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8: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回忆与审判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用思维导图概括、整理全书各章的主要内容。
2.从选择典型事件与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等角度,学习、借鉴鲁迅写人记事的描写方法,并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3.能够分辨文中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借鉴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写法,完成回忆性写作。
【思维目标】
1.概括书中叙述的事件,选择恰当的标准对事件分类,并用思维导图再现全书主要内容,培养逻辑分类能力。
2.理解并借鉴作者的思路与观点审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价值目标】
1.理解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感知鲁迅真诚的生活者、热情的爱国者的形象,增进与鲁迅的亲近感。
2.尝试以较为成熟的思考观照自己过去的经历,思考小学时身边的亲友和所见所闻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核心任务】借鉴鲁迅重新审视童年记忆的思路,选择一段自己难忘的经历,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写作时要特别关注人与事的主次、比例关系。
第一课段 研读“朝花”细分类
核心任务:概括《朝花夕拾》中各篇作品的主要事件,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书中所叙事件进行分类。
一、学习任务
1. 参考教材《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提示,用一周时间完成整本书阅读。
2.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文字,在这些内容旁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3. 梳理概括书中各篇作品叙述的主要事件,以作者的感情态度为依据,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以彩色小报、思维导图、文章、手账、立体卡片、菜单、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二、课时安排:1课时+1机动课时
三、学习资源:《朝花夕拾》
四、完成任务
1. 参考下面的小贴士,完成整本书阅读。
【小贴士】阅读提示:仔细阅读本书的《小引》和《后记》,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以帮助我们尽快理解作品。
2. 在书中以旁批的形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理解。
3. 对书中的事件进行分类,以“朝花夕拾,鲁迅拾起 色花”为题目,完成丰富多彩的作业。
【小贴士】《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回忆中的人或事的感彩各有不同,你觉得鲁迅先生这些回忆内容可以分为几种颜色?它们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感?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完成这个作业。
【同伴分享】
【教师点评】
这份作业兼顾了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美观。红色花代表让作者快乐的记忆,蓝色花代表与作者的负面情绪有关的回忆。不过,《五猖会》中记录的不全是快乐的记忆,将《二十四孝图》和《无常》直接归于快乐的回忆也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在归纳和概括时,如果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比如,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记录快乐和悲伤?深入探究该书的主题,也许会找到更为贴切的答案。
五、学习评价
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方式为书中事件分类。
第二课段 花影画廊访人物
核心任务: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对其赋予的情感,对人物说一段话。
一、学习任务
1. 精读有关长妈妈、寿镜吾、鲁迅父亲、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的篇章,概括相关事件,分析这六个人物形象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等。
2. 请以“你是我的 ”为题,用直白的语言或比喻的手法,分别表述这六个人物给鲁迅留下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每个人物 150 字左右。
二、课时安排:2课时+1机动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核心资源:《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2. 推荐资源: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四、完成任务
1. 阅读相关文章,完成下表。
人物 和鲁迅的关系 外貌特征 相关事件 性格特点 鲁迅的情感反应 关于他/她,你最有感触的原文中的一句话
长妈妈
寿镜吾
父亲
藤野先生
衍太太
范爱农
2. 具体阐释六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的印象,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同伴分享】
衍太太,你是我的薄冰
你让我在冬天吃冰,偷拿家里的东西,在父亲去世前大声呼喊他……多少封建迷信,尖酸刻薄,多少流言蜚语,你像冬天池中的薄冰,冰冷人心。这也不完全怨你,当时的风气就是如此。你是我的薄冰,衍太太。
(清华大学附中 杨智涵)
【教师点评】
这份作业很有特色,紧扣文本,代入感强。其他同伴分享还将长妈妈比作“我”的“福橘”,将父亲比作“《鉴略》”,将范爱农比作“轻尘”,将寿镜吾先生比作“三味书屋”,将藤野先生比作“富士山”……巧用比喻,充满意趣。
五、学习评价
如果你是鲁迅,长妈妈、寿镜吾、父亲、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和你互加了微信,请你从中挑选一个人,根据他(她)的性格特点、你对他(她)的态度情感以及他(她)对你的影响,给他(她)设置微信标签,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置。400字以上。
第三课段 我与鲁迅同撷英
