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51:44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6届高三(上)10月金太阳好教育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整理排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
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
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
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克是洞庭
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
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
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
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
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
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
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
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
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
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
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
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
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
“寨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
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
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别。王
第1页共8页重庆市2026届高三(上)10月金太阳好教育
语文答案
1.B【
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
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不合文意,原文未提有人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
谣特征。C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关系。D项,“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分析
不当,“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是“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
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2.B【
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内容并分析判断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不当,“这种演唱方
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仅总结上文,没有引出下文的论述,仅能“承上”,不能“启下”。
3.D
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整合原文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文“但在
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的提示和原文中的“古
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可以
得出此处应填“多与‘江南’相关”,排除B、C两项。第②处,根据前文“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
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的提示和原
文中的“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
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可以得出此处应填“由楚地到吴地
的变迁”,排除A项;而“不断的变迁”也不合语境和原文文意,排除B、C两项。
4.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归为吴地的误区,借“江南”地域概念的学术
新见引出核心问题。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
征,并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
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将‘江南’归为吴地”“借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1分。第②点
答案,答出“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1分:答
出“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
“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阐释‘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1分。意思答对
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思路结构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梳理内容:然
后分析论述思路,大体划分结构层次:最后概述内容要点,组织答案。
5.①《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
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③意象差
第1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