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8: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字词书写
1.请赏读右图苏轼的书法作品,用正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二、选择题
2.下列对《朝花夕拾》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一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B.《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卧冰求鲤”之类,而“哭竹生笋”和“陆绩怀橘”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C.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D.《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百草园玩耍,一步一景皆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B.晚上,公园里华灯闪烁,人声鼎沸。
C.每当吟诵长堤护栏上那些咏赞梧州的题诗时,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D.公园的设计栩栩如生,“堤、路、园”完美融合,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填空题
4.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回答问题。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所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我”为什么要向猫报仇呢?
5.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 篇回忆性散文,并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 。
6.在学习《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大致梳理了本书的内容,请你根据你的学习填空。
①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讽刺性。《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
②根据提示写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名称。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B.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四、语言表达
7.七年级,你认识了新朋友小文,她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请你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名言送给她,并说说你送她这句话的理由。
五、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哲人说过:“tǎng ruò智者的学识不能使世界得到好处,那么智者和愚者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是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智者。因为bó xué,他的身边① (聚集/集结)了三千弟子。讨论学识之时,他从不与人发生② (争执/争议);教育学生之时,他从不严厉训斥;A 。他以宽厚仁爱的风度、文雅和善的智者神情、温文尔雅的儒者胸襟,赢得了人们的尊崇。
8.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tǎng ruò bó xué
9.辨析词语,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10.根据语境,在A处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六、综合性学习
11.某中学开展“书香浸润心灵·经典点亮人生”主题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书香觅径,拓识增慧
小语和小文围绕“坚持”“放弃”这两个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你更赞同谁的看法?请从下面的人物素材库中任选一位,联系名著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小语“坚持”可以书写精彩人生,“放弃”会让人生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小文人生纷繁复杂,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意义的事中,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放弃。
人物素材库 鲁迅(《朝花夕拾》)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①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②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③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④。”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④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藜羹:泛指粗劣的食物。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佯:假装。④馈:向尊长进食。⑤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额回对曰
13.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向 者 煤 炱 乎 甑 中 弃 食 不 祥 回 攫 面 饭 之。
14.与“择其善着而从之”中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思而不学则殆 C.三十而立 D.敏而好学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16.孔子和颜回的故事给予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7.这段记叙了作者童年 、按斑蝥、拔何首乌、 四件趣事。从事物的 、形态、 、动作、味道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的多姿多彩、快乐无穷。
18.“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里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有人说这句话中“窜”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9.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20.下面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来安排的。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的描写,属于略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属于详写。
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C.文中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D.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生意盎然,目的在于表现“我”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并和下文的三味书屋进行对比。
九、作文
21.作文。
史铁生暴怒无常,向母亲发泄自己心中的悲观绝望当母亲永远离开后,他终于在北海的菊花丛中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莫怀戚在初春来临的时候,带着一家三口去田野上散步,在处理家人的分歧中感受到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冰心在大雨来临的半夜,看着那一张大荷叶覆盖在亭亭玉立的红莲上面,一瞬间,散尽了不宁的心绪,感受到了伟大而真挚的母爱。这些依依往事,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一定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让你感觉温馨、激动和喜悦,哪怕带着些许伤感和惆怅,也能让人领略某种精彩与美好。请以“往事依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①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入平羌江水流。③夜发清溪向三峡,④思君不见下渝州。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书写。
