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能力提升
(建议用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亲爱的同学,学习生活如一幅多彩画卷,藏着课堂的智慧、友谊的温暖与成长的感悟。现在,让我们开启这场“学习生活”主题检测,用文字记录收获,用思考点亮成长!
1. (7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当晨光轻轻漫过教室的窗棂,新的一天学习生活便悄然开启。课桌上,课本与笔记本整齐摆放,墨香在空气中慢慢酝①(niàng);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如春风化雨,将知识的种子播撒进我们心田;课间时,走廊里传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织出斑驳的光影,带着几分②(qìn)人心脾的暖意。
最动人的是午后的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如沉默的智者,等待着与我们对话。偶尔有书页翻动的轻响,与窗外③(liáo)亮的鸟鸣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知识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提笔记录,每一次与文字的相遇,都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让我们( );每一次难题的突破,都能带来满满的成就感,让平凡的学习生活( )。
(1) (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用正楷或行楷书写)。
① ② ③
(2) (2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驰神往 熠熠生辉 B. 心花怒放 熠熠生辉
C. 心驰神往 流光溢彩 D. 心花怒放 流光溢彩
(3) (2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改句:
(9分)“学习之路,非独学也,需友朋互助。”在学习生活中,同学间的陪伴与影响,是成长的重要养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字源 “学” 的甲骨文写法() “习” 的甲骨文写法()
寓意 强调 “教与学” 的互动,体现学习需他人引导 突出 “反复练习”,说明学习需持之以恒
材料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 (2分)结合材料一,“学”的甲骨文寓意是学习需要________;“习”的甲骨文寓意是学习需要________。
(2) (3分)材料二中管宁“割席断交”的做法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交友需志同道合”,有人认为“应包容朋友的小差异”。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阐述。
(3) (4分)请完善下面的排比句,作为“学习与友谊”主题班会的结束语,注意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同学们,友谊是学习路上的灯塔,帮你照亮困惑的迷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我们以友为伴,以学为乐,共赴成长之约!
3. (8分)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情怀与意境。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论语〉十二章》)道出学习后复习的愉悦;(2)“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强调学与思结合的重要。
秋日校园 (3)“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借菊花寄寓对和平的期盼;(4)“秋风萧瑟,________”(《观沧海》曹操)绘秋日沧海的壮阔。
同窗情谊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写久别重逢的惊喜;(6)“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论语〉十二章》)表志同道合的欣喜。
思乡之情 (7)“乡书何处达?________”(《次北固山下》王湾)抒旅途中的思乡;(8)“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写边塞的乡愁。
二、阅读(共46分)
(一)整本书阅读(4分)
4. 学校开展《朝花夕拾》“学习生活”主题研读活动,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归为“童年的学习记忆”主题,将《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归为“影响我的人”主题。请选择一个主题,阐述这样分类的理由。
(二)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5-6题。
书院二小松
杜荀鹤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5. (2分)诗中“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描绘了怎样的小松形象?
6. (2分)诗歌结尾“琴声长伴读书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7-10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论语〉十二章》)
【乙】
读书须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盖无疑则无进,故学者当每事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选自陈献章《论学书》)
【丙】
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7. (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
(2)非问无以广识 广:________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向:________
(4)数延见 数:________
8. (2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 令 京 官 五 品 以 上 更 宿 中 书 内 省
9. (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0. (3分)结合三段文字,分别概括古人对“学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材料,完成11-13题(9分)
材料一:
校园“沉浸式”阅读:让学习更有温度
①“以前觉得阅读是‘任务’,现在在‘班级读书角’,抱着靠枕读自己喜欢的书,像在自家书房一样自在。”这是七年级学生小宇对校园“沉浸式”阅读的感受。近年来,不少学校打破传统阅读空间的限制,在教室、走廊、操场角落打造“微型阅读区”,摆放柔软的坐垫、绿植与暖光台灯,让阅读从“严肃的学习”变成“舒适的享受”。
②“沉浸式”阅读不仅改变空间,更改变了阅读方式。有的班级开展“角色朗读会”,学生化身书中人物,用语气、动作演绎故事;有的学校组织“跨学科阅读”,读《朝花夕拾》时结合历史课了解民国背景,读《观沧海》时结合地理课分析沧海位置,让阅读成为连接多学科的纽带。
③不过,也有老师担心:过于舒适的环境会不会让学生分心?对此,教育专家表示,“沉浸式”阅读的核心是“激发兴趣”,只要把握“舒适不松散”的度,就能让学生在放松中深度投入,反而提升阅读效果。
材料二:
校园阅读现状调查(部分数据)
阅读场景 学生偏好占比 主要原因
班级读书角 68% 环境舒适,方便与同学交流
学校图书馆 22% 书籍种类多,但空间较严肃
家中书房 10% 安静,但缺乏同伴互动
材料三:
如何打造校园“沉浸式”阅读环境?
