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3 15: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抓住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能掌握摘出要点及理清要点关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2.重点:摘要点及理清要点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首先感谢大家拿出生命中的这40分钟陪伴我一起完成这次学习,也期待你们今天的精彩表现。我叫罗婕,来自昆明市第三中学,目前是一名高二语文老师。(学生鼓掌)课前请大家完成了一份阅读交流作业。现在谁愿意与我们分享他对第一题的解答?
二. 第一个环节是由学生的阅读感受,自然体会出文章是具有思想深度这一特点。
交流作业1.2题
【预设问】1.文中哪些文字让你牵引出这些想法的?2.你会不会不由的反观起自己的生活?
【追问自答】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就因为作者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文章里阐述的是他的思想。(提醒学生看弗罗姆、哲学家这两个信息)“哲学”一词字典里解释为“爱智慧”,哲学家也就是一个善于思考、思辨的人。读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自然会促进我们的思考。(板书:思想深度)
三.第二个环节,体会文章严密思路这一特点。
1.引出问题
【导语】有思想深度,这是文章的第一个魅力。今天我们的重点是一起来体会它的第二个魅力。
【预设问】能告诉我你初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对题目的理解吗?
学生的理解是文章应该是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么,以及孩子对父母之爱的回馈。老师再追问,你觉得父母的爱和孩子的爱,谁是文章论述的主体?(父母的爱)
我暂时不发表我的观点,这个问题先放下。我们可以发现上课交流一开始,同学找到的那些语句是分散在文章的各个角落的。我们设想一下,好东西放在一所大房子里,要是无序的话,我们是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它们的好呢?(学生点头)既然这样,也就意味着文章是“有序”的。有序于这样没有任何事实论据的西方说理文而言,也就是有着——严密的思路。当我们梳理出文章的思路后,你们再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那个有关题目理解的问题。(板书:严密思路)
2.交流作业,摘出要点
在交流前明确“摘”(摘是“取”,是有选择性,有判断力的取,要取的事物是本身就具有的)的意义。明确意义后,让学生调整自己的摘要,再进行交流。
老师起的作用是就学生实际情况教授方法帮助学生辨别什么是要点。整个过程是灵动的,但方法是可以预设的。(抓住每一段最主要的论述对象,也就是高频率词;抓关键语句)
3.理清要点间的关系
【导语】东西找好了,接着就应该归类整理好,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要点合并同类项。
这样一点拨学生很快分出文章的大层次1-3段讲爱的能力发展,4-8段讲爱的对象发展,9-10是讲一个成熟的人与父母爱的关系。
【设问】同类项一合并,大的层次出来了。可这还不够,那1-3段和5-7段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梳理。
老师接着打比方,我们将屋内的东西看成是书来作比。引导学生划下一级层次。整个梳理完有两层关系并发现第二段中“孩子”一次的不严密性,应改为“幼儿”。最后落到9、10两段,学生自然明白这就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也就自然回扣到题目意思这个问题。
【小结】层层关系的分析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也体会到了严密这一特点。当们能解破有多层次关系的文章,我们的思维也会更清晰。总结方法。
四.老师交流对核心思想的自我思考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整理,我们明白了文章要论说的对象是孩子的爱的能力,题目的意思举应该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形成是受父母之爱的影响的。父母之爱是基础,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弗罗姆的父亲生性胆小,对自己的职业有很强的自卑感,最终在儿子22岁参加博士学位考试时,因担心儿子不会过,自杀身亡;他的母亲对他的爱有一种很强的占有欲,紧紧抓住儿子不放。他的父母并不懂爱,可我们通过文章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成熟的有爱的能力的人。回想我们开头的对照,我们想得更多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我们更多的是去苛责要求父母,这是错误的。第一文中的父母是“理想典型”,第二我们要求父母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对我们更好,因为需要,所以爱,这本身就是幼稚的爱。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我们要成长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那也才能真正的陪伴父母变老,也才做得到孝。
五.作业
1.将课文内容写成完整的一篇摘要。
2.运用今天所学方法,试着找一找、划一划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吗?》一文的要点及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