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感悟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3、通过译读,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并能体味诗词的意境。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开始减弱,面对诸多考试,重文轻语的现象日趋明显;具有一定的诗词知识储备,自主学习及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如果使用一般的讲授方式只作字面的分析,可能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理解失于肤浅片面的情况
3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译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2、体会此词“壮”在何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刚学习过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背得很好!辛弃疾,曾经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抗金英雄,在他一生的千愁万恨当中,究竟有多少情感是他“欲说还休”的?在他所有的愁苦当中,哪一种又是最无奈、最深重的呢?我想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词,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破译他的心声密码,请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解题: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是寄给陈同甫的,那么陈同甫究竟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寄词给他?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此词的呢?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他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自称有“推倒一世之志勇,开拓万古之心胸”,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谏官王蔺弹劾而被罢职(聚敛)闲居江西上饶带湖一带,宋孝宗淳熙15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10日方才分别,(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往复唱和),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这首《破阵子》大约就是这一时期写的。
活动3【活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初读课文: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词?(个别读)
在你朗读之前,老师要提几点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通顺流畅
准备好了吗?开始!
好,有了xxx的示范。大家应该能够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了吧?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读)
3、译读课文(交换笔记,合作探究,优化组合):
光读响、读准、读顺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课前自主学习成果(笔记),整合各组员的看法,讨论此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记录下来。建议大家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
4、析读课文:
各自小组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点评;请学生朗诵,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大家安静了,下面我们按词句顺序依次交流,哪一组先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发言的小组代表请注意,在交流的时候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速合适;其他小组请保持安静。
预设:
醉中把灯跳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从睡梦中醒来,仿佛还听到军营中号角声不断响起,官兵在军旗下分食烧烤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雄壮的战歌,深秋在战场大阅兵。这是上阕。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醉里”声调应该下降,因为此词是辛弃疾遭主和派排斥打击,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此时辛弃疾大约是49岁,所以词句刻画的应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就该读出“年迈、颓唐、失落”之感,可略加颤音处理。“挑灯”意思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所以应读tiǎo。“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可以加重语气、读得干脆利落一些。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含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所以整句句子应该语速放缓,想象作者当时夜不能眠,思忆往昔,憧憬光复的情形。
由词人醉中看剑,壮志难酬的情景,描写词人梦境里军队壮盛的战前场面。“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八百里”牛的代称,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就多以“八百里”指牛,“五十弦”原指瑟,泛指军中乐器,此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更有气势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结句一个重笔点化,写得肃穆威严,烘托出了战场环境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坚毅!展现出一个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雄壮场面。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读出军队气象壮盛之感!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身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可惜这不过是梦境而已,壮志未酬白发已生,这是下阕,
紧承上阕描绘战事盛况,并回到现实,慨叹年事一老,报国无门。
犹如两个不断推进的镜头,镜头之外,千钧之力扑面而来。由此,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克敌制胜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官兵势如破竹,乘胜追击,能感受到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激烈场面!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速度快、音重,体现紧张、激昂之情!
一霎时战斗结束,凯歌高奏,旌旗招展,战斗获胜,既“了却君王天下事”,词人看到大功告成,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读出如释重负的轻松畅快之感,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光耀门楣,流芳百世,应读出自豪之情!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从梦中醒来,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这首词看似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但雄壮只是其表,悲壮才是其里,真正是其言愈壮,其言益悲。所以,读这句时,“怜”、“白”、“生”声音拉长,读出悲壮之感。
6、总结全文,班级齐读
此词着力铺写梦中景象,气势恢宏,慷慨激昂,与醉里挑灯看剑,人老发白平添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以壮衬悲”,抒发了词人渴望抗金杀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辛弃疾光复中原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一曲破阵子,一个英雄梦,孤灯挑尽未成眠,夙夜忧叹伴一生。让我们一起用情、用心朗诵此词,试着读出辛弃疾心中的万千感慨!
活动4【作业】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其表现出的英雄豪情与悲愤令后人敬佩、同情。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走近辛弃疾,老师希望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1、请大家课外阅读当代作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
2、为自己的朗诵配上合适的图片、音频或视频