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12:16:28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
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
”,之
后也会有“
”。也只有当我们充分认同本土文化,充分发掘其价值,让自己屹立于
东北师大附中
(语文)科试卷
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
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
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
注意事项:
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复兴其内在的“神”。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
材料三:
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暮花这一古老艺术正跨越时空,以“电子暮花”这一新兴形态走进年轻人的数字生活,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现出从“体验消费”到“文化创作”的转变。
簪花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其并非简单的装饰物件,而是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
一、阅读(72分)
复合体。苏轼笔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的诗句,生动描绘出宋代士人暮花夜游的热闹场景;《宋史·舆服志五》更详细记载了簪花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等级礼制,从材质到色彩的严格划分。除了政治与审美价值,簪花还承载着民间社会的精神寄
材料一:
托。在传统民俗中,簪花是“辟邪纳吉”的信物:婚礼上的簪花象征姻缘美满。这种“美”与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
“善”的双重属性,让簪花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
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
传统蓓花以“体验消费”的形态重新走近年轻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学体验,更延伸至
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
文旅、疗愈、教有等多个领域,成为年轻人触摸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入口”。目前,传统簪文化思想,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以“设计—制造—服务”全链条体系带动就业,从上游的材
精神力量。
料研发到下游的文旅服务,构建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产业闭环。这种“可消费、可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
可参与”的属性,让传统暮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可触及
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文化符号,为电子簪花的兴起奠定了认知基础。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
电子簪花具有创作属性。年轻人通过修图软件、AI绘图工具、数字设计平台,为虚拟角色
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动漫形象甚至自己的照片设计簪花,实现主动创造。其创作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摘编自孙雷、王慧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低门槛创作打破年轻人参与限制。传统簪花的制作需学握专业工艺,而电子簪花借助
材料二:
数字工具,可实现“低成本、即时性”创作,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二是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设计,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
释放表达欲望。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在电子簪花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电子
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
簪花作品,都是年轻人审美趣味、兴趣爱好与文化认知的独特投射。三是社群化传播强化创作
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
价值。年轻人将完成的作品分享至社交平台,获得网友的“点赞”“评论”等,让电子簪花从
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
个人创意行为,升级为社群认同的载体。
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簪花的“体验消费”,还是电子簪花的“创作创意”,实则都是年轻群体主动
现代网络是很有趣的,会让很多新名词成为时尚概念。“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
的“文化拥抱”,呈现他们从“认知”到“参与”、从“复刻”到“创新”的进阶逻辑。
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
