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学科素养试卷
(试卷满分120,考试用时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本题3分)下列命题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如果,那么 B.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C.若,则 D.如果,那么
2.(本题3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一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D.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本题3分)如图为某高铁站的车棚,车棚的钢架结构采用了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C.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D.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本题3分)下图是三个叠在一起的三角形(三角形Ⅰ、Ⅱ、Ⅲ),部分图形被遮盖,要作出与图中三角形Ⅰ、Ⅱ、Ⅲ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Ⅰ可以 B.只有Ⅰ、Ⅱ可以
C.作出三角形Ⅱ的依据是 D.作出三角形Ⅲ的依据是
5.(本题3分)如图,将绕着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点,的对应点分别为点,,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若,,则的长为( )
A. B. C. D.
6.(本题3分)如图,在和中,,,要利用“”来判定和全等,下面的个条件:①;②;③;④,可利用的是(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③ D.①或④
7.(本题3分)如图1,已知,,线段,求作.作法:如图2,①作线段;②在的同旁作,,与的另一边交于点.则就是所作三角形,这样作图的依据是( )
A.已知两边及夹角 B.已知三边
C.已知两角及夹边 D.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8.(本题3分)某校八年级学生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出如下两种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方案 乙方案
如图1,先在平地取一个可直接到达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至D,BC至,使,,最后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 如图2,过点作,再由点观测,在的延长线上取一点,使,这时只要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
A.甲的方案可行,乙的方案不可行 B.甲的方案不可行,乙的方案可行
C.甲、乙的方案均可行 D.甲、乙的方案均不可行
9.(本题3分)如图所示,,且点、、在同一直线上,则( )
A. B. C. D.无法计算
10.(本题3分)如图,的面积为24,平分,且于点,则的面积为( )
A.6 B.8 C.10 D.12
11.(本题3分)如图,点C在线段上,于点B,于点D,,且,,点P从点A开始以速度沿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Q以的速度从点E开始,在线段上往返运动(即沿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时,P、Q同时停止运动.过P、Q分别作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设运动的时间为,当以P、C、M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全等时,t的值为( )s.
A.1 B.1或3 C.2或4 D.1或4
12.(本题3分)如图(1),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一点,连接,;如图(2),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两点,连接,,,;如图(3),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三点,连接,,,,,; ,以此规律,第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A. B. C. D.
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本题3分)如图所示,,使,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
14.(本题3分)下列命题可以作定理的有 个.
①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仍是等式;②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6整除;
③是方程的根;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5.(本题3分)在中,,,,点是边的中点,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作直线,在直线上有一点F,连结、,则的最大值是 .
16.(本题3分)如图,,其中,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路径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x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路径运动,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随即停止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P,Q两点同时到达A点,则x的值为 ;
(2)若与全等,则x的值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题7分)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请将此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给出了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请补充完整,并写出证明过程(注明理由).
已知:如图,,______.求证:______.
18.(本题8分)七年级2班数学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角平分线仪”,小明将角平分线仪的各点表上字母,如图所示,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证明是的平分线呢?
小丽想,先证明,即可得出结论,于是她写出了如下证明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小丽的证明过程从第 步开始出错,第三步的依据是 ;
(2)请你帮助小明写出正确的证明过程.
19.(本题8分)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的两侧,且,,.
(1)求证:;
(2)求证:.
20.(本题8分)晚唐时期,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如图是一个四边形风筝的骨架示意图,其中是风筝的支架且.
(1)求证:;
(2)若,求四边形的面积.
21.(本题9分)如图①,在中,是的中点,,分别为垂足.求证:.
证明:如图②,连接.
是的中点,
______.
,
______(______),
.
,
.
(1)将上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2)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22.(本题9分)如图,交于点是上一点,且.
(1)试说明.
(2)若,求的度数.
23.(本题11分)(1)如图,在直线m上依次取互不重合的三个点D,A,E,在直线m上方有,且满足.
【积累经验】①如图1,当时,直接写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
【类比迁移】②如图2,当时,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请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
(2)如图3,,,,连接,,且于点F,与直线交于点G,G是的中点吗 请说明理由.