①空间设计:以“温馨、便捷”为原则,避免过度装饰。可利用教室角落,摆放矮书架、卡通坐垫,搭配学生手绘的读书海报。
②书籍选择:兼顾“必读书目”与“兴趣读物”,定期让学生推荐书籍,保证书架“常换常新”。
③活动配套:开展“读书分享会”“故事接龙”等活动,让学生读完后有机会交流感悟,深化理解。
11. (2分)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沉浸式”阅读通过改变空间与方式,让阅读更具吸引力。
B. 超过一半的学生偏好在班级读书角阅读,因环境舒适且方便交流。
C. 专家认为,“沉浸式”阅读环境越舒适越好,能让学生完全放松。
D. 跨学科阅读能让学生将多学科知识结合,深化对书籍的理解。
12. (3分)结合材料,为学校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提三条具体建议。
①
②
③
13. (4分)你的同桌小明觉得“阅读是负担,不如刷短视频有趣”,请结合材料劝说他尝试校园“沉浸式”阅读。
阅读散文,完成14-17题(16分)
我的“老伙计”——旧钢笔
王悦
①我的笔袋里,始终躺着一支旧钢笔。笔身是磨得发亮的银色,笔帽上的漆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的金属底色,笔握处还留着我多年握笔形成的浅浅凹痕。它不是什么名贵牌子,却是我学习生活里最特别的“老伙计”。
②这支钢笔是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李老师送我的。那天,我因为作文写得差,趴在课桌上偷偷哭。李老师轻轻拍我的肩,从口袋里掏出这支钢笔:“别灰心,好文字是用心写出来的,这支笔陪我教了五届学生,现在送给你,希望它能帮你写出心里话。”我攥着钢笔,冰凉的金属触感让我慢慢平静下来,抬头时,看到李老师眼里的笑意,像冬日的阳光。
③从那以后,这支钢笔成了我的“学习搭档”。课堂上,我用它记笔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像是在和我一起认真听讲;放学后,我用它写作业,遇到难题时,我会摩挲着笔身发呆,仿佛能感受到李老师的鼓励。有一次,我参加作文比赛,写到一半钢笔没墨了,急得手心冒汗。同桌递来墨囊时,我才发现笔握处被我捏得发烫——那是我第一次为了学习如此紧张,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全力以赴”的感觉。最终,作文得了二等奖,我拿着证书,第一时间摸了摸口袋里的钢笔,觉得它也在为我开心。
④上了初中,我有了更漂亮的钢笔,但始终没舍得丢下这支旧钢笔。有一次,笔帽不小心摔在地上,磕掉了一块漆。我蹲在地上捡起来,心疼得差点哭出来,赶紧用透明胶小心粘好——现在看来,那层歪歪扭扭的胶痕,倒成了它独特的印记。
⑤去年期末考试前,我熬夜复习,钢笔突然漏墨,把笔记本染得一塌糊涂。我又急又气,把笔扔在桌上。妈妈进来看到,捡起钢笔仔细擦拭:“这支笔陪你这么久,也会累的。学习也是一样,别逼自己太紧。”我看着妈妈手上的墨渍,突然想起李老师的话,慢慢平静下来。那天晚上,我用温水把钢笔洗干净,重新灌上墨,它居然又能流畅书写了——就像我在妈妈的安慰下,重新找回了学习的节奏。
⑥现在,这支钢笔依然每天陪我穿梭在校园里。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换一支新的?我总会笑着摸一摸笔帽上的凹痕:它见过我写作业时的烦躁,也见证我获奖时的喜悦;它陪我熬过疲惫的复习夜,也帮我记录下课堂上的顿悟。它不是普通的钢笔,是我学习路上的“老伙计”,是藏在笔墨里的成长印记。
⑦或许,长大后我会拥有更多精致的文具,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支旧钢笔教会我的事:学习需要坚持,成长需要陪伴,而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里,藏着最珍贵的回忆。
14. (4分)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围绕“旧钢笔”写了哪些事?
