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B1U4 Reading and Thinking - Appreciating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报告文学(Literary Journalism)的特点,即结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生动性。 学生能分析文本中体现真实性的元素,如特定时间地点、现象细节描述、准确数据、救援与重建记录等。 学生可识别文本调动的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传达的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反复、隐喻、排比、拟人等),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剖析文本中体现真实性的关键元素,让学生清晰把握报告文学在真实性呈现上的方式。 (2)引导学生准确识别文本所调动的感官以及传达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感染力。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拟人等)在增强文本生动性和表现力方面的具体作用,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面赏析报告文学文本的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分析基础,对新闻和文学作品有基本的认知,但对于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文体接触较少,在分析其融合了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生动性的特点时可能存在困难,且对一些较复杂的修辞手法(如隐喻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准备 (1)准备包含报告文学相关文本以及各类分析示例的课件,确保内容丰富、直观。 (2)提前梳理文本中体现真实性、感官调动、情感传达和修辞手法的关键段落,制作便于学生分析的材料单。 (3)准备相关的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报告文学概念 讲解报告文学(Literary Journalism)的定义,说明其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本,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并举例简单说明。 让学生对报告文学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文本分析奠定基础。
探究文本感官与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文本调动的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并总结各段落传达的情感(如第一段的忧虑、第二和第三段的悲伤与恐惧、第四段的钦佩、第五段的自豪与乐观)。 使学生体会文本通过感官描写增强感染力的方式,以及作者如何借助文字传达情感。
赏析文本修辞手法 带领学生分析文本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反复、隐喻、排比、拟人等,并讲解每种手法的作用。 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生动性的鉴赏能力,理解修辞手法在报告文学文本中的重要性。
总结报告文学特色 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报告文学在真实性(依靠特定时间地点、现象细节、准确数据、救援重建记录保障)和生动性(通过调动多感官、传达丰富情感、运用多样修辞手法实现)方面的特色,强调其是新闻与文学融合的独特文体。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对报告文学文本的整体认知,巩固所学内容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任务:上网查找一座经历过重大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或重大社会变革(如大规模城市改造、经济危机冲击)并成功恢复和发展的城市,模仿本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中的文本写一篇作文讲述它的故事。 要求: 一、体现真实性: 1. 在作文开头明确写出城市名称、灾害或变革发生的具体时间 。 2. 详细描述灾害或变革发生时的情景。 3. 可引用权威报道中的准确数据,如受损房屋数量、受影响的人口数量等。 4. 讲述救援和重建过程时,提及参与救援的主要力量,以及重建过程中采取的关键举措。 二、展现生动性: 1. 运用感官描写 ,描述灾害发生时或重建过程中的场景。 2. 描绘人们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 。 3.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 三、作文篇幅:不少于 150词。 作业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报告文学文本相关知识,如通过特定时间地点、现象细节、准确数据、救援重建记录等体现真实性,借助感官描写、情感传达、修辞手法增强生动性,去寻找真实重大灾害或事件的文章,实现知识从课堂到实际文本分析的迁移与应用。 实践与探究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主动上网搜索相关文章,培养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同时对文章进行改编创作,锻炼学生的文本改编与创作实践能力,深入探究如何将真实事件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 综合素养提升:在改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事件的真实性与叙述的生动性,提升对真实事件的感知与表达素养,并且通过不少于 150 词的写作要求,锻炼英语写作能力,促进语言综合运用素养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知识体系构建:从报告文学概念导入,逐步分析真实性元素、感官情感、修辞手法,最后总结文本特色,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能帮助学生系统构建对报告文学文本的认知,让学生清晰把握此类文本的核心特点与分析方法。 (2)学生参与度:设置了讨论、赏析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事件文章的改编创作,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锻炼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素养。 2. 不足与改进方向 (1)学情适配性: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预估存在一定偏差,部分学生在分析较复杂的修辞手法(如隐喻的深层内涵)时,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后续应更精准地把握学情,针对难点部分设计更细致、更具梯度的引导问题或案例,帮助学生逐步突破。 (2)课堂时间分配:在赏析修辞手法环节,因学生讨论热烈,导致该环节时间超出预期,压缩了后续总结环节的时间,使得总结稍显仓促。未来要更合理地规划各环节时间,可提前预设学生可能的讨论时长,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且整体教学进度顺畅。 (3)个体差异关注:课堂上更多关注了整体教学推进,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不够及时。后续需加强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及时发现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针对性的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