輪——轮,髪——发。
这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共四句两联,第一句和第三句后用逗号,第二句和第四句后用句号。抄写时用楷书,横平竖直,不能连笔。
2.B
【详解】B.错误,《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认为“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是可以勉力仿效的,而“哭竹生笋”则有些可疑,“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此处指百草园非常有趣让人不想回去,符合语境;
B.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此处指公园人多很热闹,符合语境;
C.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此处指自豪感不知不觉产生。符合语境;
D.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公园的设计;
故选D。
4. 《狗·猫·鼠》 因为长妈妈告诉我说我的隐鼠被猫吃去了。(或答:误以为我的隐鼠被猫吃去了 大意正确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选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写的是“我”仇恨猫,“我”追赶猫,用石头打猫。《狗·猫·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6年的散文名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联系原文“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可知,“我”向猫报仇的原因是长妈妈告诉我说我的隐鼠被猫吃去了(误以为我的隐鼠被猫吃去了)。
5. 10 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6. 《狗·猫·鼠》 范爱农 藤野先生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讽刺性。《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狗 猫 鼠》。在《狗 猫 鼠》中,鲁迅以对猫的厌恶为切入点,巧妙借动物形象映射现实中的人物——他将那些与“猫”特质相似的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刻画成“尽情折磨弱者、时而一副媚态”的形象,比如讽刺他们像猫一样,对强者谄媚、对弱者欺凌,既违背正义又虚伪可憎。这种以动物喻人的手法,避开了直白的批判,却让讽刺更尖锐、更具穿透力,既展现了鲁迅对反动文人的鄙夷,也暗含对弱者的同情,符合《朝花夕拾》中“以回忆为壳,藏现实锋芒”的风格。
②A.这段描写出自《范爱农》,是鲁迅对范爱农的初次印象。范爱农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一文的核心人物,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性格耿直、孤傲,不满黑暗社会却又无力改变。范爱农与鲁迅初识于日本横滨,因同乡会选举等事件产生误会,后在绍兴重逢,成为挚友。他曾在师范学校任教,参与反清革命活动,但革命后却备受排挤,生活困顿,最终因苦闷和绝望,在一次乘船时落水身亡。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刻画,既展现了这位知识分子的正直与理想,也折射出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字里行间饱含对友人的同情与惋惜。
B.这段文字是《藤野先生》中对藤野严九郎的经典刻画。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解剖学老师,出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他黑瘦,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常挟着一叠书,穿衣服不拘小节,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显得寒颤颤的,但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没有偏见,反而格外关心他的学习:不仅认真批改鲁迅的解剖图,纠正血管位置的错误;还担心鲁迅因受日本学生歧视而影响学习,主动与他交流。这些细节让身处异国的鲁迅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也成为他后来弃医从文时心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力量。藤野先生的形象代表了超越国界的师者风范与人性光辉。
7.示例1:我想送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她能发自内心地喜好学习,热爱所学的知识,一定会有所进步,取得好成绩。
示例2:我想送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如果她能时常温习旧知识,勤思考,就会有新的理解,新的体会,成绩一定会进步的。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识记和运用。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一个语句,并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1:我想送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讲了按时温习的学习方法,如果她能按时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习成绩一定会进步的。
示例2:我想送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思考和勤奋学习相互关联,不思考对所学的东西就会惘然懵懂,光思考不继续学习所学就会停滞不前。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理解性记忆。
8.倘若 博学 9. 聚集 争执 10.(示例)学习新知之时,他从不高高在上
【解析】8.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倘若:tǎng ruò,表假设的连词,有“如果”的意思。
博学:bó xué,学识丰富。
9.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①处应填“聚集”。“聚集”侧重于人或事物主动地集合在一起,强调的是聚拢的动作;“集结”通常用于军事或有组织的行动,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这里,说孔子因为博学,身边自然地聚拢了三千弟子,用“聚集”更恰当。
②处应填“争执”。“争执”侧重于因意见不合而争论,强调的是双方的对立和冲突;“争议” 要指尚有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一般用于比较重大的问题或事件。此处说孔子在讨论学识时从不与人发生激烈的争论,用“争执”更符合语境。
10.本题考查仿写语句。首先分析示例,“学习新知之时,他从不高高在上”,句式为“……之时,他从不……”。结合前文内容可知,仿写的句子要体现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可以从孔子的其他方面入手,如与人交往、面对困境等。
示例:与人辩论之时,他从不咄咄逼人。
面对质疑之时,他从不恼怒生气。
11.选择人物:鲁迅(《朝花夕拾》)
赞同小语的观点:“坚持”可以书写精彩人生。
这里的“坚持”体现在鲁迅先生对理想、信念和救国道路的执着探索与坚守上。
坚持寻求救国之路(《父亲的病》等):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了自己思想的转变过程。他曾坚持学习矿业(南京路矿学堂),意图实业救国;后又坚持转而学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意图救治国人身体上的病痛。尽管这些最初的“坚持”后来因现实(如看幻灯片事件)而调整,但他坚持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大方向从未改变。
坚持文学救国的道路(《藤野先生》):在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后,鲁迅毅然放弃了医学,但他坚持了“救国”这一根本目标,并选择了更为根本的途径——文学创作。他用笔作为投枪匕首,坚持揭露社会的弊病和国民的劣根性,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这次“放弃”是为了更有效地“坚持”宏大的理想。