24.(本题12分)某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来加入.
【探究与发现】
(1)如图1,是的中线,且,延长至点E,使,连接,可证得,其中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为________.
A. B. C. D.
【变式与应用】
(2)如图2,是的中线,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 B. C. D.
【感悟】
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拓展与延伸】
(3)如图3,是的中线,点E、F分别在上,且.试说明:.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学科素养试卷
(试卷满分120,考试用时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本题3分)下列命题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如果,那么 B.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C.若,则 D.如果,那么
【答案】C
【分析】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如何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度不大.
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后,再判断真假命题即可.
【详解】解:A、逆命题为:如果,那么,是假命题,应该为,故不符合题意;
B、逆命题为: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C、逆命题为:若,则,正确,是真命题,符合题意;
D、逆命题为:如果,那么,错误,是假命题,应该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本题3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一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D.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关键是掌握上述知识点并能运用求解.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对四个命题逐一进行分析,再作判断.
【分析】解: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符合或,故A说法正确;
有一角和一条边相等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B说法错误;
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能判定为全等,故C说法错误;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3.(本题3分)如图为某高铁站的车棚,车棚的钢架结构采用了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C.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D.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即可求解.
【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图中的几何原理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故选:.
4.(本题3分)下图是三个叠在一起的三角形(三角形Ⅰ、Ⅱ、Ⅲ),部分图形被遮盖,要作出与图中三角形Ⅰ、Ⅱ、Ⅲ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Ⅰ可以 B.只有Ⅰ、Ⅱ可以
C.作出三角形Ⅱ的依据是 D.作出三角形Ⅲ的依据是
【答案】B
【分析】本题为关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图形,是否满足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可判断Ⅰ,根据“” 可判断Ⅱ.
【详解】解:Ⅰ可以根据“”来作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Ⅱ可以根据“”来作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故选:B.
5.(本题3分)如图,将绕着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点,的对应点分别为点,,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若,,则的长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再根据可得结论.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详解】解:∵将绕着点顺时针旋转得到,,
∴,
∴,
∵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
∴,
即的长为.
故选:A.
6.(本题3分)如图,在和中,,,要利用“”来判定和全等,下面的个条件:①;②;③;④,可利用的是(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③ D.①或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答的关键.根据全等三角形的SSS判定条件解答即可.
【详解】解:∵,
∴,
∴,
在和中,
,
∴,
∵和推不出,
∴可利用的是①或②,
故选:A.
7.(本题3分)如图1,已知,,线段,求作.作法:如图2,①作线段;②在的同旁作,,与的另一边交于点.则就是所作三角形,这样作图的依据是( )
A.已知两边及夹角 B.已知三边
C.已知两角及夹边 D.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作图过程中产生的相等元素,据此得出全等的判定方法.
【详解】解:由作图可知,这个作图的依据是: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
故选:C.
8.(本题3分)某校八年级学生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出如下两种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方案 乙方案
如图1,先在平地取一个可直接到达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至D,BC至,使,,最后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 如图2,过点作,再由点观测,在的延长线上取一点,使,这时只要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
A.甲的方案可行,乙的方案不可行 B.甲的方案不可行,乙的方案可行
C.甲、乙的方案均可行 D.甲、乙的方案均不可行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应用.甲方案利用“”方法,证明,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乙方案利用“”方法,证明,测出的长即为,的距离.
【详解】解:甲方案:在和中,
,
∴,
∴,
乙方案:∵,
∴,
在和中,
,
∴,
∴.
∴甲、乙的方案均可行.
故选:C.
9.(本题3分)如图所示,,且点、、在同一直线上,则( )
A. B. C. D.无法计算
【答案】B
【分析】先通过角的等量代换找到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来求解的度数.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
,即
又,,
∴
,,,
故选:B.
10.(本题3分)如图,的面积为24,平分,且于点,则的面积为( )
A.6 B.8 C.10 D.12
【答案】D
【分析】先证明,得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所以.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正确掌握相关性质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平分,于点,
,,
又∵,
∴,
,
即点D是的中点,
,,
.
故选:D.
