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934.10—1936.10)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理解长征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内的发展脉络。(时空观念)
2.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历史师解释)
3.通过对长征背景、过程和结果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战略转移,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
4.认识到长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
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背景
从1928年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时间 国民党军 中央红军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至1933年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年秋至1934年10月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胜利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失败
原因:①客观:敌我力量悬殊;②主观:博古和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根本原因)
“左”倾指政治思想超越客观现实,是一种激进、盲目冒进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不顾现实条件和自身问题,一味追求速度和结果。(做不到的事,以为可以做到,非要做)
右倾指政治思想落后于现实。是一种保守,甚至是妥协退让的政治路线。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和对敌软弱妥协。(能做到的事,以为做不到,而不敢做)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王 明
博古(秦邦宪)
李 德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
中共中央和中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开始
(2) 开始时间:
(3) 出发地点:
(1) 目的:
(4) 人数:
1934.10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江西瑞金
中央红军8万多人(红一方面军)
湘江战役
在红军冲破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准备在桂北一带设置口袋阵,防止红军进入湘西。
对这一形势的抉择意见 毛泽东 “红军不能西渡湘江,而是留在湘南,这里敌人防御力量最薄弱,便于我军机动作战。
李德 博古 坚持渡湘江,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渡还是不渡?
湘江战役纪念馆
湘江烈士纪念园
(5) 结果:
强渡乌江,攻克贵州遵义。
湘江战役后,红军总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老村民搬运红军尸首3天3夜,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贰
迷雾行路现曙光
二、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阅读课文和视频,完成遵义会议的信息。
遵义会议上: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一代中央领导集体。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①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②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转
折
点
大革命的失败、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留下了血的教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左”的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遵义会议之前,对于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解决,几乎都要听命于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损害,乃至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
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得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并为后来纠正“左”的错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道路。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共产国际的指示,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针。
(1)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长征继续
(4) 爬雪山、过草地。
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今日四川若尔盖红原一带的水草地
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关隘
(5) 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6) 胜利会师陕甘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
思考: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了哪些困难?
1.对错误问题的斗争;
2.敌人的围追堵截;
3.自然环境恶劣;
4.物资的匮乏。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血战湘江
渡过金沙江
爬雪山
草根树皮
腰带也拿来充饥
过草地
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强大的革命信念支撑;③红军战士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革命意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磷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央红军路线: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中国通史》
材料二: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材料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次鱼水情深的远征
一次检验真理的远征
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
一次苦难辉煌的远征
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
一次开创新局的远征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平均每天行军71里……翻过 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精神:①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 ②不畏艰险,敢于牺牲、勇往直前。③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 ④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合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遇到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充满信心、乐观积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萧华参加长征时才18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在床头上奋笔疾书,用激情和泪水创作了《长征组歌》歌词。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举行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人民剧场首场演出。《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文笔,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组歌》数十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
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胜利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
转移
遵义会议
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原因
转移:
1934年10月,瑞金,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肯定了、选举了、取消了;
确立了、形成了、三个挽救、一个转折、一个标志
时间:
意义:
内容: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胜利: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意义:
1934.10
瑞金
突破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巧渡
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1935.10
吴起镇会师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标志
★
1.下面是党的某次重要会议后,陈云同志留下的珍贵手稿。它记录了
会议的酝酿过程、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央的组织变动。此次会议的目的
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这份手稿
可用于研究(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2.据学者研究,某一时期,红军运用当地的驿站系统形成了两条传递指令和情报的交通网络:遵义—凤冈—湄潭—赤水、遵义—土城—古蔺—叙永。这最可能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
A.1924—1927年 B.1927—1931年 C.1934—1936年 D.1937—1945年
3.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军事行动发生在(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期间 D.长征期间
4.20世纪30年代,有这样一支军队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转战陕北
5.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
C
C
D
随堂训练
C
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导致材料中“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6.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7.毛泽东于1936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8.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强渡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9.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
C
B
D
C
10.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体现了红军战士( )
A.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
11.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示意图①处应填写( )
A.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2.与图中“★”处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词语是( )
A.井冈星火 B.政治建军 C.生死攸关 D.转危为安
1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的历史事件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C.红军渡过金沙江 D.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
B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