电子簪花的兴起恰恰说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始终在于能否与每一代人的情感、
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
审美与生活方式深度共鸣。
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
1/42025-2026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材料二列举相关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若创新”,进而证明
“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更是创新”的观点,D项曲解文意。
2.答案:B
解析:材料二首段从两个层面分析的并不是“新中式”流行的原因,而是“新中式”在当代
盛行的意义。
3.答案:B
解析:从传统簪花的“沉没式体验”到电子簪花的“主动创作”,本质是年轻人文化认同从“被
动感受”到“主动表达”。
4.答案:文化自信文化自立
5.答案: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品和精华以及其中承截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②开发传统文化体验消费的不同形态,创造“沉沒式入口”。
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创造背年人“文化拥抱”的机会,从“体验消费”转化为“文
化创作”,满足其个性化需求。④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呼应青年人的情感、审
美与生活方式。
6.答案:D
解析:D项表述错误。小说刻画人物时,并未大量采用心理描写,而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以及环境烘托等间接手法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例如,写张爷“眯若眼,用力啜若他
的叶子烟”“沉声道”,写风波后的静谧环境,都是通过外部细节米折射人物心理,而非直接
剖析。
7.答案:B
解析:B项表述错误。孙子口中的新鲜词汇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孙子对茶馆嫌弃的态
度和语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答案:①沉稳持重。当众人慌乱时,他“沉声道:‘慌什么它倒不了’”,又如他“眯若眼,
用力啜若他的叶子烟”“久久地含若那口茶”,可见其沉稳持重。
②通达智慧。他对李老大孙子所说的一番话,道出了茶馆乃至传统生活方式的本质并非实用功
能,而是其情感与精神价值,见解深刻。
③坚守传统。冲突过后,他仍雷打不动地去茶馆,甚至自已与自己下棋,体现他对传统的坚守。
④孤独落寞。结尾处,他“一个人”“自己跟自己下若棋”,窗外是“寂突的声响”,阳光只照亮
“那只粗瓷茶碗”,环境的冷清映射了其落突心境。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9.答案:①暗示人物身份和性格。小说开篇对三一茶馆喧嚣古旧、充满市井气息的环境描写,
暗示了茶馆中茶客们的身份和性格。
②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冲突过后,“铜壶里的水开了,尖锐地嘶叫若”这一环境描
1/2
写,渲染了李老大等人震惊、愤怒与痛苦的情绪。又如小说结尾静谧而深沉的氛围,烘托了张
爷在时代变迁中坚定执若的心性。
③凸显小说主题。茶馆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承载了老一辈人情感记忆,茶馆是他们的精神家
园。小说借对茶馆环境的描写,强化了小说思考传统生活方式价值的主题。
10.答案:CEG
解析:“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是完整的动宾结构,故C处断:“文信美矣”是对《天
说》的肯定性判断,句子结构完整,故E处断:“盖有激而云”解释了创作动机(“因激愤而
发声”),语义完整,故G处断。
11.答案:A
解析:A项“洎”词意解释为“及、到”错误,“洎转运、提点刑狱司”的“洎”是连词,
表并列,意为“和、与”。
12.答案:B
解析:刘禹锡《天论》的核心观点是天生万物,人治万物,治乱由人不由天,否定“天能
干预人事”。A项尧、禹有洪水,商汤有早灾,但国家无饿死之人,因“畜积多而备先具”,
是人做好了储备,体现“治乱在人”,支撩观点:B项富弼认为“地震是天地的谴告,陛下应
推至诚、行至德以谢天地”,体现“天能干预人事”的“阴鹭之说”,与刘禹锡“治乱由人不由
天”的观点相反,不适合作为论据:C项翠子批判“有命论”,主张人应主动作为,与刘禹锡
“治乱在人”一致,支撑观点:D项苟子认为天的运行有规律,不因人而变,与刘禹锡“天不
预乎治乱”一致,支掠观点。
13.答案:(1)(朝廷)命令吕夷简、周怀政审问他们,判他们曾施行邪术之罪,一同在闹市处
死,那些受牵连获罪被流放的也有好几人。
解析:采分点为“鞫”(审问),“坐”(判…罪),“弃市”(在闹市处死,示众)。
(2)生活在混乱时代的人,人间道义模湖不清,无法知晓(祸福、治乱)的根源,所
以把由人事导致的结果都归到上天。
解析:采分点为“昧”(模糊趴被蒙蔽)、“由人者”(由人决定的事)、“举”(全、都)。
14.答案:朝廷的做法:对应上天暗中决定祸福,天能干预人事的立场:(1分)
王曾的做法:对应刘禹锡治乱在人,天不干预人事的立场。(2分)
15.答案:C
解析:“太平歧路安于掌”喻学者通过治学可洞悉实现太平的清晰路径,“跨大宛万里驰”
勉励学者以高远志向践行济世之贵,不仅仅是“追求学术巅峰”。
16.答案:治学目标:(3分)
郑诗强调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经世致用,朱诗治学目标侧重个人不虚度背春、踏实治学。
感術基调:(3分)
郑诗情感昂扬,充满壮志豪情,慷慨勉励,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治学理想:
朱诗情感恳切,饱含殷切期许,传递关怀,劝勉学子立足当下、珍借时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