11.(本题3分)如图,点C在线段上,于点B,于点D,,且,,点P从点A开始以速度沿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Q以的速度从点E开始,在线段上往返运动(即沿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时,P、Q同时停止运动.过P、Q分别作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设运动的时间为,当以P、C、M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全等时,t的值为( )s.
A.1 B.1或3 C.2或4 D.1或4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上的动点问题,注意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分两种情况:点P在上,点Q在上时;点P在上,点Q第一次从点C返回时,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解:当点P在上,点Q在上时,
∵以P,C,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全等,
∴,
∴,
∴,
当点P在上,点Q第一次从点C返回时,
∵以P,C,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全等,
∴,
∴,
∴,
综上所述:t的值为1或3.
故选B.
12.(本题3分)如图(1),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一点,连接,;如图(2),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两点,连接,,,;如图(3),已知,,,为的平分线上三点,连接,,,,,; ,以此规律,第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规律的归纳,根据条件可得图中有对三角形全等;图中可证出,,有对三角形全等;图中有对三角形全等,根据数据可分析出第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
【详解】解:因为是的平分线,所以.
在与中,
,
所以,
所以题图(1)中有1对全等三角形.
同理,题图(2)中,,所以.
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
所以题图(2)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
同理,题图(3)中有6对全等三角形
……
由此发现:第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故选:C.
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本题3分)如图所示,,使,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
【答案】(答案不唯一)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熟练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要使,已知一组边与一组角相等,再添加一组对边即可以利用判定其全等.
【详解】解:添加
∵
∴,
∵,
∵,
∴,
亦可添加或,
故答案为:(答案不唯一).
14.(本题3分)下列命题可以作定理的有 个.
①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仍是等式;②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6整除;
③是方程的根;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答案】2
【分析】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举一个反例即可说明;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首先利用定理的定义先判断命题是否是真命题,然后再看是否经过推理论证; 经过判断可以得到②、③是假命题,①、④是真命题,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据此可以解决问题.
【详解】解:①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仍是等式,符合等式的性质,是定理;
②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6整除,故此命题是假命题,不是定理;
③把代入,方程两边不相等,故不是真命题,更不是定理;
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是经过证明的真命题,故是定理;
∴可以作定理的有2个
故答案为:2
15.(本题3分)在中,,,,点是边的中点,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作直线,在直线上有一点F,连结、,则的最大值是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径问题,在上取点,使得,可知,得,可知,利用转化思想和线段的和差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点是边的中点,,
∴,
在上取点,使得,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
∵,
∴,
∴,
∴,
故答案为:.
16.(本题3分)如图,,其中,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路径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x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路径运动,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随即停止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P,Q两点同时到达A点,则x的值为 ;
(2)若与全等,则x的值为 .
【答案】 6 或
【分析】(1)先求出点P从点C出发到达点A时所用的时间为秒,再根据点Q运动的路程即可得出点Q的速度;
(2)依题意得,则再根据,则有以下两种情况:①且时,,由得,解得,再由得,由此可得x的值;②当且时,,由得,解得 ,再由得,由此可得x的值,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1)解:点P从点C出发到达点A时所用的时间为:(秒),
∴点Q从点D出发到达点A时所用的时间为3秒,
,
,
点Q运动的速度为:,
故答案为:6;
(2)解:依题意得:
,
,
∴当与全等时,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且时,,
由得:解得:, 由,得:,
, , 解得:;
②当且时,,
由,得:, 解得: ,
由,得:, , ,
解得: ;
综上所述:当与全等,x的值为或 .
故答案为: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易错点.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题7分)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请将此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给出了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请补充完整,并写出证明过程(注明理由).
已知:如图,,______.求证:______.
【答案】(1)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见解析
【分析】(1)依据“如果……那么……”形式的要求,梳理命题条件与结论进行改写;
(2)先补充已知和求证,再利用垂直定义得到角的度数,结合平行线判定定理完成证明 .
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改写、垂直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命题的结构、垂直定义和平行线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解:将此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故答案为: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解:,.
证明:∵,(已知)
∴(垂直的定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8.(本题8分)七年级2班数学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角平分线仪”,小明将角平分线仪的各点表上字母,如图所示,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证明是的平分线呢?