15. (4分)找出第⑥段的议论性语句,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16. (4分)结合语境,为文中画线句子写批注。
(1)课堂上,我用它记笔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像是在和我一起认真听讲。(感官描写角度)
(2)我蹲在地上捡起来,心疼得差点哭出来,赶紧用透明胶小心粘好。(动作描写角度)
17. (4分)有人认为文章第⑦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三、作文(共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习生活中,总有许多“第一次”的尝试: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第一次和同学合作完成项目……这些尝试,或许成功,或许有遗憾,但都藏着成长的印记,让我们收获勇气与感悟。
请以“________的尝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一次勇敢的尝试”“难忘的尝试”);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1)①酿 ②沁 ③嘹
(2)A
(3)每一次与文字的相遇,都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让我们心驰神往;每一次难题的突破,都能带来满满的成就感,让平凡的学习生活熠熠生辉。
2.(1)他人引导;持之以恒
(2)示例一:赞同“交友需志同道合”。管宁与华歆在面对金钱和权贵时态度截然不同,管宁专注于学习和内心的坚守,而华歆表现出浮躁和贪慕,两人价值观差异巨大。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若价值观不同,难以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反而可能互相影响,不利于个人发展。
示例二:赞同“应包容朋友的小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朋友间存在一些小差异是正常的。管宁因华歆对金钱和权贵的短暂关注就“割席断交”,过于绝对。在友谊中,包容小差异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适当的包容能让友谊更加长久。
示例:友谊是学习路上的伙伴,帮你分担前行的压力;友谊是学习路上的明灯,帮你驱散迷茫的阴霾
3.(1)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3)遥怜故园菊(4)洪波涌起(5)落花时节又逢君(6)不亦乐乎(7)归雁洛阳边(8)不知何处吹芦管
二、阅读(共46分)
(一)整本书阅读(4分)
示例一:选择“童年的学习记忆”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鲁迅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展现了童年时期学习环境的变化和学习生活的点滴;《五猖会》讲述了鲁迅童年时,父亲强迫他在去看五猖会前背诵《鉴略》的经历,刻画了童年学习中被迫学习的场景,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童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展开,所以归为“童年的学习记忆”主题。
示例二:选择“影响我的人”主题。《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然粗俗,但她真心关爱鲁迅,为鲁迅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对鲁迅的童年产生了积极影响;《藤野先生》里,藤野先生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不歧视中国学生,认真教学,关心鲁迅的学业,给予鲁迅精神上的鼓励,对鲁迅的成长和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对鲁迅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因此归为“影响我的人”主题。
(二)诗歌鉴赏(4分)
5.诗句描绘出小松色泽清幽、超凡脱俗的形象。“一双幽色出凡尘”写出小松远离尘世的清幽之感,仿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数粒秋烟二尺鳞”中,“数粒秋烟”形容小松初生的针叶如秋日的轻烟般轻盈、稀疏,“二尺鳞”则形象地写出小松树干如鱼鳞般的纹理,整体展现出小松小巧、清幽、富有生机的模样。
6.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诗人将小松的细韵与读书人的琴声相伴,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在书院中与小松为友、以读书为乐的闲适心境,也流露出对这种清幽读书环境的赞美。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7.(1)喜爱,爱好(2)扩充,增长(3)先前,从前(4)屡次,多次
