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月
日
课题
散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认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习重难点】1.重点: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即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2.如何品喷头环境描写?要从三点思考:一是景物描写时,白领了哪些景物;二是扣住每一个景物的特点,综合理解整个景物的特征;三是结合上下文,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链接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
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节选)
知识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嫩芽( nèn ) 熬 ( áo) 霎时( shà ) 分歧( qí ) 拆散( chāi ) 水波粼粼( lín )二.解释词语。1.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3.粼粼:形容水的明净。4.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点ㄧ理论~ㄧ消除~
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 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即使产生了分歧,其解决也体现了温馨、和谐。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却喜欢看言情故事武打片,遥控器在爸爸手中,他会怎么办?如果在你手中呢?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看看作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二.故事接龙,感知课文《散步》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把文章的故事情节分解成若干个小故事,我们来个故事接龙。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起散步;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⑤母亲改变主意,依从孙子;⑥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三.品读感悟。1.课文开头“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明确(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2)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2.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解决分歧取决于谁?为什么由“我”来抉择?“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最终我是如何决定的?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核心。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我”。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委屈儿子,走大路。3.课文最后一句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这句话表现出作为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4.学完这篇文章,你说说这四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明确:母亲:和蔼、谦让;儿子:孝顺,责任心强;妻子:贤良;孩子:聪明、活泼、可爱。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5.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6.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四.课堂小结: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去用心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不可以将顺序调换?答:不能调换。把“我”放在前面,意指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理当排第一。把“我的母亲”放在第二,是因为“我”劝母亲散步,才使一家三代得以一起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这里蕴含了人性之美,体现了本文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把“我的妻子和儿子”放在第三、第四,暗含了两对母子之意,第一代母子现在是儿子作主,第二代母子现在是母亲作主。2.课文写一家人散步为什么还要描写景物?答:3、4、7三节的景物描写: 第3节: 连用两个“太迟了”:对春天来得太迟的怅恨,对母亲的担忧、焦虑。 “总算”:欣喜之情。 “熬”: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受的磨难之巨。 (这一节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 第4节: 这是一幅南方初春野景图,第一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透露出欣喜之情;“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说明“我”希望母亲向万物一样充满活力,健康长寿。本段景物描写抓住“新绿”“嫩芽”“冬水”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第7节:本段景物描写抓住“菜花”“桑树”“鱼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烘托出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 第一处4节: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透露出春的气息,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礼赞。第二处7节: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3.本文有很多对称句,说说它的作用。答:这样写,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视觉上,整齐美观,富有形式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亲情是春日里的一泉甘露,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是夏日里的一片绿荫,能在炎炎的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是秋日里的一缕阳光,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是冬日里的一场白雪,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