小丽想,先证明,即可得出结论,于是她写出了如下证明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小丽的证明过程从第 步开始出错,第三步的依据是 ;
(2)请你帮助小明写出正确的证明过程.
【答案】(1)一,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见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求解即可;
(2)首先证明出,得到,即可得到平分.
【详解】(1)小丽的证明过程从第一步开始出错,第三步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证明:在和中,
∵,,
∴
∴,
∴平分.
19.(本题8分)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的两侧,且,,.
(1)求证:;
(2)求证:.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关键.
(1)证明,结合已知条件即可证明;
(2)证明,则,即可证明结论.
【详解】(1)证明:∵
∴
∴
在和中
∴
(2)∵
∴
在和中
∴
∴
∴
20.(本题8分)晚唐时期,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如图是一个四边形风筝的骨架示意图,其中是风筝的支架且.
(1)求证:;
(2)若,求四边形的面积.
【答案】(1)见解析;
(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证;
(2)根据,得,由求出即可.
【详解】(1)证明:在和中,
.
(2)解:,
,
.
21.(本题9分)如图①,在中,是的中点,,分别为垂足.求证:.
证明:如图②,连接.
是的中点,
______.
,
______(______),
.
,
.
(1)将上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2)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答案】(1),,SSS;
(2)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1)先理清证明思路,再证明即可;
(2)连接,先证,再证即可.
【详解】(1)证明:如图②,连接.
是的中点,
.
,
,
.
,
.
故答案为:,,SSS;
(2)证明:如图,连接.
∵D是的中点,
.
,
,
.
,
.
在和中,
,
.
22.(本题9分)如图,交于点是上一点,且.
(1)试说明.
(2)若,求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
(2)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1)先证明,进而证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
(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进而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
【详解】(1)证明:,
,
即:,
在和中,
,
,
;
(2)解:是和的外角,
,,
,
,
,
,
,
.
23.(本题11分)(1)如图,在直线m上依次取互不重合的三个点D,A,E,在直线m上方有,且满足.
【积累经验】①如图1,当时,直接写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
【类比迁移】②如图2,当时,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请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
(2)如图3,,,,连接,,且于点F,与直线交于点G,G是的中点吗 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问题①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
(2)G是的中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相关判定方法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①由得到,进而得到,然后结合得证,最后得到;
②由得到,进而得到,然后结合得证,最后得到;
(2)作于M,于N,先证,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同理,由此可得,再由此证明,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于是得到点G是的中点.
【详解】解:(1)①∵,
∴,
∵,
∴,
∴,
在和中,
,
∴,
∴,,
∵,
∴.
故答案为:;
②问题①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
,
,
又,,
,
,,
;
(2)G是的中点,理由如下:
如图,作于M,于N,
∵,
∴,
∵,
∴,
∴,
在与中,
,
∴,
∴,
∵,
∴,
∵,
∴,
∴,
在与中,
,
∴,
∴,
又∵,
∴,
∵,
∴,
在与中,
,
∴,
∴,
∴点G是的中点.
24.(本题12分)某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来加入.
【探究与发现】
(1)如图1,是的中线,且,延长至点E,使,连接,可证得,其中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为________.
A. B. C. D.
【变式与应用】
(2)如图2,是的中线,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 B. C. D.
【感悟】
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拓展与延伸】
(3)如图3,是的中线,点E、F分别在上,且.试说明:.
【答案】(1)B;(2)C;(3)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掌握通过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延长至点E,使,利用“边角边”可证;
(2)延长到H,使,同(1)可证,再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解;
(3)延长到K,使,连接,依次证明,,再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解.
【详解】(1)解:延长至点E,使,连接,如图1所示:
∵是的中线,
∴,
在和中,
,
∴,
故选:B;
(2)解:延长到H,使,连接,如图2所示:
∴,
同(1)证明:,
∴,
∵,
∴,
在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得:,
∴,
∴,
∴,
故选:C;
(3)证明:延长到K,使,连接,如图3所示:
∵,
∴,
在和中,,
∴,
∴,
∵是的中线,
∴,
在和中,,
∴,.
∴,
在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