核心任务:聚焦《朝花夕拾》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
一、学习任务
1. 梳理《朝花夕拾》中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结合原文总结这些观点,完成表格。
2. 针对鲁迅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给鲁迅写一封信,和先生交流思考,探讨先生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时代价值。
二、课时安排:2课时+1机动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核心资源:《朝花夕拾》
2. 推荐资源:王瑶《论鲁迅的〈朝花夕拾〉》;叶诚生《〈朝花夕拾〉的儿童叙事及其文体功能》;陈思和《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
四、学习任务
1. 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仿宋字体部分为学生填写)。
【同伴分享】
涉及鲁迅对儿童教育看法的文章 结合原文总结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点
《阿长与〈山海经〉》 大人们不关心小孩子的意愿与天性:“我”不好意思让人寻找图画版《山海经》,别人也不肯答,也不愿做。
《二十四孝图》 1.“只要对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写出了鲁迅希望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易懂的书籍。 2. 对《二十四孝图》中的愚孝不满,认为书里的“孝”不仅是“顺从”,而且是傻气、虚伪又做作的“伪孝”“愚孝”。
《五猖会》 很反感对于儿童身心自由的一切禁锢:去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最期待的事,可父亲非逼“我”在去之前背诵枯燥的《鉴略》,“我”其实并不懂其中意思,只是一字一句地死记硬背,即使“我”最后背出来,也大大扫了看会的兴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写了孩子喜爱自然的天性: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吸引着“我”,那里是“我”的乐园。此外,旧时书塾的古板对孩子天性的磨灭,每天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琐记》 以衍太太为例,写了成人对儿童的不良影响:衍太太与孩子们亲近,是因为她放任孩子们做一些他人不让做的事,却不负责任,还教唆孩子去偷家里的东西,孩子若多与这种人接近,价值观会受到严重影响。
【教师点评】
总结比较全面,但限于儿童角色和儿童经验,可能对教育者的教育天生存在质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只不过鲁迅处于那个时代,死记硬背式教育属正常的教育手段,倒也不是教育者在戕害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当时的教育问题。
和同学、家长充分交流,思考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形成自己的意见,写信与鲁迅商榷。
【同伴分享】(清华大学附中 陈若溪)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鲁迅先生:
您好!
我是您的读者,清华附中初1915班的陈若溪,一名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初中生。在《朝花夕拾》中我看到您当年对儿童教育的一些观点,联系今天的实际,我想表达一下对您的一些观点的时代思考。
教育,是每一个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儿童教育,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幸运的是,中国已经抬起头,正大步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走去。尽管科技人文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教育方面还是存在着问一些题。
关于孩子的意愿不被关心这点,我们和您有些共鸣。在现代都市里,大家都忙着工作和学习,很少有人会在意一个小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也是这样,他们没时间,也没意识去关注小孩子的意愿与想法。就像您小时候对于图画版《山海经》求而不得一样,我们也有同感。我觉得我们的意愿应该得到尊重。
我认为现在儿童教育与旧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从书塾到学校的转变。现在网络技术发达,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也多了,如网校、浏览器搜索等。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不再是一味枯燥地学习,学校鼓励我们多接触大自然,释放天性。不过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学习方式有趣了,学习任务却不少反多。激烈的竞争,迫使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于是就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好奇心最强、最天真的时候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兴趣”班,把一些我们不懂的东西强加进来,这跟您儿时背诵《鉴略》的往事颇为相似。我现在已经步入了初中,也能理解一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但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了孩子?
除了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过不好的影响,可现在有些人把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归咎于鱼龙混杂的网络,而不是从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身上找问题。现在的很多“熊孩子”就是被家长的溺爱和不正当引导“塑造”出来的。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但同样,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也会被孩子继承。这种“衍太太式”的家长会对孩子的三观和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尽管我们解决了您那个时代有关教育的很多问题,可还是有一些新的问题萌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儿童教育出献出绵薄之力。
此致
敬礼!
