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件(21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历史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件(21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3 14:03:01

文档简介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设计
标题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背景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课教材文字较浅显,以史实叙述为主,兼有特点概括和分析。对四中的学生难度不大。我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不把教材有明确叙述的内容做为教学重点,而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与认识。 我将“海上马车夫”与“日不落帝国”两个子目合并,重点分析荷兰强盛的原因和英国战胜荷兰的原因,把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史实放在导言中,对英法战争的情况只做简要介绍。 在“世界市场的拓展”这一目中,我重点分析的是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奴役,把“世界市场的拓展”置于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荷兰、英国等国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的史实;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特点 能力:理解英国战胜荷兰的原因;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出现血腥性特点的原因;分析殖民扩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研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英国的强盛代表着一种崭新类型的文明;早期殖民活动的本质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应正确地看待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和英国强盛的原因
难点: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补充史料;问题设计;过程叙述;分析讲解 学法:史料研读;问题思考、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较散乱,如放在日常教学中,可有不少形象材料可补充。但作为示范课,则缺少主线。我的基本设想是:从文明史观的高度看待西方的殖民扩张,即将其扩张及黑奴贸易、对印第安人的屠杀等现象,视为几种不同质的、且此前毫无接触与了解的文明之间的最初碰撞。 以德雷克导入,目的之一在于引起学生兴趣,且因其身份的复杂性,作为英国所代表的文明的复杂性(进步性;开拓性;野蛮性等)的缩影,可引发学生思考。 关于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史实类的知识可一笔带过。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荷兰的兴盛及英国战胜荷兰的原因,目的在于分析出此时的欧洲文明所具备的一些典型特点,如宗教动力、经济狂热、民主政治、发达的贸易与工业生产等。 关于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等罪行,拟将分析重点置于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上。在原因方面,除西欧殖民者对财富的贪婪动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等因素,更应从文明碰撞的高度认识:此前,人类几大文明区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彼此缺乏起码的了解,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当这几种文明发生最初接触时,由于彼此的不同质以及了解与沟通的缺乏,血与火的悲剧难以避免。但也应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这种文明的碰撞,如世界市场的扩展即是其客观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应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等等。
课堂系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应用
导入新课
一、日不落帝国
二、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堂总结
介绍德雷克的活动
提出问题:英国如何获得这一地位? 提供材料:姚介厚等著《西欧文明》上册
介绍荷兰的强盛
提出问题:荷兰为什么会成为“海上马车夫”?提供材料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等;引导学生回答,总结补充
提出问题:荷兰为什么会丧失海上霸权?提供材料宋宜昌著《火与剑的海洋》;引导学生回答,总结补充
问题小结:以荷兰和英国为代表的文明特征
材料展示:[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提出问题:应如何看待西方的殖民扩张?
材料展示: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总绪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看PPT图片及资料,思考 阅读材料和地图;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材料,听讲
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阅读材料;思考;
展示PPT:德雷克的画像及其主要活动 展示PPT:地图“日不落帝国”;文字材料
展示PPT:文字材料
展示PPT:文字资料和图片
展示PPT:文字资料和图片
PPT文字展示
展示PPT:文字资料和图片
展示PPT: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日不落帝国” 1.英国是怎样获得这一地位的? 2.荷兰为什么会成为“海上马车夫”? 3.荷兰为什么会丧失海上霸权?   ㈠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   ㈡强烈的经济动力   ㈢宗教热情   ㈣发达的工业生产   ㈤民主政治 二、世界市场的拓展
作业设计

教学资源与参考材料