8.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9.(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问就无法扩充知识。
10.甲文:孔子认为学习要以学习为乐趣,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乙文:陈献章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有疑问,提问和学习相辅相成,只有提问才能增长知识;丙文:唐太宗通过自身经历认识到学习和认知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且要关注实际,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11.C
12.①在教室角落打造微型阅读区,摆放矮书架、卡通坐垫,张贴学生手绘的读书海报,营造温馨便捷的阅读空间;②书籍选择兼顾必读书目与学生兴趣读物,定期让学生推荐书籍,保证书架书籍常换常新;③开展读书分享会、故事接龙等配套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深化对书籍的理解。
13.小明,校园“沉浸式”阅读和你想的不一样,它一点都不枯燥。在班级读书角,有柔软的坐垫和暖光台灯,环境特别舒适,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阅读方式,比如“角色朗读会”,我们可以化身书中人物,用动作和语气演绎故事,特别有意思。在这里阅读还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想法,比一个人刷短视频有趣多了。你可以试着来体验一下,说不定会发现阅读的乐趣呢!
14.①小学三年级时,因作文写得差哭泣,语文李老师将这支钢笔送给“我”,鼓励“我”用心写作;②小学期间,“我”用这支钢笔记笔记、写作业,参加作文比赛时钢笔没墨,“我”紧张万分,最终作文获二等奖;③上初中后,“我”有了新钢笔但仍保留这支旧钢笔,一次笔帽摔掉漆,“我”心疼地用透明胶粘好;④去年期末考试前,“我”熬夜复习时钢笔漏墨,“我”又急又气,经妈妈开导后,“我”清洗钢笔,它又能流畅书写。
15.议论性语句:它不是普通的钢笔,是我学习路上的“老伙计”,是藏在笔墨里的成长印记。
含义:这支旧钢笔陪伴“我”走过多年的学习生活,见证了“我”在学习中的烦躁、喜悦、疲惫与顿悟,承载着“我”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书写工具。
作用:总结上文对旧钢笔陪伴“我”学习生活经历的叙述,点明旧钢笔对“我”的重要意义,升华文章情感,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做铺垫。
16.(1)从听觉角度描写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将其比作与“我”一起认真听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用这支钢笔学习时的专注状态,也表现出钢笔在“我”学习过程中的陪伴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学习氛围。
(2)“蹲”“捡”“粘”等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我”在笔帽摔掉漆后的一系列反应,“心疼得差点哭出来”和“小心粘好”表现出“我”对这支旧钢笔的珍视之情,体现出钢笔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17.不同意。第⑦段总结了这支旧钢笔教会“我”的道理,即学习需要坚持、成长需要陪伴,以及普通物件中藏着珍贵回忆,升华了文章主旨。同时,与前文对旧钢笔的叙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如果删去,文章的主旨不够明确,情感也不够饱满,所以不能删去。
三、作文(共50分)
写作指导
1. 补题立意:题目“________的尝试”,可补充的内容丰富多样,如“一次勇敢的尝试”“难忘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等。立意时,要围绕补充的内容,突出这次尝试带给自己的成长,比如收获了勇气、学会了坚持、明白了道理等。
2. 选材构思:选材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比如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可详细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从紧张害怕到鼓起勇气,再到回答后的感受;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可叙述准备过程中的努力、比赛中的紧张以及比赛结果带来的感悟。写作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让文章更生动感人。
3. 结构安排: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这次尝试的主题及总体感受;中间详细叙述尝试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自己的应对方式等;结尾总结这次尝试的意义,升华主题,呼应开头。
范文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