陈若溪 2019年10月9日
【教师点评】
能够联系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亲身体验,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与鲁迅先生隔空对话。关注到的内容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都很重要;不少儿童的意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旧的问题被解决,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有宽度的生活体验,因为积极的思考更具深度。
五、学习评价
根据下面《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写作评价量表评价写给鲁迅的信。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点 1. 能够梳理出鲁迅先生提出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15 分) 2. 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15 分)
论据 能用合适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0 分)
分析 1.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当今的社会现实进行论述。(20 分) 2.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过渡自然。(15 分) 3. 论述逻辑顺畅,能够自圆其说。(15 分)
第四课段 摘朵“朝花”赠自己
核心任务:借鉴鲁迅成年后对儿时往事追忆的写作手法,写一篇记叙文。
一、学习任务
借鉴鲁迅重新审视他的童年记忆的思路,选择一段自己难忘的经历,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记叙文,写作时要特别关注人与事的主次和比例关系。
二、课时安排:2课时+1机动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核心资源:《朝花夕拾》
2. 推荐资源:林海音《窃读记》《爸爸的花儿落了》;季羡林《我的童年》;冰心《我的童年》;丰子恺《忆儿时》
四、完成任务
【同伴分享】(清华大学附中 黄诗然)
《一双染了丙烯的帆布鞋》
“去那样的地方画画?太别扭了吧。”
听完她连珠炮似的分享之后,同学们的反应却是令人沮丧的。那是家长和老师们一致认为的“难得的宝贵机会”——给晨光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新址画壁画。
对于脑瘫儿童,很多同学都觉得“太陌生了”,她却觉得格外亲切。他们是许老师经常去帮助的可爱的小朋友们,照片里他们笑得那么灿烂,环境也那么舒适,有什么“别扭”的?她不解。
但经不住同学们一再的质疑,她很快便像墙头草那般,开始觉得“别扭”起来。
这天还是如期而至。她仍然不安地在同学和自己的观点之间徘徊,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开始占据上风。为了给康复中心的老师和孩子留下好印象,她特地穿上了新买的高帮帆布鞋,干干净净的白色在阳光下是那么纯净,那么令人安心。盯着脚上的鞋,她的心情总算平复了下来。
一路上轰隆隆的,不知道是汽车的喧嚣,还是杂乱的心情在捣蛋。她不时看看窗外,反复把鞋带拆了勒上,抠弄着鞋帮上细小的孔眼。
到了。车窗外是白色的大门和柱子,金色的字体漂亮地勾勒出“晨光儿童康复中心”的字样,一切设计都整洁、漂亮、充满希望,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缺少靓丽的色彩。
院子里寂静得很,只有早到的包子姐姐安静地挥舞着画笔。
她爬上凳子,豪气地在洁白的墙上点了一笔,朴素雅致的藏青色开始舞蹈,轮廓渐渐被勾勒出来了。再来上一刷子——橄榄绿在她的笔触下显得格外和谐。
她忘我地甩着胳膊,仿佛那一小面墙便是整个世界。刺眼的阳光投在她小小的身影上,她浑然不觉,塑造着脑海里五彩斑斓的绮丽。墙慢慢被填满了,色块和线条互相碰撞着、覆盖着,造型各异的小人儿在墙上手拉手。她退后几步,抬了抬鸭舌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满意地欣赏起来。比起包子姐姐画的海豚,她的笔画略显幼稚和粗糙,但每一笔都是那么张扬而活泼,没有一丝压力。
她涮了涮画笔,桶里满是浑浊的丙烯颜料。就在她跳下凳子默默感叹这双鞋的轻盈的那一瞬间,一个坐在轮椅上、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姑娘挥动着胳膊,把涮笔桶碰翻了。顷刻间,洁白的帆布鞋满是一言难尽的污浊。
小女孩用天真无辜,甚至有一丝怪异的眼神盯着她。炙热的空气中弥漫着她即将爆发的怒火,“别扭”的概念又跳回她的脑子里。她刚想开口抱怨,却又止住了,意识到小女孩很可能完全听不懂。果不其然,小女孩眉毛一抬,嘴角扬起微笑,缓缓地挪着轮椅离开了。
洒在地上的颜料水没一会儿就蒸发了,但直到所有墙面画完,她的鞋袜还是湿漉漉的,似乎永远都干不了。她叹口气,抱着脏兮兮的涮笔桶、炸了毛的画笔和一盒用得精光的丙烯,踩着那双被丙烯染得不堪入目的高帮帆布鞋,垂头丧气地往外走。
就在这时,她瞥见那个轮椅上的小女孩,正冲着她刚来时画的那面墙,呵呵笑着,手舞足蹈。
单凭眼神,尤其是晨光孩子这样的眼神,是很难感受到心情的。换做某个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就不会突然被打动了。回忆当初,她非常庆幸自己及时的捕捉到了这个美好瞬间。像是巧合又像是注定,改变了她在此之前所有的犹豫。
她的心情豁然开朗。让晨光儿童心里充满欢乐和希望,不正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吗?沾满丙烯颜料的高帮帆布鞋不正是这次活动的见证吗?
