征父亲“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表达怀念之情。 21.(1)通过“沉沉的黑褐色”“铜皮包裹”“溜光洁滑”等细节,细致刻画算盘的年代感与使用痕迹,既展现其因长期使用而产生的质感,又暗示父亲与算盘的深厚联系,为后文叙事奠定情感基础。
(2)“沉浸”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完全投入到父亲打算盘的声音中,表现出“我”对算珠声的喜爱与痴迷,从侧面烘托出父亲打算盘时动作的娴熟流畅,以及算盘声的悦耳动听,为后文“我”对父亲和算盘的记忆埋下情感伏笔。 22.勤俭持家:父亲每日用算盘精细核算家庭开支,杜绝浪费;教育子女“克勤克俭”,以算盘演示生活需“精打细算”,用实际行动让子女体会节俭的重要性。忠厚传家:父亲在工作中对新人“传帮带”时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地传授打“百子”等技能,传承严谨的职业态度;以“忠厚传家”的家训教导子女,将诚信、踏实的品德融入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