一生的坚守:从《朝花夕拾》到后来的大量杂文小说,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坚持批判、坚持思考、坚持战斗。这种对信念和事业的终身坚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与文化,书写了极其精彩的人生篇章。
鲁迅的例子表明,人生目标的调整(放弃具体路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核心理想。正是这种对救国救民这一宏大事业的终极坚持,成就了他不朽的人生价值。
示例一:我更赞同小语的观点。以保尔·柯察金为例,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仍坚持写作,最终完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种坚持让他的人生闪耀着奋斗的光辉,而非止步于苦难。正如保尔所说:“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他的坚持正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
示例二:我更赞同小文的观点。以祥子为例,他一生固执地坚持“买车”的梦想,即使三起三落,遭遇重重打击后仍不改变目标,也不会放弃与虎妞错误的生活捆绑。这种不懂变通的坚持,最终耗尽了他的所有热情与希望,导致他人生的彻底堕落。祥子的悲剧说明,当努力变得徒劳无功时,适时放弃执念,或许是避免陷入更大困境的一种选择。
示例三:我更赞同小文的观点。简·爱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放弃”彰显了巨大智慧。她放弃了与罗切斯特不道德的婚姻,守住了原则;她放弃了独占遗产和一段无爱的婚姻,保全了自我。这些放弃并非软弱,而是为了将情感与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中去。最终,她的放弃换来了人格的完整与真正的幸福,这正说明了适时放弃的必要性。
示例四:我更赞同小语的观点。以鲁迅为例,他的一生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从《朝花夕拾》中可见,他虽不断调整具体道路(放弃学医),但始终坚持“救国救民”的核心目标,最终以笔为武器,在文学战场上坚持斗争了一生。这种对宏大理想的执着坚守,不仅书写了他个人的精彩人生,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时代,证明了坚持的巨大力量。
12. 生气,恼怒 应答,回答 13.向 者 煤 炱 乎 甑 中 / 弃 食 不 祥 / 回 攫 而 饭 之。 14.A 15.①译文: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②译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恭敬地请孔子吃饭。 16.示例一:“眼见者可能并不为实”,就像文中孔子对颜回的误解。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不要轻易地用自己所谓的“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联系生活略)
示例二:孔子在误会颜回背着自己抓饭吃后认为颜回不敬,当了解事情真相后能深刻反省,反思“知人不易”,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汲取智慧,值得我们学习。(联系生活略)
示例三:颜回面对孔子的误解,能耐心解释,真正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道自己却不觉得生气;愠:生气;
②颜回对曰:颜回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由题意可知句子的含义为: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所以断句应该是根据含义进行断开:向者煤炱乎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
择其善着而从之: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而:于是,就,是顺承关系。
A.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应该经常复习;而:表示顺承关系;
B.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却不学习是有害的;而: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C.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而:表示无意义;
D.敏而好学:聪明并且好学;而:表示并列关系;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即可:
①堪:忍受;
②少顷:一会儿;谒:请。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由乙文“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可知孔子误会颜回背着自己吃饭,由后来可知是误会了颜回;所以告诉我们眼见并非为实,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多方考察和研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判断,接近事实真相。
由乙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可知孔子知道自己误会颜回之后反思人容易被眼前景象所欺骗,所以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应该知道认识一个人是需要很多的了解的,不能够轻易下结论。
由乙文“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可知颜回的品性,被自己的老师误会,还是会想着进行解释,没有表现出来生气。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受到他人的误解时,可以很好地进行努力解释,不要选择故意置气。
【点睛】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乙】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过了一会,食物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能这样,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17. 遇蜈蚣 摘覆盆子 颜色 声音 18.示例:“窜”字既写出了云雀的机灵敏捷,又表现了“我”对云雀的羡慕之情。
19.示例:“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颜色和形状。 20.C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第一空,根据“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可概括为遇蜈蚣。
第二空,根据“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可概括为摘覆盆子。
第三空,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的都是颜色;
第四空,油蛉的“低唱”,蟋蟀们“弹琴”表示动物的声音。
18.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句中“窜”这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传神地写出云雀突然飞向天空时的轻捷迅疾,叫天子飞行速度之快且突然。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叫天子,不料叫天子是那么机灵,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表现“我”对叫天子自由飞行的羨慕之情。这个极富动态的画面,又表现出百草园的神秘,丰富了其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而“飞”字则平淡无奇,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9.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比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们”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叫声的悦耳动听,表现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穷乐趣。
2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C.错误,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的乐趣;并非表现“我”富有实践精神;
故选C。
21.例文
往事依依
站在成长的路口,回望走过的旅途,依依往事浮上心头。
忘不了儿时在姥姥家里的一切!