是的,这个小女孩有着异于常人的眼神,在无心的过错之后不会有一丝抱歉。这些孩子们甚至会抓走我们珍爱的东西“把玩”出一道道划痕,但这难道应该成为我们觉得“别扭”甚至厌恶歧视他们的理由吗?作为健康的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多些关爱,给他们带去美好和希望吗?
“他们很可爱,虽然我的帆布鞋……”她生疏地在电脑上打着字,准备着第二天的分享。
过后她回忆当时的心情,意识到了自己在冒险。小学虽是小学,但也似小社会,排斥并厌恶着异类群体。不过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次的经历呢?眼见为实,同学们心中的偏见终究抵不过她看到的场景,她想……
上课了,她轻松地踏着染了丙烯的高帮帆布鞋走上了讲台。
“他们也是我们的朋友,值得被尊重关爱。”
“他们也很多才多艺,这是他们的水墨画……”
“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他们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和他们做朋友呢?”
她的分享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掌声。
那个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改变了同学们成见的孩子,就是小学四年级时的我。那次的经历让我从此更能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了一份善良和关爱。
四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依然秉持着这份信念。我从小到大怯于改变他人想法,但从四年级那次经历后,我渐渐地敢在这个日渐充满成见和偏见的社会里发出自己坚定的声音。我相信自己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不会停止画出内心五彩斑斓的美好和希望;有一天,总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会欣赏到帆布鞋上的“污渍”其实是那么的纯洁可贵。
成长的路上又有多少次这样的蜕变呢?这些经历是我们年少时最深、最扎实、最美好的足迹,而印下这样的足迹,说不定也离不开那双染了丙烯的帆布鞋……
【教师点评】
《一双染了丙烯的帆布鞋》中,“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相交织,黄诗然同学的回忆里包含着对于往事的审视。文中事件的叙述清晰顺畅,人物形象鲜明,人与事的主次、比例关系恰当。此外,还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比如“她不时看看窗外,反复把鞋带拆了勒上,抠弄着鞋帮上细小的孔眼”,一个焦躁的、“别扭”的小女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五、学习评价
等级 描述
一类文 能够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叙述视角交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写出自己难忘的童年经历,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人与事的主次、比例关系恰当。
二类文 能够运用“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叙述视角,选择恰当的事件或场景,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自己难忘的童年经历。
三类文 能够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自己难忘的童年经历,叙事比较完整,条理比较清晰。
四类文 叙事思路不清晰或者人物形象不鲜明。
专题评价
一、专题设计反思
第一课段,学生要概括书中的主要事件,并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为这些事件分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会发现,鲁迅对某件事的情感态度常常是复杂的。同样,第二课段学生要精读六个与鲁迅的成长有关的人物篇章。在这些篇章中,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表现也是复杂且有变化的。因此这两个课段的难点是:理解鲁迅对往事与人的情感态度的复杂性,并且于其中剖析出主导的感情。教学实施中,教师可收集梳理出作业中的分歧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共同攻克分歧点。
第三课段的核心任务是:聚焦《朝花夕拾》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把握鲁迅对此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今天的社会现实,就这个话题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交流看法。七年级学生缺乏阅读写作议论文的经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有明确的观点、有符合要求的论据和有分析的过程等。
第四课段,写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难点在于如何表达对往事的再思考。写作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或这个人时,感受是否与当年有所不同?这件事或这个人又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在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开展范文的共享和互评。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
阅读《朝花夕拾》后,你对鲁迅先生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阅读所得,以“在《朝花夕拾》中与鲁迅相遇”为题,写一写阅读《朝花夕拾》前后你的“鲁迅观”所发生的变化。
(二)选做
互相分享交流第四课段所写的作文,从班级作文中自选 15 篇你认为有亮点的习作结集,为文集起名,并撰写序言,从主题、内容、语言等角度介绍所选文章及选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