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6跨学科实践:眼睛 教学设计
课题 4.6跨学科实践:眼睛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光的世界” 章节的跨学科实践课,核心围绕 “眼睛” 展开,融合物理学(光学成像)与生物学(眼部结构)知识。通过类比照相机成像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结合生活常见的近视、远视问题,分析视力异常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既呼应前序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知识点,又体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渗透健康用眼的跨学科教育目标。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能结合实例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眼睛、照相机中的应用;2.形成 “光的传播与成像” 的初步认知。科学思维1.通过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2.培养模型建构、类比分析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晶状体调节模拟、视力矫正实验(或示意图分析);2.经历 “提出问题 — 分析原因 — 寻找解决方案” 的探究过程。科学态度与责任1.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树立保护视力的健康意识;2.培养关注生活中科学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u>2f、f重点 1. 眼睛的结构及视物过程(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2.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 1. 物距变化时,睫状肌调节晶状体厚薄以改变焦距,使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的过程;2. 近视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用凸透镜矫正的原理。
材料准备 1. 多媒体资源:眼睛结构示意图、照相机结构示意图、晶状体调节动态图、近视 / 远视成因及矫正示意图、“近视眼看世界” 视频;2. 实验器材:凸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凹透镜、凸透镜(模拟矫正镜片)、光具座(或简易支架);3. 辅助工具:板书提纲、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 “近视眼看世界” 短视频(如模糊的远景、清晰的近景),提问:“为什么近视的同学看远处模糊、看近处清晰?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2. 展示照相机拍照的生活场景图,提问:“照相机能把远处的景物拍成清晰的照片,它的成像原理是什么?我们的眼睛和照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跨学科实践,探究眼睛的结构、视物原理,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1. 观看视频,结合自身或同学的近视经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回忆照相机成像的生活经验,结合已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3. 产生 “眼睛与照相机的关联” 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1. 用生活中常见的 “近视” 现象和 “照相机” 工具创设情境,贴近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2. 通过提问回顾旧知(凸透镜成像规律),为新课 “眼睛类比照相机” 做好知识衔接。
讲授新课 一、眼睛的结构与视物原理1. 展示 “眼睛结构示意图”,标注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睫状肌,提问:“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和照相机的哪些结构相似?”2. 结合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镜头、胶片),引导学生类比:角膜 + 晶状体→凸透镜(主要成像结构);视网膜→胶片(承接像的结构);睫状肌→调节镜头焦距的结构(照相机通过调节镜头长短,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厚薄)。3. 讲解视物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经角膜、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u>2f的成像规律),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后,大脑处理为正立的视觉。4. 展示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厚薄” 的动态图,提问:“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还是放松?晶状体变厚还是变薄?焦距如何变化?看远处物体时呢?” 引导学生总结 “物距变化时眼睛的调节机制”。二、近视、远视的成因与矫正1. 提出问题:“长期长时间看近处物体(如低头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可能导致什么问题?” 结合示意图讲解近视成因:睫状肌调节能力变差→晶状体长期变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2. 展示 “近视矫正示意图”,提问:“如何让成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需要什么透镜?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原本会聚在视网膜前的光延后会聚,落在视网膜上。3. 类比近视,讲解远视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看不清近处物体;展示 “远视矫正示意图”,分析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如何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4. 总结记忆口诀:“近视晶凸凸,远视晶扁扁;近视成像前,远视成像后;近视加凹正,远视加凸透。” 观察眼睛结构示意图,结合生物学常识,尝试描述各结构的作用;对比照相机结构,完成 “眼睛 — 照相机” 结构类比表,理解两者的共性;听教师讲解视物过程,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确认 “眼睛成像符合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的特点;观察动态图,小组讨论后回答:“看近处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看远处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总结眼睛的调节机制。结合 “长时间看近处物体” 的生活经历,思考睫状肌疲劳的后果,理解近视的成因;观察近视矫正示意图,小组分析:“凹透镜能发散光线,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归纳近视矫正原理;类比近视,自主分析远视的成因,并推导远视需用凸透镜矫正;记忆口诀,强化对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的理解。 通过 “结构类比”,将抽象的眼睛结构与熟悉的照相机结构关联,降低理解难度,培养模型建构能力;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解视物过程,实现 “旧知 — 新知” 的衔接,强化物理观念的连贯性。从 “不良用眼习惯” 切入,让学生体会 “生活 — 科学” 的联系,激发对成因的探究兴趣;通过 “问题引导 + 示意图分析”,让学生自主推导矫正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口诀总结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核心知识点,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2.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 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如图所示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老花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 实践任务:“测量家人的明视距离”,用刻度尺测量家人看清晰书本文字时的眼睛与书本距离,对比 25cm,分析是否存在视力异常风险(如距离小于 25cm 可能提示近视倾向);2. 阅读材料:《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节选),了解 “每天 2 小时户外活动”“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等近视防控的科学方法;3. 思考问题:“老花眼是远视吗?”(提示:老花眼是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下降,看近处模糊,与远视矫正方法相同,但成因不同,可自主查阅资料对比)。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 特色资源:视频资源:“近视眼看世界” 视频(直观展示近视的视觉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示意图 / 动态图:眼睛结构示意图、晶状体调节动态图、近视 / 远视矫正示意图(将抽象的 “晶状体调节”“光的折射路径” 可视化,突破教学难点);口诀资源:近视远视记忆口诀(简化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记忆)。2.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PPT):整合视频、图片、习题,实现 “图文声像” 结合,提升课堂效率;实验模拟(可选):若条件允许,用凸透镜、光屏、凹透镜搭建 “视力矫正模拟装置”,让学生直观观察 “凹透镜使成像后移”“凸透镜使成像前移” 的过程,增强探究体验。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 “类比照相机” 的设计,有效降低了 “眼睛结构与成像” 的抽象性,学生能较快建立 “结构——功能” 的关联;结合生活中的近视现象和练习题,及时巩固知识点,学生对 “近视矫正用凹透镜”“远视矫正用凸透镜” 的掌握度较高;融入 “视力保护” 的教育,学生能认识到不良用眼习惯的危害,达成 “科学态度与责任” 目标。2. 不足与改进:对 “晶状体调节焦距” 的过程,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 “焦距变化如何影响成像位置”,可增加 “用不同厚度的凸透镜模拟晶状体,观察光屏上像的位置变化” 的实验,增强直观性;课堂练习的互动形式可更丰富(如小组竞赛答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课外拓展任务的反馈机制需完善(如下次课预留 5 分钟让学生分享 “明视距离测量结果”),确保拓展任务落到实处。3. 后续教学建议:可结合生物学课 “人体感官” 的内容,进一步跨学科整合,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 “眼睛的生理结构与物理成像的联系”;针对视力异常的学生,可提供个性化的用眼建议,体现 “因材施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