材料一: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和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各殖民主义国家对以非洲西海岸、东南亚和中南美洲为重点的全球各地发动了野蛮的侵略。由于这些殖民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海外殖民霸权的态势在200年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16世纪瓜分世界的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而17世纪初,荷兰成为西欧国家进行海外殖民开拓的霸主。但是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欧殖民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海外殖民地争夺战争。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同英国的三次海外殖民战争中失去了大片领地,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开始建立“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姚介厚等著《西欧文明》上册
材料二:17世纪上半叶,人口不足200万的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运载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3/4,相当于英、法、葡、西四国船舶运输吨位的总和,若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则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7倍。发达的航海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沿海各省商人、水手和渔民都卷入进去,小小的荷兰因而成为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几乎垄断全球的海上运输。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进行的。……参加殖民扩张的不是贵族骑士,而是有商人和富于冒险精神的新教徒参加的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是私人集资筹建,按股份多少分红,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它选出董事会,后者再选出经理会,由经理会主持日常事务。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殖民地和管理殖民地。荷兰正是利用了独占贸易公司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建立起自己的殖民航运霸权的。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   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财之心,   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荷兰诗人冯德尔1656年
材料五:荷兰位于西欧沿海地区,气候和盐碱性土壤都不适于农业的发展,所以在文明早期农业经济时代,荷兰经济落后,荷兰人生活艰苦。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无奈的命运使荷兰人只好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荷兰人对待宗教的认真和严肃程度即使在宗教氛围普遍浓郁的西欧也显得格外突出。这种宗教态度反过来又培养了荷兰人沉郁慎思、埋头苦干和一丝不苟的性格,他们以对待宗教的严肃态度探究世俗生活中的事务。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材料六:造船、贸易、海运和殖民利益使一个个荷兰财主脑满肠肥。他们不关心发展本国工业,奉行近视的进口政策。……   克伦威尔政府动员了全国工业力量集中赶制战舰。钢铁厂铸造大炮和铁锚,纺织厂织造船帆,其他工厂提供索具、木桶、军装和各种军需品,工业资本的雄厚力量显示出来了。而重商主义的荷兰武装舰队的进度十分缓慢,忽视本国工业的商人们得到了追求金钱的报应。……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它的衰亡史就是商业资本服从产业资本的历史。         ——宋宜昌著《火与剑的海洋》
材料七:美洲巨量财富的获得完全是大量人力的丧失为代价的。虽然我们无法得出精确的数字,但149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据估计有土著居民25万,到1548年只剩下了500人。在50年的时间里,佛罗里达印第安的人数由估计上百万下降到5万人。在人口更多的墨西哥,在西班牙统治的前一百年间,人口下降了约百分之九十。…… 大批土著人因染上欧洲人无意中带来的传染病而死去,因为他们对天花、麻疹等疾病缺乏抵抗力。不过,不计其数的人确实是因为罹受残酷无情的剥削死去的,也就是说他们受到了征服者过于繁重的奴役,因筋疲力尽和得不到照料而死。因而,不论欧洲人从他们在新大陆的殖民活动中获得了多大的好处,就原有居民而言,白人的出现是一场十足的灾难。         ——[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
材料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提倡文明的馈赠。文明的馈赠是极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创新活动,各个民族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馈赠和接受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荣。……   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总绪论
课后系统-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力图站在文明碰撞的高度,对西方的殖民扩张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立意较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有: 导入较生动。以德雷克这一人物为切入点,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代表本阶段西方文明的显著特点。   材料选择较为经典和典型。本课共使用八段文字材料,分别取自《世界文明史》、《西欧文明》、《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世界史·近代史编》等经典著作,包含信息较为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设计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如荷兰强盛的原因、英国战胜荷兰的原因等。   对教材的处理有新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并非历史本身,教师应有权力根据学情等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选择了最能体现教学意图的部分进行重点教学,如荷兰的崛起、英荷矛盾等,对次要的史实如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法战争等,则一带而过,重点较为突出。   对本阶段欧洲文明的特点及文明碰撞的分析较为深刻,到位,能引发学生思考,最后的提炼对学生有启发性。  
