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4 10: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教学设计
课题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单元 三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内容定位:本章作为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深化与实践环节,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具体切入点,将水资源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人地协调”理念紧密结合,推动学习从理论认知迈向实际应用。(2)教材特色:以典型案例(如都江堰、郑国渠)为核心,避免抽象化讲解;强调现实联系,突出遗产的当代作用(如都江堰持续灌溉功能)与保护议题(如生态修复);活动设计注重探究性,契合跨学科主题的实践导向。
2022新课标要求 1.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等知识,探究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升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灌溉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2)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灌溉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掌握第三章自然资源要点(水资源时空分布、土地资源类型),理解灌溉对农业的关键性;二是历史基础:历史课程中接触过相关背景(如秦朝都江堰建设、灵渠开凿目的);三是具备一些生活经验,部分学生有家乡灌溉工程见闻(如水渠、水库),或知名遗产(如坎儿井)的间接认知。八年级学生学习优势:对“古人智慧”有探究热情,偏好“联系实际”方式(如比较家乡工程与遗产),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实地调查”等实践,能主动搜集资料(如查找灵渠历史文献)。
重点难点 (1)重点:灌溉工程遗产的空间分布绘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跨学科分析。(2)难点:综合地形、气候、历史等要素,解释灌溉工程的成因与文化价值。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灌溉工程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图)、《灌溉工程遗产学习任务单》、资料检索工具推荐(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官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都江堰的灌溉原理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收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信息【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2,读表1,回答问题。【问题引领】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查阅资料,列出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灌溉工程名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查询4—6个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相关资料,填入表1。汇总各小组完成的基本信息表。【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项目,旨在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文化意义的灌溉工程。②讲解任务:查阅资料,列出我国入选的 38 项灌溉工程,观看央视新闻报道视频,然后分组(4 - 6 人/组)收集 “名称、所在地区、建设时期”;③提供资料检索建议(官网、专业书籍等);④巡视指导,解答资料收集疑问。(见同步教学课件,略)【学习活动二】展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间分布【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3,回答问题。【问题引领】利用基本信息汇总表,按照渠、堰、陂(bēi)、灌区、梯田等类型对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归类。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各类灌溉工程的图例,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位置标注在图1的大致位置上。【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 展示“图1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图”,讲解任务:按工程类型(堰、渠、陂等)设计图例,标注工程位置;②引导结合 “中国地形图” 思考:地形如何影响工程类型分布;③巡视指导绘图,点评图例与位置标注的准确性。④在底图上标注本组工程的位置,完成《空间分布图》。(见同步教学课件演示,略)【学习活动三】分析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3—P84,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按照小组分工,将图1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与相关地图比较,在表2相应的位置打“√”。(2)统计表2的结果,设计并绘制统计图,展示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不同地势阶梯、干湿地区、内外流区所占的比例。【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展示“表2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讲解任务:结合地形阶梯、干湿地区、内外流区,勾选匹配关系;②引导对照“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图”,分析“郑国渠(二级阶梯、半干旱半湿润区、外流区)” 的案例;③组织小组讨论 “自然要素如何影响工程修建”,并绘制比例统计图;④选取小组展示成果,点评补充。【学习活动四】认识并推介一项古代灌溉工程【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84,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灌溉工程,学习古人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查询资料,了解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选择我国一项古代灌溉工程,查阅资料,参考申遗条件,写一段介绍该工程的短文(100字左右)。(需要展示的信息:自然环境特征,修建时期,主要功能,历史影响。)写一句广告词,向大家推介该灌溉工程。【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讲解任务:选一项工程(比如都江堰),撰写 100 字推介短文(含自然环境、修建时期、功能、影响),设计宣传语。②提供示例(如都江堰:“天府之源,千年堰功 —— 顺应自然的水利奇迹”)。③巡视指导,点评短文的科学性与文采、广告语的吸引力。(见同步教学课件,略) 明确任务,分组探究,整理信息,交流成果。小组讨论,确定工程类型,设计图例;在底图上标注本组工程的位置讨论分析,统计数据,绘制统计图查阅资料,撰写推介短文,设计简洁力的广告语 引导学生开展资料检索与整理,分组协作,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空间表达方法,建立“工程—空间”的区域认知,为环境分析铺垫。培养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养。引导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与工程学知识,培养综合思维,理解人地协调的工程智慧。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化传播能力,深化工程价值认知,树立遗产保护与文化自信。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7页—40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核心,通过梳理都江堰、灵渠、坎儿井等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的共同特征——历史悠久的技术智慧、因地制宜的生态适配、延续至今的文化价值。从地理视角看,这些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资源的精准利用;从文化视角看,它们承载了“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活的遗产”。通过跨学科探究,学生理解了“自然资源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树立了“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文明根脉”的意识。 回顾学习逻辑,用简洁语言梳理 “任务 —能力—理念”的联系。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任务一:基本信息1.要素:名称、地区、时期2.地理实践力:资料检索与整理任务二:空间分布1.方法:图例设计、位置标注2.分布:东部季风区为主任务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要素:地形、气候、河流2.逻辑:自然环境→工程修建任务四:工程推介1.内容:自然 + 历史 + 价值2.理念: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1.跨学科融合有效:将地理与历史、工程、文化结合,如分析“都江堰为何能2000年不毁”时,既讲“鱼嘴分水”的地形利用,也讲“李冰父子的治水理念”,拓展了学习边界。2.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以“世界遗产”这一具有高关注度的主题为情境,用“探究某工程的‘可持续性’”小组任务替代抽象讲解,学生通过分析“坎儿井为何适合吐鲁番盆地”“都江堰如何解决泥沙问题”,主动参与知识建构。3.能力培养落地:通过“绘制灌溉工程空间示意图”“撰写遗产保护建议”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