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呼吸是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知道吸气是吸入氧气,呼气是呼出二氧化碳。 学生能识别并说出参与呼吸的主要器官(如鼻腔、气管、肺、膈肌)及其基本作用。 2.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比较吸气和呼气时身体(胸腔、腹部)的变化,初步形成观察与比较的能力。 学生能依据模拟装置(如教材中的模型)的操作,进行推理,解释模型如何模拟人体的吸气和呼气过程。 3.探究实践 学生能通过用手感受胸腹部的起伏,亲身体验并描述呼吸过程。 学生能尝试操作呼吸模拟装置,将模型与人体实际呼吸现象建立联系。 4.态度责任 学生通过对呼吸现象的亲身体验,感受到呼吸的奇妙与重要,激发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学生能意识到保护呼吸器官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养成有利于呼吸健康的好习惯(如不用手捂住口鼻憋气过久、不能太长时间口呼吸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的基本过程及参与呼吸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亲身体验并描述吸气和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膈肌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将呼吸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与人体实际的呼吸过程建立有效联系。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学习单、笔、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聚焦:创设情境,引发冲突(约3分钟) 亲身体验,导入课题 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件中的活动——“试试看,憋气三十秒,你有什么感受 ” 提问:憋气结束后,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难受、胸闷、渴望呼吸等) 过渡语:是的,呼吸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停止。那么,呼吸究竟有什么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呼吸》。(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很不巧,今天这节课,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感染肺炎不能来上课。老师昨天跟他打了视频电话,他说肺炎让他很难受,呼吸困难。他想知道为什么肺炎会让他不好呼吸,而且咳嗽,我们能帮帮他吗? (预设:学生回答前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憋气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呼吸的重要性,激发探究欲望。创设肺炎同学的情境,引入呼吸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 探索:层层递进,自主建构(约20分钟) 过渡:要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健康的呼吸是如何进行的。 (活动一):感知呼吸现象,认识呼吸器官 1.认识一次呼吸 指导:请同学们用手放在鼻子前,感受气流。怎样算一次呼吸? (预设:有气流出来是呼气,有气流进去是吸气,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体验身体变化 任务:将手轻轻放在胸口和腹部,平静地呼吸几次。 小组讨论:呼吸时,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预设:吸气时胸部扩张,呼气时胸部收缩)。 3.你认为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预设:学生初步猜测) 5.这些器官都参与了呼吸吗?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6.讲授: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讲解并让学生记住我们的呼吸器官:鼻腔或口腔 → 气管 → 支气管 → 肺。并指出,在胸腔底部,有一个重要的肌肉——膈肌。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呼吸现象和身体变化,激发学生对呼吸器官的好奇心,为系统学习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活动二):模型探究,理解呼吸动力 1.提出问题:我们呼吸的动力来源于哪里?是哪个器官帮助我们的胸腔扩张或收缩的呢? 引入模型: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模拟一下呼吸的过程。教师出示模型,引导学生对应找出模型各部分模拟的人体器官。 (预设:气球模拟肺,塑料瓶模拟胸廓,底部橡胶膜模拟膈肌)。 2.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学生边做,边思考课件中的三个问题: ①怎样模拟吸气,观察到什么? (预设:向下拉橡胶膜,气球鼓起来,模拟空气进入肺部)。 ②怎样模拟呼气,观察到什么? (预设:松开橡胶膜,气球瘪下去,模拟气体排出肺部)。 ③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呼吸的“开关”? 总结:通过模型演示,学生得出结论:膈肌是呼吸的“开关”和动力。膈肌的运动带动胸廓变化,从而引起肺的扩张和收缩,完成呼吸。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呼吸的动力来源和膈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呼吸机制的抽象难点,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三) 研讨: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约10分钟) 1.当呼气时,气体的路径是怎样的?当吸气时,气体的路径又是怎样的? (预设:“空气→鼻腔/口腔→气管→肺”/“肺→气管→鼻腔/口腔→空气”)。 辨析呼吸性质: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正常的呼吸是“自主呼吸”还是需要“借助仪器”进行呼吸? (预设:明确是自主呼吸,由膈肌等自动完成)。 3.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课一开始的问题了——肺炎相当于肺里有很多的病菌和粘液,我们的呼吸还会顺利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预设:肺里空间变小、气体交换困难,所以呼吸会费力、咳嗽。)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呼吸路径,明确呼吸性质,结合肺炎情境分析问题,深化对呼吸机制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拓展:联系生活,升华责任(约5分钟) 1.提问:呼吸器官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预设:学生总结出如戴口罩以防病菌、多运动增强肺功能、感冒及时治疗等措施。) 2.总结:呼吸是生命的奇迹,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呼吸器官的小卫士,健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总结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培养健康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学习意义。)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约2分钟) 板书设计: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吸气:膈肌向下 呼气:膈肌向上
教 学 反 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丰富多样,参与度极高。通过“憋气”导入,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亲身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感知呼吸”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初步了解了呼吸现象和身体变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模型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理解了呼吸动力的来源,尤其是膈肌的作用,突破了抽象知识的难点。研讨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肺炎情境,深入理解了呼吸机制。拓展部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出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体现了学以致用。从学生收获来看,他们不仅掌握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增强了健康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还有板书问题,因为课堂纪律不好,导致上课的时候有些匆匆忙忙地,没能完整地完成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