课件21张PPT。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 1540-1596) 1577-1580年,德雷克率船队环游世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 1588年,德雷克等人率领英国皇家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者从此丧失海上霸权“无敌舰队”的覆灭 1567年,他参加表兄霍金斯的船队,从事奴隶贸易和海上掠夺活动。在环球航行中,他掠回5箱金子、40万磅白银和无数珍宝。1581年,英王伊丽莎白亲临其坐舰,册封他为骑士英王伊丽莎白一世 伟大的航海家
杰出的海军统帅
英国贵族
罪恶的奴隶贩子
贪得无厌的海盗
?一、“日不落帝国” 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和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各殖民主义国家对以非洲西海岸、东南亚和中南美洲为重点的全球各地发动了野蛮的侵略。由于这些殖民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海外殖民霸权的态势在200年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16世纪瓜分世界的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而17世纪初,荷兰成为西欧国家进行海外殖民开拓的霸主。但是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欧殖民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海外殖民地争夺战争。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同英国的三次海外殖民战争中失去了大片领地,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开始建立“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姚介厚等著《西欧文明》上册1.英国是怎样获得这一地位的? 17世纪上半叶,人口不足200万的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运载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3/4,相当于英、法、葡、西四国船舶运输吨位的总和,若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则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7倍。发达的航海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沿海各省商人、水手和渔民都卷入进去,小小的荷兰因而成为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几乎垄断全球的海上运输。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荷兰商船队2.荷兰为什么会成为“海上马车夫”? 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进行的。……参加殖民扩张的不是贵族骑士,而是有商人和富于冒险精神的新教徒参加的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是私人集资筹建,按股份多少分红,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它选出董事会,后者再选出经理会,由经理会主持日常事务。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殖民地和管理殖民地。荷兰正是利用了独占贸易公司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建立起自己的殖民航运霸权的。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
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财之心,
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荷兰诗人冯德尔1656年阿姆斯特
丹市政厅 荷兰位于西欧沿海地区,气候和盐碱性土壤都不适于农业的发展,所以在文明早期农业经济时代,荷兰经济落后,荷兰人生活艰苦。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无奈的命运使荷兰人只好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荷兰人对待宗教的认真和严肃程度即使在宗教氛围普遍浓郁的西欧也显得格外突出。这种宗教态度反过来又培养了荷兰人沉郁慎思、埋头苦干和一丝不苟的性格,他们以对待宗教的严肃态度探究世俗生活中的事务。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俯瞰荷兰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古堡 3.荷兰为什么会丧失海上霸权?荷兰古船 造船、贸易、海运和殖民利益使一个个荷兰财主脑满肠肥。他们不关心发展本国工业,奉行近视的进口政策。……
克伦威尔政府动员了全国工业力量集中赶制战舰。钢铁厂铸造大炮和铁锚,纺织厂织造船帆,其他工厂提供索具、木桶、军装和各种军需品,工业资本的雄厚力量显示出来了。而重商主义的荷兰武装舰队的进度十分缓慢,忽视本国工业的商人们得到了追求金钱的报应。……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它的衰亡史就是商业资本服从产业资本的历史。
-宋宜昌著《火与剑的海洋》 ㈠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
㈡强烈的经济动力
㈢宗教热情
㈣发达的工业生产
㈤民主政治 ㈠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
㈡强烈的经济动力
㈢宗教热情
㈣发达的工业生产
㈠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
㈡强烈的经济动力
㈢宗教热情
㈣发达的工业生产
㈤民主政治二、世界市场的拓展 美洲巨量财富的获得完全是大量人力的丧失为代价的。虽然我们无法得出精确的数字,但149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据估计有土著居民25万,到1548年只剩下了500人。在50年的时间里,佛罗里达印第安的人数由估计上百万下降到5万人。在人口更多的墨西哥,在西班牙统治的前一百年间,人口下降了约百分之九十。…… 大批土著人因染上欧洲人无意中带来的传染病而死去,因为他们对天花、麻疹等疾病缺乏抵抗力。不过,不计其数的人确实是因为罹受残酷无情的剥削死去的,也就是说他们受到了征服者过于繁重的奴役,因筋疲力尽和得不到照料而死。因而,不论欧洲人从他们在新大陆的殖民活动中获得了多大的好处,就原有居民而言,白人的出现是一场十足的灾难。
-[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提倡文明的馈赠。文明的馈赠是极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创新活动,各个民族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馈赠和接受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荣。……
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总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