小时候我最怕大公鸡。一次,我独自站在姥姥家门口。忽然,一只大公鸡从草丛中窜过来,“咯咯咯”的鸣叫着,直扑向我的面门。我吓得撒腿就跑,但人生地不熟,怎能斗得过它这地头蛇呢!一块埋伏在土面下的冰把我滑倒,大公鸡乘机气势汹汹的飞扑过来,我万分紧急之下,手足无措,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姥姥听见哭声忙赶过来,那只大公鸡一见姥姥,竟灰溜溜地走了,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姥姥一边扶我起来,一边说:“这公鸡欺生,你以后别自我出屋了。”于是好人不跟鸡斗,以后姥姥不在家的日子,我就乖乖地在屋里玩,却也过得风平浪静。
那时候姥姥很少买鱼吃。因为自我家有鱼塘,姥爷经常自我捞鱼吃。出于好奇,我就闹着和姥爷一齐去捞鱼。那水塘不是很大,水却很清,晶莹莹地闪烁着天光霞影,美得神秘。塘边的草绿得油亮油亮的,浸在水里的草叶上还附满了黑黑的小蝌蚪,可爱极了。
我高兴地那里看看,那里瞧瞧。不禁脱口问道:“姥爷,没有鱼啊?”姥爷笑呵呵地告诉我:“鱼都在水里呢,这会儿看不见。”我帮姥爷把截鱼的网撒进水塘里,就开始和他玩起了“五宫格”游戏。但姥爷一个劲儿赢我,我就玩得不耐烦了。突然,我东张西望的目光犀利地看到水里的鱼网动了,就指给姥爷看。姥爷飞快地站起来,拿起捞鱼的网走下水去。原先,那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深。我也想走下去,却被姥爷喝住了。
姥爷最终上岸了。我和姥爷一齐收网。渐渐地,一条大大的草根鱼被我们拉上了岸。姥爷说它足有四斤多重。这回,我真算长了见识。鱼在网里挣扎着,姥爷利索地把它制服,放在一个小桶里。那一天,餐桌上多了一道用自我亲手打的鱼烧成的佳肴,我们吃得可真香啊!
以后我吃过很多鱼,但都没有自我第一次打的鱼香美可口。也许,那里面有童年味吧。
童年的往事,如梦一般让我回忆,让我留恋。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以“往事依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年华似流水,时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所给材料写到史铁生、莫怀戚、冰心等名人的往事,虽细小,但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财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些往事,或美好或惆怅,有些往事依依,也就是并不会消失于记忆当中,而是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思路点拨。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往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让人难以忘记,如写童年记忆,写自己与小伙伴在田间戏耍,在河边捉虾,在柳树下乘荫等往事。又如写与好朋友的往事,一起登山,一起学骑车的美好回忆,还可以写自己曾经经历的失败,在失败挫折中学会成长等等。选材务必真实,抒情务必真挚,做到以真取胜,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